如何理解周公的政治思想是重在调节?周公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节为特色。
表现在①对传统天命观修正;周公根据周初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1、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即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不变的。
2,、周公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
民主即民之主,就是君主,周公认为,君主是由天选定的,选择的标准是德行。
3、周公主张以民情见天命。
即上天的意志可以通过民情表达出来,通过体察民情可以变的传统观念,认为天命的存废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有德,从而成功地为西周政权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周公的思想代表了早期政治家对于政治兴废,社会变革的规律性认识。
②施政指导思想:“惟命不于常”意味着任何已经得到了天之大命的人都可能失去天命的眷顾,因而当政者要有一定的政治危机。
这实际上提出了推行治国的积极政策,以及改善政治状况的必要性。
周公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主要有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等等。
在周公的诸多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保民:就是处理好统治者与民的关系。
慎刑罚:意为要刑罚适当。
慎刑罚要点有三:要根据成法成典用刑,不能随心所欲;用刑时要考虑犯罪者态度。
施用刑罚根本目的是惩恶扬善,维护正常统治秩序。
所以用刑要出于善心,判决罪犯要慎重。
周公根据周初的形势修正了传统的天命观,提出了德的思想。
主张按照德的要求,敬天、敬祖、明德、保民、慎罚,调节处理好统治者与民、与天的关系,以上得天助,下得民和,最终确保周朝统治的长期延续。
儒家学派政治思想有哪些基本特征?1、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以重道德、讲礼仁为特色,注重的是政治秩序,着眼于从整体上调节社会关系。
总之,儒家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有三个方面:第一,尊崇先王之道。
第二、崇尚礼仪。
政策原则倾向于人治,德治。
第三,尊崇孔子。
2、儒家学派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体现为:①礼治与正名。
礼治是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
礼治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的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②仁、仁政。
儒家学派极为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他们在理论上阐述忠孝仁义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功能。
③德治教化。
儒家学派主张以德治国和教化百姓。
德治的要求首先是针对统治者。
如何评价道家社会政治批判思想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现实社会政治持批判态度,老子开启其端,庄子继之。
态度尤为激进。
1老子从道的本体认识出发,认为道是完美无缺的,对照之下,人类社会政治弊端重重。
2庄子社会批判思想是以其人性自然说为理论依据的。
庄子对社会政治政治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批判,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对政治批判;对心计、知识、智慧批判;对名利欲望批判;对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批判。
礼治理论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礼治使儒家学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之一。
孔子首倡其说,其后荀子对礼治的论述最有特色,作为儒家政治思想所倡导的礼,其在本质上强调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原则,礼治等核心就是用等级规范来调整社会政治关系,约束人的行为。
1、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传统思想,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手段。
他所说的礼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遍布于社会政治各个层面的尊卑等级,这是一种政治原则,被孔子视为最重要的治国方针。
孔子也肯定政、刑的统治作用,但是与礼相比较,暴力和刑罚只能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礼治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它能使民有廉耻之心,能够自觉而诚心地服从统治。
所以依照孔子的设想.在治国方针上,礼治是首选。
对个人而言,礼是必须遵行的行为规范。
孔于要求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不能超出礼的规定。
礼也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准则。
礼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社会政治规范,也是孔子建构理想社会的基础。
礼体现在政治体制上就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君主拥有和执掌最高政治权力。
孔子向往的“天下有道”正是这样的政治局面。
然而如何进行礼治呢?孔子认为要从“正名”开始。
全社会尊卑上下等级名分适宜得当,名实相符,则名正言顺,政事有成效,礼乐振兴,刑罚适中,人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实现井然有序的政治局面。
从正名开始,到统治秩序的形成,孔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施政思路。
2、荀子认为,礼产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由于人生来就有欲望,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世上的物质等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如果不能节制人的欲望,就会导致人与人的争斗,最终引发混乱。
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由圣人制定礼,依照等级原则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行为,协调利益关系,达成社会政治秩序的平衡与稳定。
然后荀子分析了礼的作用。
荀子认为,礼的根本性功能就是分。
礼具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分物以养体,即通过礼义调节人和物质资源的关系,在物质与人的需要之间取得平衡。
其二,等级之分。
分物并非平均分配,而是按等级分配。
物质资源的分配就是按照严明的等级进行的。
其三,社会职业分工。
荀子要求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遵守等级规范,各守其业,各尽其职,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
最后荀子论述了礼的政治意义。
荀子极为重视礼的政治作用,认为礼是治国、治民的基本手段。
他举例说,礼在治理国家的竟义上,就好像秤砣对于称量东西的轻重、墨斗对于裁量木材曲直的意义一样。
他甚至说:“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没有礼,则人类社会难以存在,礼成为个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什么是无为政治?老子和庄子提出无为政治依据和实质是什么?1、无为政治是道家学派基本政治主张,老子和庄子都持这种观点。
他们说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放弃统治,什么都不做,而是通过某种“无为”方式以达到治理,这就叫“为无为而无不为”其他主要内容有:⑴君子无为,即统治者要小心翼翼治理国家,减少政治干预和政治活动,“治大国若烹小鲜”。
⑵使民无为,就是要使民不想为了、不能为、不敢为。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采取适当的办法,消除能使民有为的种种条件。
2、无为政治提出的依据是基于道家学派对“道”的考察。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道”而是“道”是“无为”而“自然”的,人效法“道”也应以“无为”为主。
老子关于道的表述。
主要有三层含义: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人们的常识可以认识的,也不是一般语言可以说清楚;⑵道先于天地而存在,是有规律运行着的,却是不能完全准确把握的。
⑶道派生出天地万物,本质曰一,曰无。
特征是运动与“用弱”。
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证了两个事实。
一是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体和本源,因而人类社会要受到道的制约。
二是道的本质是无,而人类社会特点是有。
老子期待着使民不能有为,民风就会复归于善良,淳补,社会也就好治理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政策,体现了老子政治思想本质。
墨子是如何论述尚同政体的起源及其运作方式的?尚同主张是墨子关于政治体制的认识。
墨子提出尚同主张的理论基础是关于国家、政治起源和社会基本矛盾认识。
认为。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历史上曾有一个“未有刑政”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人都是平等的。
但这却是一个混乱和无序的时代。
墨子认为当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
这个“义”既包括思想观点,也概括物质利益。
一个人有一“义”,则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义”。
他还认为,要想使人类摆脱混乱状态,就要将义统一起来,为此就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是天子。
他没有明确说天子是由谁选择的,但从他的整体思想看,选择天子的只能是天。
只天子一人难以治理天下,还要有臣僚辅佐,于是设立三公,分封诸候,任命卿大夫,乡长,里长。
这就是墨子设计的“政长”系统。
认为建立政长系统就能够将社会上分散混乱的“义”统一起来,叫做“尚同”义只能由高贵具有智慧者即天子、诸候、大夫等人提出,“愚且贱”的民只能无条件服从。
政长系统运作基本原则是下服从土,下级层层尚同、服从于上级,最终做到“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所有臣民都同天子保持一致,以天子是非为是非,实现思想和行为上的高度统一。
这种层级尚同,高度统一政治体制,其性质显然是专制主义。
在法令制定和执行方面,卿大夫,国君、天子掌握着“总义”“选义”权力,经过层级尚同,最终将法令集中到天子手里。
简述墨家的尚贤思想。
尚贤是墨子的一个基本政治主张。
在他设计的政治体系中,圣王、贤臣是同一天下之义,是建立统治秩序的必要条件之一。
1)主张在用人上要效法古代的圣王,要把那些真正有才能和德行高尚者挑选出来,给他们适当的职位和相应的物质待遇。
2)提出,选用贤才不拘出身,即使出身低微,只要是贤才,也要选用。
所谓的贤能就是既忠于君主,能为君主效命,又能治理人民,以满足君主政治需要的人才。
3)要为贤才“置三本”。
使用贤才就要给予必要的爵位、俸禄和权力。
墨子尚贤主张的提出是有其特定背景的。
当时,世卿世禄制虽已动摇,但政权仍为贵族所掌握,国家用人大多延续任人唯亲的旧传统。
这种现象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同时,下层封建主特别是士的阶层正在崛起,他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要求进行改革,确立尚贤的用人体制,在思想上也出现了一股要求尚贤的潮流。
墨子的尚贤主张反映的就是士阶层的政治期盼。
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实质是什么?一、法家法治思想主要内容有:1、变法主张。
先秦诸子之中,法家党派政治思想最具有现实性。
他们兴起于战国时代,面临是怎样才能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时代课题。
为此他们大多主张变法,为变法建构理论依据就是历史观。
2、法、法治意义及对人治的批判。
崇尚法治、以法为治国不二法门是法家政治思想显著特点。
3、法的作用。
定分尚公、这是商鞅和慎到都坚持的观点。
4 、立法、执法原则。
立法要因道、因人情。
法要公开、明确、具体。
法与势、术不同,势、术只能为君主所独操,法应由君臣共同掌握。
法家思想家一般都主张严格执法。
二、法家思想家们大讲法之公而不私,但是,在君主政治条件下,君主作为最高政治权力的所有者是高于法律之外的。
立法、变法权力既然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又是全部政治权力拥有者,在这样条件下,法律只能成为君主统治天下、牟取私利工具。
也是真实体现了法家法治思想政治实质。
法家权势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政治实质是什么?法家权势思想主要内容有:1势的内容。
势指权势。
2势的重要性,法家普遍重视权势在政治生活中重要性,前期法家慎到认识最有代表性。
3势的保持和运用。
法家在这方面认识主要有:权势须集中;要善于借助外力;要发挥君主主观能动性。
权势理论反映了法家对现实政治中,权力地位,作用。
特别是权力对君主专制的意义认识。
法家术治思想主要内容及其政治实质是什么一、法家术治思想主要内容:1、术与形名之术。
术就是权术,又称“南面之术”,大体上指是统治者争权夺权、勾心斗角以及控制与反控制手段。
术对君主的意义。
2、术是用来处理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是统治集团内容一种基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