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图文介绍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图文介绍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年, 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1912 年这部著作在美国出版,同时很快被译成 20 多种文字在世界各 地流传;100 多个国家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方法,欧洲、美国还出 现了蒙台梭利运动,1913 年 --1915 年,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布 世界各大洲。到四十年代,仅仅美国就有2000多所。蒙台梭利在 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幼儿教育的革命。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十三岁时,她选择了多数女孩不感兴趣的数学,进入米开朗基罗 工科学校就读。且于 1886 年时以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奠定了数 学基础。 中学毕业后,在进入国立达文奇工业技术学院,学习现 代语言与自然科学。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十六岁( 1886 年)进入工科大学,专攻数学。因后来发现对生 物有兴趣,于1890年进入罗马大学读生物。读了生物,蒙特梭利 觉得对医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她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 学 医。
收各种信息,并将它们纳入自身。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 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这带来的将是积极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和心理环境。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物理环境是有秩序的,而且与儿童的身体大小成比例。此外,物 理环境须具有美感, 在视觉上必须和谐。
• 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 础。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
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 发现孩子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 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1929年,“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在丹麦成立,蒙特梭利任会长。 此后,10多个国家相继成立了“蒙特梭利学会”。从1929年至 1951年蒙特梭利逝世前,“国际蒙特梭利协会”召开了9次大会, 蒙特梭利连任9届大会主席。
• 并到世界各地传播她的思想和儿童教育的方法。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三、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 • 儿童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敏感力”。“敏感力”是指一个“人”
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 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反 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 “敏感力” 。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 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的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 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蒙台梭利称这段时期 为“敏感期”,有些教育家则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 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 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 “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中 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使之成为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 为模式 。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一)什么是吸收性的心智? • 儿童具有学习的能力。或者说是儿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
中吸收经验的能力。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从婴儿期开始,儿童就对每种经验具有很强的吸收力,而且这种 吸收是直接的。在儿童吸收经验的过程中,心理就逐渐得到发展。 所以,儿童直接从他所处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中吸收经验的同时, 发展了内部的精神力量。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4、优美和协的环境
• 蒙台梭利提倡不仅活动材料要具有美感,而且环境本身必须具备 完全和谐的气氛。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必须是清洁、富有吸引力、 经过精心准备的。对儿童来说,这个环境必须生动,但又不显得 凌乱,过分刺激。除了美之外,蒙台梭利还提倡整个环境应当平 和、有滋养力。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3岁以后,儿童的这种强大的吸收力开始变得有意识、有目的。 这时儿童变成了一个讲求实际的、感性的探索者。他能注意到事 物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对比。此时,儿童将感觉经验分类、提 炼,将过去吸收的经验带入意识中。这样,“他逐渐建构自己的 心理,直到它拥有记忆、理解力、思维能力。”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2、有秩序的环境 • 每天的活动都按日常周期进行,儿童能在自己期望的地方找到活
动材料,活动材料特意设计成对称的,控制行为的地面活动规则 是可以预见的。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3、现实和自然的环境 • 她认为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基于感知觉和真实世界的经验,而不是
成人创造的虚幻世界。 •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手里拿的活动材料必须具有真实性,摸起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心理环境:激发平和的心理氛围,启发儿童进行注意力集中的活 动;对儿童作出真实、温和的反应,尊重每个儿童及他们的需要; 协助儿童形成儿童与活动材料之间的“良好匹配” 。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1、自由的环境 • 只有自由的环境经验才能使人具有发展的可能。 • 因为只有提供自由,儿童才能随时选择最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经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1901年,蒙特梭利离开精神治疗学院,再次 回到罗马大学,进修哲学、普通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教育人类 学,以扩大和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进一步研究教育正常儿童的 方法,为以后从事正常儿童的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1907 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民区建立“儿童之家”。招收 3 — 6 岁的儿童加以教育,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结果出现了 惊人的效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 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的、生机勃 勃的少年英才蒙台梭利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 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 蔓延”。
幼儿教育
蒙氏教育背后的秘密 •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髓蒙氏教学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蒙氏教学为什么流行? • 蒙氏教学背后的理念是什么? • 蒙氏教学的介绍。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蒙台梭利简介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一、蒙台梭利生平简介
• 玛莉亚·蒙台梭利: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父亲亚历山 德鲁 · 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 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 明。
验。然后,成人" 可以观察儿童的兴趣和活动,了解儿童的个性和 发展,随时改进环境以适应儿童的需要。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因为只有儿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种工作才能够满足 儿童内部发展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项工作上。此时 儿童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就延长了,由此也发展出了自我规则。
幼儿教育
• 潜在生命力会逐渐分化并形成复杂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 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二、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 潜在的生命力如何分化和发展为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功能?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因为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心灵。 • 正是这种具有吸收性的心理帮助幼儿获得关于环境中的各种经验,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二)吸收力的心智是通过儿童的“工作”或“活动”逐步得到 发展的。
• 只有儿童和环境充分的接触,通过自身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才 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三)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
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 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 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蒙台梭利五岁时,因父亲调职而举家迁居罗马,开始了她的求学 生涯。
• 玛丽亚从孩提时代起,她的自尊心就非常强烈。有个老师对学生 很严格,很权威,不尊重,不关心。有一次这位老师曾用略带侮辱 的口吻提及她的眼睛,为了抗议,玛丽亚从此不在这老师面前抬 起“这对眼睛”。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例如:儿童对声音、节奏和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环 境中充满各种声音时,婴儿能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从中区分出 人的嗓音。渐渐地,不需要任何意识努力或成人直接的传授下, 儿童就能记住本国语的声音、节奏以及词语、语义和句法。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儿童,至少在发展早期,没有有意识记忆,但必须通过经验,无 意识地吸收人类语言结构,而且这种吸收是强有力的、直接的。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1898年,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蒙特梭利发表了以《精神教 育》为题的演讲,阐述了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她指出: “儿童的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并向社会 呼吁,智障儿童应当与正常儿童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
宝宝岛岛优优品品
幼儿教育
• 蒙特梭利发现,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水平一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 差,但与年龄更小的正常儿童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如感官发育不 完善,动作不协调,走路不稳定,不能从事脱衣服之类的活动, 没有掌握语言,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她确信,自己为智力缺陷 儿童设计的教育方法也适用于正常儿童,而且会获得更显著的效 果。于是,她决心献身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