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卓越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卓越课堂建设实施方案

丰都县中小学“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市教委《减负十条》、《提质十条》规定,根据市教委《“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渝教基〔2012〕53号)和中小学“领雁工程”要求,在大力实施“丰都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行动计划”并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和全面深化全县中小学课程改革,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此方案。

一、行动目标(一)总体目标。

根据“减负提质”规定和课程改革要求,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坚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切实改革师生教学方式,建立健全师生教学共同体运行模式,打造和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程文化;坚持优化育人环境,丰富育人内涵,拓展育人途径,全力实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育人目标。

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促进教育观念全面更新,教学模式全面转变,育人质量全面提高,使丰都教育从“追求教学成绩最大化”彻底转变为“追求育人效益最优化”,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区域课改特色“样板”,为丰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具体目标。

1.在教学目标上,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通过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养成习惯等手段,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在教学内容上,严格执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认真开齐上足课程内容和课时。

以兴趣与方法、能力与习惯为导向,着力挖掘和体现课程育人、课程德育的核心价值。

灵活处理教学预设与问题生成之间的关系,增强课程课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认真开启上好地方课程课时,以健康与安全、环境与人文为主体,坚持强化学生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培养。

努力用好和开发校本课程及其课程资源,以师生和学校需要为前提,突出校本课程特色。

3.在教学方式上,以导学案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单位,以独学、对学、群学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主导学生自学、展示、反馈为主要过程,以“学生不会”的为主要任务,紧扣核心目标和基本目标,分类归纳提升,重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注重基本点、关键词,总结规律,指导学法。

要在突出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辅助活动、实践活动、家校事务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

4.在教学评价上,强化课程教学整体评价,既突出小组合作学习重点,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结果的统一要求,又注重对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教与学的自评、互评、他评的分别要求;既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把握,又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习惯的具体要求;既注重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教与学的管理、方式、途径的要求,又注重对学校、教师、学生开展教与学的自主、差异、达成的区别对待,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进行笔试、口试、实作考查的综合运用。

(三)年度目标。

2012-2013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与启动。

重点是:贯彻落实《课程课时计划》;中小学全面完成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成形与实施;新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实施;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创建示范学校的系统培训、指导及帮扶学校的确定。

2013-2014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经费与制度。

重点是:中小学全面完成教学模式成形与实施;新管理、新评价、新考核制度的基本完善与实施;高中、初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改进及确认并推进与第二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创建示范学校互帮互学结对共建。

2014-2015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改进与攻坚。

重点是:中小学全面完成各学科、各学段、各课型教学模式成形与实施;围绕“小组学习”新管理、新评价、新考核制度的全面完善与实施;第一批高中、初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持续改进及宣传推介,第二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改进及确认;第一、二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与第三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创建示范学校互帮互学结对共建。

2015-2016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持续攻坚。

重点是: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各课型教学模式的全面成形与实施;新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的持续完善与实施;第一、二批高中、初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持续改进及宣传推介,第三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或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改进及确认。

第一、二、三批高中、初中、小学样本与其他高中、初中、小学学校互帮互学结对共建。

2016-2017学年度:“七大行动”具体实施方案的持续攻坚。

重点是: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各课型教学模式的的经验总结;新管理、评价、考核制度的持续完善与实施;第一、二、三批高中、初中、小学示范学校的培训、指导持续改进及宣传推介;其他高中、初中、小学的培训、指导改进及的达标确认;高中、初中、小学典型学校和教师的表彰奖励,区域课改特色的经验总结和宣传推介。

二、行动内容(一)课程计划落实行动。

1.行动要求。

调整课程课时计划,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上足国家学科课程课时。

全面落实专兼职教师上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从学科拓展,学生兴趣、学校传统出发,开发和利用具有乡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每校至少一门)。

中小学校及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活动方式,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及学科实践活动要求,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特点,认真制定学科课程辅助活动实施方案和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功能室及场地、设备、设施条件,认真落实课程辅助活动,切实确保学生参加率达到100%,并要求和指导学生把参加课程辅助活动过程和结果等形成重要资料装入其《成长记录袋》,纳入学生每期学业考核、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业绩考核内容。

整合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辅助活动内容,发挥小组学习优势,利用周末、寒暑假等节假日,系统地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参加率达到100%,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用知识,感受和体验劳动和职业的意义,了解和认识社会,扩大视野,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2.实效反映。

课表与执行一一对应。

校本课程教材(地方课程)至少一种。

课程辅助活动落实,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成长记录袋》规范,建立率达到100%。

社区服务、劳动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100%。

(二)“高效课堂”深化行动。

1.行动要求。

以全面深入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学习金字塔”三大课改理论为抓手,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全面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以创新设计、编印和充分应用“导学案”为基本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索”为基本方式,建立“师生教学共同体”,建构和完善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新教学模式。

以促进和保障新教学模式“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运行为目标,围绕小组建设与评价,重新建立和不断完善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考核机制,全面强力推进新教学模式校本化、常态化、区域化。

2.实效反映课改三大课改理论学习有针对性的专题系列材料。

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有新教学模式。

“导学案”第二次备课落实。

小组建设与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

新教学常规管理考核落实。

(三)师生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要求。

突出“学生中心、课程中心、活动中心”,把自主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培养“智慧型、专业型”教师和“好读书、会学习”学生,促进“两个发展”(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教师全面发展、幸福从教、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大力提升全县中小学师生教学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具体明确和分解学生学习(自学、对学、群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本点,尊重、保护、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按照市教委、市教科院即将研制出台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核制度要求以及县教科所制定的师生教学能力指导与考核实施细则,加强对中小学学科师生教学能力的专业指导和考核。

认真落实市教委《减负十条》、《提质十条》要求,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课程辅助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性、规范性,注重和突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安排和设计,坚决制止和彻底摒弃“加时间”、“加作业”、“加考试”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和非智慧教学行为。

切实保证和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操作、体验感悟、反思归纳的权利和机会,围绕学生综合素质要素及育人目标,强化中小学学生自主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指导、管理和考核,规范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

结合市教委统一安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依托县内外、市内外有关机构,认真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力争五年完成新老师每人120学时以上的岗位适应性培训,120学时以上的跟岗指导培训;完成360学时以上的教师全员培训;完成薄弱学科、薄弱学校教师专项培训。

坚持开展每年一次县级新教学模式背景下的小组学习随堂课教学设计、赛课等,促进师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2.实效反映。

具体明确和分解学生学习(自学、对学、群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基本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中小学学科师生教学能力的专业指导和专业考核。

无“加时间”、“加作业”、“加考试”现象。

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与管理严格规范。

教师参加全员培训达到要求。

随堂赛课活动扎实规范。

(四)引领团队增强行动。

1.行动要求。

在县教委或教科所设立“丰都县课程改革发展中心”(课改中心),明确职能,充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及县级专家团队,通过参加市级学科教研员员培训,提升课堂教学业务指导引领能力。

选定和打造中小学课改样本或示范学校,通过参加市县级内外培训,为全县校长培训工作培养培训者、引领者,打造引领、辐射同类和周边学校整体提高的校长领导和指导课改的校长团队。

通过开展“高效课堂”行动联盟,“卓越课堂领导力论坛”活动,交流和分享经验智慧,发现和培养一批领导和指引课改的校长团队、学科专家团队。

调整充实镇乡(街道)和学校课改管理干部,全面提升学校管理干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以样板校、窗口校、示范校为重点,打造一批课改学校或学科样板、窗口,2.实效反映“课改中心”人员落实,有县级专家团队。

学校培养或聘请引领课改的校长团队、学科专家团队,以及属于学校的“专家团队”,并定期开展活动。

积极参加“高效课堂”行动联盟、“卓越课堂领导力论坛”。

有学校或学科课改的样板和窗口。

(五)条件配备改善行动。

1.行动要求。

分期分批建设和完善中小学理化生、小学科学标准化实验室及中小学图书室,确保教学实验开出率、图书借阅率均达到90%以上。

加快教育城域网课程资源、中小学“班班通”及数字教室建设,努力使覆盖率和使用率达到80%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