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戒学校何以成了“打不死的小强”
你通你的报,它招它的生。
改个名号、换个花头,问题累累的网戒学校,就成了“国学、弟子规、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时髦重地。
民众傻傻分不清的是:处在舆论风暴中心的这所著名网戒学校,既然被地方教育部门责令停办,那么,它是被责令全部停办,还是只停办被曝出有问题的一部分办学行为?这个问题,直叫人感叹套路深深深几许。
真相的盖子,是被一起刑事案件揭开的。
9月16日,黑龙江省肇东市市民李晓梅被人用胶带、布条捆绑在家中椅子上死亡,犯罪嫌疑人是李晓梅16岁的女儿陈欣然。
陈欣然案发前曾被家人送入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在该校经历教官体罚和辱骂后称要报复家人。
此后,《起底弑母少女身后的网戒学校:暴力抓走、随时体罚和神秘专家》等系列报道喧嚣国内舆论场:当事学校“设套”抓学生、暴力体罚等乱象被曝光,宣称的心理咨询专家与之撇清关联,校长闫文满所称学院与多个“中国”开头的委员会有关的说法亦被相关机构否认……如果这样的学校,对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依然“刀枪不入”,法治生态与权力隐射,足以让人浮想联翩。
当然,这也让人联想起同样在山东的“杨永信网戒中心”。
2006年创办,2009年曝光。
当年7月,卫生部致函山东省卫生厅,叫停“电击治疗”;然而数据显示,2009年后,每年仍有数百名青少年被送到这里,接受“戒网治疗”。
一样打而不死,一样禁而不止。
从教育到市场,从政府到民间,如果连一所沉疴泛起的网戒学校都“奈之若何”,在这片土地上,公平和正义还能从纸面兑现为现实吗?
这一幕幕似曾相识的故事,不过翻版上演着十六字箴言——家长有病,孩子吃药;掮客逐利,监管失语。
一所光明正大的网戒学校,又不是躲藏掩映在犄角旮旯的传销组织,按理说,监管容易、取证不难,只要上点心,别说明规则里的问题,就算小细节处的猫腻,恐怕也是一查一个准。
怕就怕地方监管装聋作哑,或因利益关系出现“屁股决定脑袋”式执法。
不肯管、不会管,最后等网戒学校成了当地的经济支柱,想管就再也管不了了。
有个细节值得关注:当地教育部门下发通告后,学生不知道,家长不知情,校方没事儿人一样潇洒自得。
对禁令如此“贯彻执行”,网戒学校岂只一个“牛”字了得?
治瘾如同治水,宜疏不宜堵。
何况,网瘾还未必算是一种病。
一所所暗夜妖娆的网戒学校,公然违规违法,却屡屡成了“打不死的小强”,除了权力作为值得深究,这本身或许也是国人对“网瘾”概念几近精分的诡谲表达吧。
(via光明网)
“戒网瘾学校”是长在教育上的息肉
少女小陈在“戒网瘾学校”受辱,和其弑母行为之间,并不能建立法律意义上的关联,但却明显有心理上的因果。
媒体的深度报道中,这所号称“成功帮助7000多名青少年走出成长困扰”的学校,四周“铁网重重”“从四楼开始,每层都有铁栅栏门”,多位受访少年都经历了诱捕、体罚、扇耳光、群体性殴打和诸如“对着便池吃饭”等侮辱性行为。
这些令人瞠目的细节,和前两年“广西网瘾少年参加训练营被殴打致死”“少女惨死郑州‘矫治学校’”的信息合并,勾勒出了一些“戒网瘾学校”的生存路径和真实生态。
这类伴随网络用户低龄化趋势而出现的特殊“学校”,近年来在主流教育的缝隙中疯狂生长,甚至几近公开地将禁足、体罚、军事化管教这些与教育心理学相悖的观念宣示为教学特色,看起来令人费解。
之所以能“屡屡出事”却始终红火,只能这样解释——其一,我们既有的主流教育系统缺乏应对“问题少年”的机制甚至仅仅是成熟的办法;其二,当对这群少年采取沉默状态并实际上把他们推向社会办学时,又没有对后者形成有效监管,空置了监管主体和责任。
拿涉事的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校为例,该校是在济南市教育局登记注册的
“专业戒网瘾学校”,既有中专又有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学校,还能同时使用“好几个名字”,如此暧昧的身份是怎么完成正规注册的?号称从1996年开始就“诚信办学”的学校,成规模地体罚和近乎监狱式的管理势必已存在多年,造成今天的局面,是教育部门没有履行监管责任,还是骨子里就认为这些社会办学“不归我管”呢?
不得不说,因为长期以规训出同一标准的好学生为目标,不管是我们的主流教育理念,还是其所依托的教育系统,都不擅长应对非主流学生、“问题少年”,也缺乏兼容的弹性和矫正的能力。
一旦一个孩子从传统成长道路上暂时脱轨,多半就会从主流教育体系中“逸出”,进入监管失效、泥沙俱下的“社会教育”地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戒网瘾学校”就如同长在既有教育机制上的息肉,本质上是一种多余的赘生物,却因组织内部的失衡而被不断催生。
弄出了这么大事,引起舆论这么大波澜,山东“戒网瘾学校”这块息肉肯定会被剔除了。
但仅止于此,解决其实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没解决。
从短期看,应迅速确定包括“戒网瘾学校”“矫正学校”类社会办学的监管主体和管理办法;从长期看,主流学校教育到底该如何应对网瘾等问题,也该提上日程了。
(via人民网)
粉笔视角:当下教育体系对问题学生的办法确实不多,一方面,校园暴力屡禁不绝,那些年幼张狂的学生似乎根本不惧怕教育的规训与惩罚;另一方面,类似于山东“戒网瘾学校”这样的对所谓问题青少年进行心理和生理折磨的社会机构不在少数。
真是让人感觉无奈与悲哀,难道除了纵容与体罚这两个极端,我们就再无别的办法来拯救偏离轨道的学生。
我们迫切希望看到教育部门对此类学生重点关注,积极联合社会教育、心理专家参与解决,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精准、更富人性、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