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德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及其意义
一、德国宗教改革的起因
宗教改革运动最早在德国出现并不是偶然的,16世纪的德国虽然被称之为“神圣罗马帝国”,但其实真正的中央集权从来都没有在德国建立起来。
国家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受制于教皇的王权也就成了一个虚名。
到16世纪,全德国有七大选侯,几十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以及上千个骑士领地。
一方面,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这个时期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崛起迫切需要德国建立起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王权统治。
经济上的分散又反过来影响了政治上的统一。
另一方面,分裂的德国使得罗马教廷有机可乘,特别是在敛取钱财方面,德国故被戏称为“教皇的奶牛”。
在德国宗教改革之前,教皇和神职人员在一段时间里极其腐败,他们行贿受贿,搜刮民财,鱼肉百姓,引起了德国各地教民和世俗社会各阶层的公愤。
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强烈要求政治民主,彻底改革教会。
与此同时,由下层贵族、行会手工业者组成的改良派也有进行改革教会的要求。
除了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神权统治和经济搜刮激起了宗教改革的呼声之外,文艺复兴运动也进一步推动了德国及整个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人文主义者力图把这个世界重新颠倒过来,恢复人对神、世俗社会对教会至少是独立的地位。
人文主义者通过办学和印行《圣经》和古教父著作等基督教书籍,使广大教徒第一次直接接触信仰的原始内容并对原始
基督教有了了解。
人文主义进一步唤醒了长期植根在日耳曼民族心灵深处的民族意识,增强了德国各个阶层对教会改革必要性的意识。
作为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和领袖,马丁·路德立制改革德国宗教的决心和努力是掀起改革热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青年时代的路德与许多人文主义者一样对原始基督教感兴趣,在大学任教时主讲保罗和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
通过研究和授课教育,路德自己的神学思想受到保罗和奥古斯丁预定论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的救赎完全依赖于上帝的恩典,而非其他,因而逐渐形成了其宗教改革的中心思想——“因信称义”,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得救全在于信仰。
这个思想对于反对教会1517开始兜售的赎罪券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为一位认真负责的神学家,他将自己在赎罪券问题上的思考和想法写了下来,题为《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并于1517年10月作为“小字报”贴在其就职大学的教堂门上,以向师生公开亮出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
路德本意只是希望以此开展对赎罪券效能的神学辩论,但是却道出了德国人的心声,也被教会视为对神圣教权的挑战。
这一举动也就自然被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开端。
二、德国宗教改革的影响及意义
以路德宗教改革思想为中心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不仅强有力的抨击了罗马教廷腐败的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督教会对社会的影响。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催生了一个从罗马教廷中脱离开来的
被称之为“新教”的教派,并使民众进一步认识到基督教原始教义,在西欧社会占一千多年的思想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路德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否定了教皇兜售的赎罪券的功效并提出了反击罗马教廷权威的重要思想—“因信称义”。
不仅如此,路德还在贵族的支持下公开与罗马教廷决裂并发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徒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及《基督徒的自由》三个小册子,进一步阐明了其宗教改革思想和政治主张。
路德改革思想在德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并得到了较高的德国民众支持率,新教会取消了主教制度,标志着新教会的诞生。
路德在与罗马教廷决裂后潜心进行《圣经》的翻译。
路德德文译本的出版实现了将《圣经》直接交到民众手中的目标,对于教会的纯洁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德国宗教改革的深入,改革之风逐渐传到其他欧洲国家,对整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