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区精细化治理优化研究——基于宝山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分析摘要随着近几十年的学者们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的社会管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学者们发现现有理论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而社区治理也迅速地被提上日程。
社区是“小社会”,社会是“大社区”。
社会治理的大多数事项都在社区治理中有所呈现。
以小见大,那么社区治理便能够成为撬动社会治理的支点。
只有治理好各个社区,才能构成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基于对宝山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了解其不足,从而优化上海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模式,完善上海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填补我国社区治理理论的空白,夯实我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治理;精细化治理目录第一章绪言˙˙˙˙˙˙˙˙˙˙˙˙˙˙˙˙˙˙1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 (一)研究的背景˙˙˙˙˙˙˙˙˙˙˙˙˙˙˙˙˙˙˙1 (二)研究的目的˙˙˙˙˙˙˙˙˙˙˙˙˙˙˙˙˙˙˙1 (三)研究的意义˙˙˙˙˙˙˙˙˙˙˙˙˙˙˙˙˙˙˙2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一)国内研究现状˙˙˙˙˙˙˙˙˙˙˙˙˙˙˙˙˙˙3 (二)国外研究现状˙˙˙˙˙˙˙˙˙˙˙˙˙˙˙˙˙˙4 第三节、研究方法˙˙˙˙˙˙˙˙˙˙˙˙˙˙˙˙˙5 (一)文献分析法˙˙˙˙˙˙˙˙˙˙˙˙˙˙˙˙˙5 (二)案例分析法˙˙˙˙˙˙˙˙˙˙˙˙˙˙˙˙˙5 第二章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再到社区精细化治理˙˙˙5第一节相关概念˙˙˙˙˙˙˙˙˙˙˙˙˙˙5一、社区的概念˙˙˙˙˙˙˙˙˙˙˙˙˙˙˙˙˙˙˙˙5二、社区管理的概念˙˙˙˙˙˙˙˙˙˙˙˙˙˙˙˙˙˙6三、社区治理的概念˙˙˙˙˙˙˙˙˙˙˙˙˙˙˙˙˙˙5四、社区精细化治理概念˙˙˙˙˙˙˙˙˙˙˙˙˙˙˙˙6第二节演变过程˙˙˙˙˙˙˙˙˙˙˙˙˙˙˙˙˙6 第三章上海市宝山区网格化管理的现状与不足——以宝山区社区网格化管理为例˙˙˙˙˙˙˙˙˙˙˙˙˙˙˙7 第一节宝山区社区网络化管理模式介绍˙˙˙˙˙˙8第二节宝山区社区网络化管理的不足˙˙˙˙˙˙˙8 第四章对于社区精细化治理优化的思考˙˙˙˙˙˙˙10 第一节社区精细化治理优化的方向˙˙˙˙˙˙˙˙11第二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可操作性方法˙˙˙˙˙˙12 第五章结语和展望˙˙˙˙˙˙˙˙˙˙˙˙˙˙˙˙13 参考文献˙˙˙˙˙˙˙˙˙˙˙˙˙˙˙˙˙˙˙˙14致谢˙˙˙˙˙˙˙˙˙˙˙˙˙˙˙˙˙˙˙˙˙˙16上海市社区精细化治理优化研究——基于宝山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分析第一章绪言第一节、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目的(一)研究的背景经过近几十年的社会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我国的社会管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卓有成效,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学者们发现现有的社会管理理论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在社会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概念——社会治理。
与此同时,党作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了更好得引领人民前进,也不断对学者们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社区不仅是社会的缩影,更是展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一面。
社会治理的大多数事项都在社区治理中有所呈现。
以小见大,那么社区治理便能够成为撬动社会治理的支点。
(二)研究的目的本文则立旨于社区治理,基于对宝山区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研究,优化上海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模式,完善上海市的社区治理模式,填补我国社区治理理论的空白,夯实我国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最终希翼以上海市社区精细化治理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将社会精细化治理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
(三)研究的意义在概念上,该选题对社区治理的内涵和外延均有补充作用。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决定》中首次提出社会治理,从此学者们开始研究与解读社会治理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尽管经过众多学者们长达5年的研究,社会治理的理论依然存在许多空白,而且学者们对社会治理的解读也各有其独到的见解,未能真正定下其内涵。
本文旨在解读社会治理中的社区精细化治理,从社区网格化管理出发,优化现有的社区精细化,以实践来验证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内涵,从而为社会治理的研究添砖加瓦,以尽笔者的绵薄之力。
从现实意义来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社区本身便是一个“小社会”,宝山区网格化管理作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研究的实践试点,必然能为社会治理提供实践经验,为将来全面推广社会治理模式打下夯实的基础。
上海走在国际化大都市的前沿,其前进的方向也必然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
宝山区作为上海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试点区,其成功抑或失败也将为中国未来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文旨在为优化宝山区网格化管理的不足,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助其成功做好社区精细化治理,完善现有的治理模式。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精细化的理念和实践先起使于发达国家,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和深入,一批又一批的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于此同时它们把这种管理思想引入中国并将其应用于管理实践,从此,这种理念逐渐为国人所知晓。
鉴于发展水平、国内外政治环境、历史文化的制约,我国学者对于精细化管理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十分系统完备的理论,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借鉴和引进国外的一些理论、实践和经验。
精细化思想最先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我国对此比较有研究是汪中求学者,他的精细化管理思想观点有:精细化管理不仅是管理理念,也是管理的技术准则,通过制定一系列相互关联、详细严谨的规则,将它们协同组合为一个密闭的系统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采用标准规范的手段,使得企业在运行、管理、组织过程中得以呈现出高效、严谨、流畅、连续的状态。
1他还提出数字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与重要前提。
2另一位学者温德诚认为“精、细、严、准”是精细化管理的本质特征,其基础是科学管理,其立足于高效运行。
3社会精细化1汪中求:《落实要到位、关键看结果》,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2汪中求:《精细化管理》,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3温德诚:《政府精细化管理》,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治理提出于十八届五中全会,对于这个顺应社会发展所诞生的新概念,目前社会精细化治理研究仍旧不够全面,而社区层面更不多见。
国内关于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阐述,大多从主体、过程、结果及方法等角度来分析。
陆志孟、于立平从治理的概念、主体、条件、流程、方式、成本、目标七个方面总结了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特征。
4王阳以上海市治理改革为例,对比了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治理,认为要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社会组织,促进居民自治,从而实现多元参与和矛盾化解。
5胡颖廉、罗俊锋指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是过去粗放式经验式人治式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现代治理的必然要求,是必然走向精细化治理的催生动力。
6国内关于社区精细化治理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是以现代技术或历史上有效治理经验的相结合为手段探析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效果、问题与路径。
戴炳元、范炳良通过对常熟市虞山镇昭文社区和锦荷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的观察和分析,认为网格化把社区划分为更小的治理空间,能够全面和及时地了解网格内的信息,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也能更有效解决地矛盾,治理效果更明显。
7其二,是以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或者公共权力的末梢效应为研究角度来探析治理主体之间如何在社区精细化治理中保持互动与衔接。
邹宗根叙述了公共权力的延伸性影响和对社区治理的干预,指出治理主体存在的不平等和依附关系,从体制、机制和工具创新等方面提出社区精细化治理的有效举措。
8而学者王巍回顾了社区管理体制的历史生成及其功用,探讨社区治理结构的精细化转型的实现条件,重点分析了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认为社区精细化治理也是国家有意和社会及公众之间重构职能权力关系的社区管理体制过程。
94陆志盂、于立平:《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目标导向与路径分析》,《领导科学》2014年第13期。
5王阳:《从“精细化管理”到“精准化治理”——以上海市社会治理改革方案为例》,《新视野》2016年第1期6胡颖廉、罗俊锋:《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一一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研讨会综述》,《学习时报》,2015年12月17,第5版。
7載炳元、范炳良:《以网格化推进社区治理精细化》,《群众》2016年第8期8邹宗根:《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的路径探索》,《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6年第12期9王巍:《社区治理精细化转甩的实现条件及政策建议》,《学术研宄》2012年第7期。
(三)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精细化理念的研究更早也更深刻。
社会精细化在理论研究中从属于现代化研究,因此,很少有独立的关于社会精细化治理的系统阐述。
法国学者奥古斯特·孔德(ComteAuguste)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工业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劳动的有组织性和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联的严密经济和政治制度,实现科学组织和精细劳动,虽然当初是为了反对神学和迷信,但对精细社会和科学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10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使人摆脱物的依赖而进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状态,也体现了精细社会的人文关怀。
虽然国外对于精细化理念的研究比我国起步更早,研究也更深刻,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人文,环境及发展程度等等的不同,我国却率先进入了社会精细化治理的研究。
社会精细化治理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我国率先加以定义和研究,因此,国外在理论方面的借鉴经验有限,向其借鉴的主要方面在于其实践中的治理方法和经验上。
第三节、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现有理论与资料的分析,从文献上为选题的论证提供有力的论据。
2.案例分析法:通过研究宝山区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不足之处并借鉴国内外社区治理进行优化。
10朱瑞、刘辉:《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理论构想》,《社会治理》2016年第4期第二章社区管理到社会治理,再演化成社会精细化治理第一节相关概念一、社区的概念首先从学术的渊源上看,“社区”概念一词来自于德文“gemeinschaft”,学者们将其译为共同体。
在学术交流的层面上来说,社区是个舶来品,因为我国古代并无“社区”。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1887 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中最早提出了“社区”的概念,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共同体。
11“社区”一词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是以费孝通为首的燕京大学学生翻译国外做著作时发明并使用的词汇。
费孝通在《中国现代化: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中提出社会治理的含义,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共同体,用以区别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