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天津滨海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区的主要做法二、海淀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主要措施三、重庆市沙坪坝区构建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主要做法四、芦台经济开发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五、大连金州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主要做法六、南京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发展模式七、唐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做法八、沈阳推进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做法九、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做法一、天津滨海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区的主要做法(一)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1、进一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联合市、区力量,筹建天津科技投资控股集团。
用好新区科技专项资金,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多渠道筹集科技基础设施和研发资金。
建立从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创业孵育基金、政策性融资到资本市场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五年内新区争取融通资金总量为1000亿元以上。
到2015年,初步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现代金融发展规律的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活跃、有序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和有利于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服务环境,使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建设国家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城市的先行区与示范区。
2、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完善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组织机制完善契约制。
完善有利于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组织机制度,建立战略联盟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建立技术参股、效益分成、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享机制。
对于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向企业开放按照绩效给予补贴,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3、努力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机制——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机制。
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建设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国家、天津市、滨海新区及其所在功能区多方参加的平台共建机制。
完善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运营与管理的“滨海模式”,即“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国有资产,企业经营;开放联合,互利共赢”,不断探索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投资与运营新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有利于科技资源整合的管理体制——深化科技合作共建机制。
加强部市共建,深化科技合作共建机制深化部市会商,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共建一批国家战略性产业研发机构和转化基地。
争取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分别建立滨海新区科技创新或产业化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重点吸引国家“863”计划项目成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在滨海新区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继续深化与中科院的院地合作,共建天津工业生物研发中心和其它研发机构。
继续加强与中央属院所、高校和大企业的合作共建,吸引其在尊敬设立和建设各种类型的研发转化机构和基地。
加强军民共建,吸引聚集国防科技研发转化资源落户滨海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研发转化基地。
加强与市科委的共建。
(二)构建高效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高效能的创新体系,达到各创新要素在滨海新区集聚、流动、交汇和融合。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加速滨海新区高水平研发转化基地的建设。
1、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工程”实施“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工程”。
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大做强已建的国家和市级工程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发挥好其对行业技术创新带动和技术服务作用。
加强新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
实施新区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完善产业园区载体建设,实施新区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化基地集聚。
建立企业界、学术界、金融界、政府等多方交流平台,设立“滨海新区总裁俱乐部”“滨、海新区信息平台”“滨海新区产业大论坛”“滨海新区创新创业论坛”等。
加强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
建立合理的投资结构和多渠道、多元化的重点实验室投入体系。
2、实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工程”实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优化工程”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科技检验检测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网络化、产业化。
(三)构筑创新人才高地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营造激励人才创新创业、鼓励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
围绕新区重点产业引进各类科技领军人才、高端创业团队,全力培育各种专业人才和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使滨海新区成为人才聚集高地。
(四)营造宜居的城区生态环境着力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以创新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生活方式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实施、能复制、能推广的宜居生态新城。
保护和建设好南、北两大生态湿地。
沿河、沿高速公路、沿产业功能区建设高标准绿化带。
尽快形成生态区、廊道、组团有机连接、各具特色的生态体系。
制定生态、环保、节能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材,建设节地、节能、生态型建筑。
着力搞好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按照人性化、智能化和效能化的要求,创新生态城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生态宜居城区建设。
(五)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继续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深入推进区域科技合作,广泛聚集国内外高端技术资源、高层次人才资源,加强资源的整合利用,逐渐实现新区由集聚到辐射,服务环渤海乃至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功能。
(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重点围绕创新政策、公共服务、人居条件,改革和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二、海淀创建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主要措施(一)健全创新型企业跟踪和服务机制,配套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政府采购、研发费用补贴、贷款贴息等创新激励政策探索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进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参与、承担相关的标准化编制工作;支持大企业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购买知识产权、与跨国公司开展研发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支持企业为主申请、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市区两级重大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整合重点企业发展资金,形成更大的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研究制定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政策,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及上市政策,改进财政性资金对产业的支持方式,从以资金资助、贴息等为主转变为以资助贴息和股权投资并重。
(三)充分挖掘海淀在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生物科技和航空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独特优势,特别关注低碳产业、物联网、云计算、核心芯片、基因药物、生物育种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完善高端产业聚集区布局规划,进一步统筹区域乡镇工业用地资源和建成区中的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实施“双轮驱动”空间发展战略。
构筑“一轴一心五大功能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五)重点建设“北清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轴”;依托稻香湖风景区和创新园部分空间,规划建设北部地区“综合配套服务中心”;合理布局“上地软件与信息服务、永丰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信息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五大特色产业功能区。
强化中关村建成区的聚集辐射功能,构筑“一心四带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即中关村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学院路研发孵化—信息网络产业带、知春路空间技术产业带、中关村大街总部—高新技术服务带、西山文化创意产业带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带,以及四季青航空航天产业聚集区、北太平庄影视传媒产业聚集区、甘家口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区、东升科技园、启迪科技园(玉泉慧谷)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六)重点做好海淀北部地区、北清路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基地,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
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以企业总部为主体、产业辐射与自主品牌输出功能突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新基地。
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大项目的建设为突破口,开发核心产品、形成集研发、孵化、高端生产功能于一体的信息通信产业集群。
重点推进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的研发、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合理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建设国家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创新基地。
三、重庆市沙坪坝区构建创新型试点城区的主要做法一是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工作,通过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明确“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工作目标,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引进16家中小型孵化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基本完成创新服务大厦建设。
二是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在全市率先成立各街镇、园区知识产权工作站,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专利授权1162件,同比增长23.49%。
全区新增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1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品;重庆科技学院科学和技术传播中心、沙坪坝区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市级科普示范基地。
三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
加快推动区域教育科研及文化卫生资源优势转化,启动以三医大及西南、新桥医院为中心的“西部国际医疗城”项目规划;大学城天健动漫基地正式奠基,与市文联、四川美院共同打造的“虎溪公社”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正式运行,已有200多个工作室投入使用。
四、芦台经济开发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把四大园区与五大基地提升到创新层面推进。
把创建创新型城市与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紧密结合,在领导机制、工作机制、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实现创新。
二是把握创新重点,搭建创新平台。
在城市创新方面:继续修改、完善城市规划,打造全国第一个文化创意城市。
在产业创新方面:积极推进中国动漫(芦台)综合产业总部基地及国家级产业园区。
在新材料、新工艺应用上:积极推广镁合金、机械手、多功能焊接机器人、大型等离子切割机、电机一线制等产品及闪光焊、金码喷涂等新材料、新工艺。
积极搭建企业创新平台,通过研究政策、运用政策鼓励企业创新。
加大调研力度,经常性深入企业,服务企业,编制企业创新报告。
三是把培养和使用人才作为创新工作重点。
借脑用脑不费脑,借力用力不费力,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积极谋划创新工作重点,依靠科技实现创新,积极为创新型企业出点子想办法,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五、大连金州新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推进计划、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制造业信息化重点项目支持计划,以及启动新兴技术示范工程等措施,用科技进步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速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启动高新技术培育工程和研发机构增速工程、制定科技金融扶持政策等,切实提高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全社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环境;三是通过重点实施科技创新支撑条件专项计划、启动创新载体建设530工程、制定新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切实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科技进步强区;四是通过实施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与园区计划、启动产业园区“三个一”工程、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创建自主创新型示范园区的管理办法等,全力推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提升新区各产业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五是通过实施专利倍增与核心专利转化计划、加强在校学生科技创新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商标与品牌建设、建立技术转让交易平台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区;六是通过启动领军人才、创业(海归)团队引进工程、修订和完善新区鼓励高端人才政策、发挥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作用等措施,加快优秀人才的战略性引入,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七是启动中小企业融资和技术市场(平台)建设工程、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实施细则,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对接平台等,创新科技金融体系,优化科技投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