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以承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职责的学校德育也被重新审视并给予高度重视。
确实,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过程中,学校据有本身的优势,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无论学校怎样教育,一般说来是难以完全解决问题的。
学校不是看守所,也不是万能的感化院,只有当社会德育和学校道德完全一致时,才能使学校德育所宣扬的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出灿烂的光芒,从而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学校德育才会发挥出无比的威力,取得巨大成效,所以,净化我们的社会生活,优化社会环境是一切社会成员应尽之责。
有关各方都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传播媒界应积极倡导健康积极的舆论导向,要使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要把学生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放在社会改革中去设计和安排,社会不能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当前学校德育所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协调,社会大气候和学校小气候间的不协调,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反差。
一、学校德育与变革的社会环境相脱节传统的学校德育最大的特点是其封闭性,缺少与社会活生生的事物的紧密联系,纯净度高,充满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它主要是从正面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前途教育,严肃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固此,传统教育所具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脆弱性,难以经受现实社会的冲击。
当代中学生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环境中,他们时刻都在接受着广泛的社会信息。
开放的格局一方面使人们加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也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准则,加上文化市场上的大量不健康东西的一度泛滥,使得学生一接触社会,就看到了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听到了大量的纷繁杂乱之声。
这种无意教育远远比学校的正面教育来得“生动”得多,“实际”得多,而且“丰富”多采,加上“实用主义”及其它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东西,这是真正的“熏陶”,真正的“潜移默化”。
如此一来,就迫使学生深深地感到老师在学校里讲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是一纸空文,在充满了诱惑的现实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那么的脆弱。
二、德育的全面发展目标与家庭教育相对脱节。
当前家庭教育状况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令人担忧。
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上舍得大量投资,但对孩子多方面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却关心甚少;有的家长长期在外经商或从事其它职业,把孩子留在学校,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情况: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长对学生过于溺爱,什么社会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什么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统统置于脑后;有的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低下,耳染目睹,孩子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更有家长,为了点小事不问青红皂白就到学校大吵大闹,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进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多数在校表现不佳,整天浑浑噩噩,不知所为。
这些学生由于缺少关怀,极易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
他们身上充满青春的躁动,当这种情感一旦不能被正确地发挥在学习上时,他们就会主动或被动地去寻求“刺激”,极力摆脱学校和老师的监管。
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良思想、习气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很快地就会在一种有意和无意之中接受那些不良的思想和习气。
这种让孩子过早地象成人一样地独自生活,从很大程度上防碍了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给学校德育带来诸多问题。
学校德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家庭教育由于家长素质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导致了德育的畸形发展。
三、传统教育模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之间脱节。
由于历史和现实种种原因,学校的德育工作沿袭了一些“运动式”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政治活动做得多,报告作得多,大道理讲得多且教育内容抽象、空洞,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这种教育内容上的“全面化”和“成人化”与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当代中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渴望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特点,这样,他们必然会感到难以接受那种“成人化”的教育,无形之中产生了“抗药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高中生对于目前正在走红的港台影、视、歌星稔熟于心,而对倡导严肃文化的文化名人却知之甚少。
“成人化”教育所导致的逆反心理,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讨厌严肃的生活文化,严肃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转而“追星”。
学校本身由于社会和其它方面的原因片面追求升学率,加上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常常把学生当作是可以任意雕塑的对象,而当学生出现思想道德问题时,又往往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行为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他们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和匡正孩子们的言行,以严肃的“成人腔”来训斥他们,使孩子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们与德育实施者之间的心理差距越来越大,以致德育的效果收效甚微。
在育人的目标及其观念上,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造成当代学生思想观念的现实性,超前性与德育实施者的“怀旧心理”之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
这种在育人观念上的“落差”带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重困惑”。
现今的教育者大多数是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思想文化封闭,生活条件艰苦,社会变革并不强烈的条件下走过来的。
这种时代的烙印时刻都在影响着他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他们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而现今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这就带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育人观念及目标上的差异。
社会道德控制机制有两种:一是来自外部,来源于周围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的压力;一种来自内部,以社会成员的良知、或羞耻感、荣誉感、责任感来规范其行为。
在较为封闭的、文化高度认同的环境中,如果有人违背群体公认的道德准则,必然会受到周围公众一致的鄙视、谴责和排斥,对其构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种威摄力,制约人们的行为循规蹈矩。
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道德外部控制所依赖的社会道德环境已经发生改变,社会道德观念已成多元共生状态,失去了昔日的一统性,且社会成员本身的道德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道德由绝对趋于相对,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减弱,不易产生效果的情况下,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德育内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如果还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教师还局限在校内、教室内讲道理、开班队会,特别是面对多层次、信息化的新形势,如果还是源袭传统思维方式,不敢跳出“框框”,呼吸新鲜空气,对形形色色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视而不见或一味采取拒之门外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因此,我们要贯彻“三个面向”精神,更新观念,放眼社会,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除学校常规活动和传统项目活动之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学工、学农、军民共建等渠道,让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
要改变以往过于抽象、过于空泛、过于理想的德育理念,回归基础性、生活性的德育。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和发挥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道德不仅仅只是约束,也是享受。
德育作为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时,使人得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需求,只是接受什么,反对什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正确引导。
以前,由于不太注重学生的道德需求,致使各种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学生的需求与他们的活动之间被人为的错位,各种德育活动非但不能发展学生,反而在折腾学生。
结果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诚意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导致许多育人活动的失败,造成了今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走下坡路的尴尬局面。
事实证明,只靠德育工作者单方面的设计规划和参与就力图使学生接受我们所倡导的道德价值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重视学生自我教育的培养。
要通过互动、对话、交流、沟通等手段,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拓展、改造学生的学习经验,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思考、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自我构建。
三、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学校应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训,着重提高教师德育专业化的能力,特别要重视提高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
另外,针对社会转型期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提高德育教师开拓进取、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并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他们扎实且富有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以此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传统道德逐渐失效,而新的道德尚未建立完成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普遍发生了变化,多种道德观念冲突与并存,如果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不能守住最后的道德底线,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那将给学生的未来带来何等可怕的影响,也会给我们的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此,必须在政策上、思想上明确德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职能部门的作用,校长要抓德育;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要把班主任、辅导员、政治教师这支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好;要争取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把德育和智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重视和造就一支思想好,业务素质高,事业心、责任心强,相对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落到实处。
四、增强齐抓共管的德育合力学校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大背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关心。
作为学校,要努力调动、充分发挥全社会方方面面参与青少年教育的积极性。
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接待日和家访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校可以印制《德育工作笔记》手册,详细记载学生在校、在家各方面表现情况。
学校要努力发挥社区的德育优势,调动社会内居委会、派出所及其它单位共同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性,经常性地请公、检、法的同志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也可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过程,组织模拟法庭,从而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增强学生做合格公民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