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论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论师生间的法律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很早就已存在,而师生关系在进入法律时代后,由于受到法律规范的规定和制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

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我国法律规范所形成的教师、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主体是教师、学生,其内容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客体主要是教育教学行为、以及教育成果等。

根据我国《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关系。

这种关系既呈现出准行政法律关系的某些特征,又带有平等和谐关系的特点。

一、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首先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

我国《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职责的专业人员,具有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法定职责。

我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两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师生间的法律关系首先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也明确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是我们不容推卸的责任,也是教师这一职业之所以存在的基础。

当然,这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双方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古人就有“教学相长”的认识,可见学生有时候也会成为我们的老师,使我们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收益。

二、相互平等的关系
我国《教师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学校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这些条款都明确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互相平等的关系。

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保护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是这样做的,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言行。

这是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极力避免的。

我以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站在讲台上,应该走下圣坛,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

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保护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学生。

否则,忽视学生的尊严甚至侮辱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

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教师平等地教育学生,履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德法定义务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和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重要保障。

我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了学校、教师又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奖励和处分的职责。

但是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建立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之上的。

而且教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应该是科学的,是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则的。

这就对从教者提出了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的要求,而这一要求也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基本条件。

只有这样的管理才会使教师与学生在沟通的基础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四、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负有保护学生身心健康,保护学生不受侵害的职责和义务。

《教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教育,体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法》第八条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因此在校园中,我们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不受非法伤害,尽量避免学生的意外伤害。

保证学生的饮食安全,做好学生的防疫工作。

此外,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学生受到的许多伤害都来源于此。

总之,师生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法律规定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虽然受到法律的约束,但光靠法律规定是不够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心、用爱去经营,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和谐统一的关系。

而建立在师生和谐关系基础之上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会更有效率,更能出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