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大家好!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给予我和大家交流的机会。
到今年,已经是我在中央小学从教的22个年头了,每天都能感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我想表达两个感谢,第一想感谢的是学校的历届领导,在思想上给我常年的支持,在工作上给我无私的帮助;第二想感谢我们英语组的每一位老师,多年来形成的良好备课机制,逐渐提高了我的课堂效率和教学成绩。
22年来,我一直都很努力,努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教师。
每天做的工作或许只是一种默默无闻的付出,谈不上什么惊天壮举,但我本着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追求精益求精的教学方法,争取在教学上不断突破自我,下面我简单说说这22年中我的教师职业发展历程。
1997年,延吉市中央小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一教就是整整22年。
2012年,被评为市骨干教师。
2013年,担任英语班主任,开创中央小学英语班主任先河。
2014年,被评为市骨干教师,市名师,并承担英语、汉语双学科教学。
2016年,市英语学科兼职教研员,校科研主任,担任一年年新生班主任,并同时承担英语、汉语双学科教学工作。
2018年,被评为州骨干教师,市名师,同时兼任市英语学科兼职教研员,校教导主任、科研主任,并一直承担英语、汉语双学科教学的班主任。
20年一路走来,从最初的青涩新手成为今天的骨干名师,这都得益于我对自己人生目标的不懈坚持与努力。
我为自己的职业人生设定了短期、中期、长期三个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1.短期规划(1997~2002):5年内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2.中期规划(1997~2017):成长为一名会学习、能研究的具有自己特长的特色教师。
3.长期规划:(2017~ ):努力打造成为一名具有品牌特色的魅力型教师。
2018年被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并获评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的于漪(yi一声)老师说过:“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完善和修炼自己,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人生目标。
不断追求卓越,逐步提升学术素养,完成自我心智修炼,这是教师职业成长的三个重要阶段。
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修炼过程。
“不断追求卓越”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教师专业成长仅靠外部激励机制产生的动力是走不远、提不高的。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的心态和追求。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大家都是本科或专科毕业,学历是合格的,具有相应的学科知识。
二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这主要靠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科研和实践中获得。
三是实践性知识,包括课堂知识结构,情景控制,解答本专业难题,课堂教学机智,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和能力。
这些知识如果单靠青年教师自身去实践、体验、积累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很多事例表明,教师职业生涯的前几年,是教师一生从事教学专业的关键期。
作为青年教师刚到一个新的教学环境不久,有时感到掌握的知识与实践脱节,产生了茫然、困惑,如果我们不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单靠自己盲目摸索,简单模仿,将会走很多弯路。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集中学习,专家引领,经验介绍,解疑答难,拜师结对。
给青年教师提供具体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争取在较短时间站稳讲台。
然后在“好”上下工夫,经过较短时间的刻苦磨练,向骨干教师、名教师、专家型教师发展。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需要每位新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去学习,不断去改进。
大家应该认识到,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是一份在平凡中见伟大、在奉献中显精神的工作。
希望每位新教师以崇尚师德、培育爱心、服务教育、不断进取为已任,在实践中努力做到这样五点:一、塑造“以德治教”的师德风范。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本,重在立德。
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质量如何,归根到底在于教师,在于师德。
因此,高尚的师德是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把自己的才能用于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自觉奉献的根本保证。
也许,刚当教师时大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梦想,而一旦承担起教师这职业,就必须植根于教书育人这一基点之上;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角色价值决定了教师必须是全社会道德高尚的人群,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应当是道德上的合格者;一名好教师,首先应当是以德治教,以德立身,身教重于言教的楷模。
从古至今,社会敬重教师,主要源于对师德的敬重。
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对师德教育这一永恒主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师首先应当具备以下两种意识:一是奉献意识,课程改革是一项需要教师奉献的工程,也是教师完善自我、升华自我、成就自我的工程。
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不会因课改而困惑,不会因从教而自卑,他们在努力做出奉献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师不是只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悲剧角色,同样也能够燃烧自己,照亮自己。
二是责任意识。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是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是一个敢于负责任、能够负责任的人。
一名教师有没有责任感,责任心强不强,反映出他道德境界的高低,反映出他基本素养的优劣。
没有责任感,就是不称职的表现。
人民群众把子女托付给我们,党和政府把民族的未来托付给我们,如果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心都不具备,根本就是误人子弟,枉为人师。
二、培育“爱即师魂”的师爱观念。
教育家斯霞在其对其一生当老师的感悟是,当教师要有一颗“童心母爱”般的情怀。
面对一群有情感、有活力的学生,只有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获取爱之回报。
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
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细心关照,构筑师生之间的桥梁,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为此,每一位新教师都要满怀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爱满天下”的情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用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爱教育,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其次,要塑造崇高的人格魅力,魅力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最成功的教师能够“不教而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时时、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言谈举止皆做学生的楷模,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真正实现以德育人的目标,构建起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三、明确“教育即服务”的执教本质。
“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那么,新形势下的服务观务必是宽广而不是狭窄的。
过去一度受“智育唯上”的支配,虽然我们一些教师也服务于学生,但只关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及其学业成绩,热心于一些学生,冷淡一些学生,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我们提倡的服务观,首先应涵盖两层意思:一是面向全体的服务,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
二是全面发展的服务,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由此出发,我们提倡的宽广的服务观还应包涵另两层意思:一方面要克服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要把教学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过程,为学生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服务;另一方面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服务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支持、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促进新知识的生成,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
为此,我们每位新教师都必须着重于服务育人,在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中,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向学生提供咨询的服务者,服务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大潮。
四、理解“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与时俱进是我们时代的强音。
新课程改革以不可阻挡之势汹涌而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经受改革的洗礼。
对此,理解与时俱进的内涵,首先我们要“洗脑”。
要革“新”,先革“心”,新课程提出了明确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这一理念是新课程的最高主旨,意味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他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科学发展,关注他们的终身发展,注重他们发展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把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主人。
我们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崭新的角色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其次,要“充电”。
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个学习型社会中,终生学习必将贯穿人的一生。
人只有学习得精彩,才能生活的精彩;人只有学习得成功,事业才能成功!“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准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我们教师的本色。
我们要在学习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体现出教师的价值。
第三,要“换水”。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且全面的要求,呼唤综合型的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的需要,现代教师应拥有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这是学生的渴望,也是社会的期盼和时代的期盼。
同时,新教师还需练好教学基本功(“三笔一话一画: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掌握较高的教学基本功素质,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要不断提高组织教学内容与教育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提高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能力。
五、树立“敬业奉献”的道德品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
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一举一动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也决不是称职的教师。
为此,每一位新教师首先要学会自觉地调节心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要乐观豁达,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信心;其次要心态平稳,有较强的耐挫能力,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困难,都要善于克制自己,尽可能减少情绪波动,工作热情和对学生的态度不能随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变动,不要因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拿学生做出气筒;第三,要宽容大度,全面地观察和评价学生,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和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宽容,不能耿耿于怀,抓住不放。
2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要学会学习。
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勤与学习、善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一个要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一定是个学识渊博的教师。
学生年龄越小,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信赖度也越高,他们会把老师当作百科全书,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知识面不广,一问三不知,学生会非常失望,就会对你的教育失去尊重和信任,所以,我衷心的希望各位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