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教师现象分析
思路之二: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中国农村教育的情况差别很大。对于那些清退 代课教师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按照政策采 取公平稳妥的清退措施。而对于那些清退教 师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受到很大影响的农村 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山区,不要急于采用一 刀切的作法。尽管教育部有关人士说清退代 课教师没有时间表,但各地普遍的作法几乎 都是一考了之,清退了之。
思路之三:建立公正的遴选机制与补偿措施
对那些已到退休年龄或工龄较长但不适于 继续担任教师的代课教师,理当给予更加 妥当而公平的经济补偿,由国家财政一次 性拨付给他们一定的养老金,或者给予退 休教师的待遇,以便他们能够衣食无虑, 安享晚年。 要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确保被辞退者的 权利和权益得到基本保障。如参照国家和 当地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并 考虑其社会保险问题等。
一个可喜的信号
经济发达地区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 问题所需经费自行解决,在2009 年年底前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待 遇问题,并逐步理顺代课教师入编 问题。同时,广东还将建立教师管 理信息系统,统一对教师实行实名 制管理,防止出现空编和代课教师 并存、代课教师反弹现象。
2005年,王政明在给学生上课
理由之二:全部清退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不论是在全国,还是在广东省,短期内完 全清退代课教师的可能性很小。 “短期内 全部清退”、放任自流以及不分良莠“一 刀切”的做法,不符合现实国情,势必严 重影响和冲击我国农村,特别是“老、少、 边、穷”地区的义务教育,必然加剧农村 师资的紧缺,对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 区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思路之二: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山区孩子的教育是大事,清退代课教师之 前,我们必须有充足的准备,制定各项措 施,以感恩之心,保护代课教师;以责任 之心,维护学生利益。 随着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的自然发展,通 过由上往下的人才“反渗透”,乡村教师 的队伍正在渐进中实现优化;假以时日, 代课教师必然自然地实现全部退出历史舞 台。可见,渐进的“消亡”比起一刀切的 “猝死”,虽然不是立竿见影,却更实际、 更有效。
知道被清退后,几名代课教师神态 各异,心情不一
代课教师问题存在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遗留问题 东莞从1989年开始实行村、镇、市三级办学, 当时村一级办学教育经费紧缺,聘用了大量
代课教师。当中很多人因为不符合条件而未
能搭上1993年省里把民办教师转正的要集中
在农村中小学。
广东农村有52000名代课教师,每月几百块钱的微薄收 入,改变不了他们的贫困和无助, 如五华县教师朱登科 最发愁的不是转正,而是两个儿子的学费,一个刚考上 大学,一个读高中,每年需要一万多块钱,凭他每月 500元的代课费,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攒下六千块。
五华县农村代课教师生存图景
代课教师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必 将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在富可敌国的广 东,代课教师仍以一种“畸形”的生存状 态担负着传承知识、为国育才的重任。 9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 委书记汪洋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师待 遇和代课教师问题的汇报。他要求珠三 角地区用1年时间、经济欠发达地区用2 年时间,通过招录、培训、转岗、辞退等 方式,积极稳妥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并
年了,还要将其解聘,显然违反了《劳动法》。
思路之一: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解决
《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取得教师证 格证。有的 10 年以上代课教师未取 得教师资格证,其责任不在代课教师 而在教育部门。如果说代课教师无资 格从教,教育部门应该及早清退;既 然长期让其站在讲台,就应该给其核 发资格证书。
理由之三:代课教师的存在本身不合法
民办教师是建国之初国家一种认可的制度, 跟公办教师并列,是国家认可的用人制度。 而目前的代课教师是“以不合法或者不合 规的形式存在的”,如果延用民办教师的 政策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这些没有经过 正式的聘任程序、自行任用的代课教师, 就会对国家的教师队伍造成很大的冲击。 如果长期存在这样一支“杂牌军”的话, 而且数量越来越膨胀,农村教育的质量将 难以保障,相应的,学生的前途也将难以 设想。
其次是解决起来很棘手
“要解决这类新代课教师问题最为头疼。”东莞市
教育局局长杨晓堂说,东莞中小学就读的外来人
口有12万人,且流动性大,如果按学生人数配足
编制,将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全部转正,一旦生
源因人口流动减少,将会产生教师大大超编而难
以分流的问题,造成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如何妥善解决代课教师的问题?
正方意见:全部清退
理由之一:代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学历普通不高,大多数只 有初、高中文化,有的甚至只 有小学文化。即使有初、高中 文化,也不是初、高中生中的 优秀生,优秀生已经升入了高 一级学校深造。
理由之一:代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二是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不了 解或者说很少了解教育学、心理 学内容,难于掌握教育教学的基 本规律。有的代课教师本身基本 功就差,甚至写字写不好,普通 话说不标准。
据了解,由于深圳、东莞、佛山等地经济和 人口飞速增长,吸引了全国大批人才流入。 随之而来的是流动人口子女适龄在学的人 数猛增,接着就是对教师需求的猛增。如 深圳,全市1200万人口中,只有170万左 右户籍人口,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比例为1: 6,是全国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倒挂最严 重的城市。而深圳公办学校教职工编制有 限,“以户籍学生数定编,”使深圳教师 编制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人口流入的速 度,这就导致大量教师不能进入编制队伍, 只能成为临聘的“代课教师”。
湖南省凤凰县一小学含学前班共有89名学生,没有一 名正式教师,只有本地的3名代课教师在上课
理由之三:全部清退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清退代课教师的做法,违背《劳动合同法 》。代课教师与所在学校都有劳动合同关 系,如果没有正式合同,也有事实合同关 系。根据劳动法,所谓“清退”只是解除 劳动合同而已。而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有 合理的理由,而且要依照法定的程序,还 要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补偿。同时,缺乏对 代课教师及其历史贡献的承认和妥善的安 置,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造成 负面影响,甚至是法律纠纷。
针对该问题具体提出了五点要求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日前就代课 教师网上留言连续四次作出批示,要求研究解决 代课教师和教师待遇问题的办法。
广东省出台方案为5万多名 代课教师指明出路
新华社广州9月9日电(记者郑天虹)9日,广 东省政府召开全省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和教师 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工作会议。省委副书记、省 长黄华华,副省长宋海出席会议并讲话。省、 市各教育、人事、财政、劳动保障部门主要负 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印发《广东省解决中小 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要求2年内解决 广东5万多名代课教师问题。
宋海:“……我省代课教师5.2万人, 全国最多,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农 村代课教师月工资多在200~500元 之间。个别地区为了挤占教育经费 或减少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竟然宁 愿空编而聘请代课教师。全省农村 中小学教师空编6万多。由于城乡之 间教育发展极不均衡,教师待遇差 别大,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补 充非常困难。这些都迫切需要解
理由之二:代课教师师德师风令人堪忧
代课教师来源复杂,良莠不齐。在农村, 能够成为代课教师的,一般都是关系户, 或者说是属于照顾对象。很少有经过正 规选拔,唯才是举而成为代课教师的。 有些代课老师把代课当作副业,主要精 力放在家庭事务上。加之地方财政对代 课老师的工资无法保障,拖欠代课教师 工资是常事,使代课老师生活困难,也 没有精力从事教育事业。
解决思路
思路之一:根据实际情况,依法进行解决
主要遵循两部法律,《教师法》和《劳动法》。《劳动法》 规定: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 10 年以上,当事 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限 期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限期的劳动合同。代课 10 年以上的,如果本人愿意,就应当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直至其退休为止。农村代课教师,有的代课都 20 多
代课教师是否应离开三尺讲台呢?
正方意见:全部清退
理由之一:代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理由之二:代课教师师德师风令人堪忧 理由之三:代课教师的存在本身不合法
反方意见:反对一刀切 理由之一:代课教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理由之二:全部清退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理由之三:全部清退既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反方意见:反对一刀切
甘肃省渭源县张家堡小学的代课教师在校门口的最后一次合影
理由之一:代课教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 教育力量
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 山、穷”地区,公办教师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当 地基础教育需求,师范毕业生分配不到位,原 有教师队伍又流失严重,且很多贫困地区财政 入不敷出,无力聘用足量的公办教师。在这种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极为短缺的现实背景下,代 课教师实际上已成为支撑我国贫困、农村地区 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缓解了广大农村,特别 是偏远、贫困地区师资短缺的困难。
2008年9月3日,汪洋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
听取教师待遇和代课教师问题的汇报时说:
“教师节即将到来,最重要的不是发慰问
信,更要切实为教师、为教育办点实事!
这是给全省教师最好的祝贺和礼物,也是
设立教师节的本意。”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明确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 明确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 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 水平明显提高。”这一新要求清晰地表明了教育在 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新任务。全民受教育 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要求我 们把教育体系建设与制度创新放到重要位置上,形 成更为系统化、法制化、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 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 的核心。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和开放,要进一步注重 体现教育的内部规律和教育发展内在需要,更为深 刻地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反映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