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传播与修辞说服_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剖析

政治传播与修辞说服_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剖析

2002年3月第31卷第2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 niversity Vol.31 N o.2M ar.,2002政治传播与修辞说服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剖析蔡 骐,常燕荣(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1;美国衣阿华大学传播研究系,美国衣阿华州,52246)摘 要:电视公开辩论已经成为美国政治传播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话语来实现其说服性功能。

亚里斯多德把修辞划分为三类,其中就包括以说服为核心的商讨辩论的修辞。

通过分析作为实证案例的2000年美国大选中戈尔与小布什的三场电视公开辩论,我们具体探讨两位修选人如何通过情绪法来进行说服,从而达到政治传播的目的,并重点分析了三组对立的情绪及其作为修辞说服手段在政治传播中的应用。

关键词:政治传播;修辞;说服;辩论;情绪中图分类号:G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2)02-0078-06近年来,电视公开辩论已经成为美国总统大选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两党候选人在电视上,在全国千千万万的观众面前,唇枪舌剑,你来我往,阐述自己的观点,揭露对手的短处,以期给自己赢得更多的选票,来获得竞选活动的最后胜利。

当然,两党候选人对媒体的利用决不限于电视上的公开辩论,在电视上大量播放的政治广告短片也是其政治说服的一部分。

比如,小布什为了强调他是一个 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者 ,在这些短片中反复宣扬他的减税主张,并一再强调他那句诱人且具有杀伤力的话语: 我的对手相信政府 ,而 我相信你们 。

不过,由于公众对于直接对抗与冲突的偏好,使得电视公开辩论已成为双方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场。

美国学者对于传播史的研究早已揭示,肯尼迪能够击败尼克松而一举当选,其转折点就是他在电视公开辩论中的出色表现,这为他赢得了大量的选票。

[1](P355-356)以后的竞选者都熟知这段历史,自然再也不会有人对此掉以轻心,于是精心策划与准备过的电视公开辩论也由此愈发精彩。

笔者在美访学期间,在大选之前,就曾看过美国电视上播放一部长达3小时的电视专题片,专门探讨自肯尼迪之后历届总统大选中,两党候选人在电视公开辩论中成败得失。

在电视上进行总统竞选的公开辩论,是政治传播的一种形式,两党候选人都希望通过这种途径来树立自己的公众形象,并进而影响选民的判断与选择。

事实上这种对话类型(dialog ic genre)的政治传播其发端可以追溯到1961年[2](P23-40),而且学者们指出,作为政治传播,它的一个不容置疑的特征就是其目标导向。

[3](P 24-267)因此,这种电视上的公开辩论是工具性的,它们是精心设计的话语(discourse),说服观众接受和认同自己的价值导向,从而在选民心目中占据有利位置,以赢得最后的选票。

这也使得我们有必要透过辩论热闹的表象,来揭示其作为政治传播的说服性本质。

本论文就是选取前不久进行的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电视公开辩论作为个案,来分析修辞作为说服手段在政治传播中的运用。

值得申明的一点是,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建立在亚里斯多德关于修辞说服模式的理论上,主要采用其中的一种途径,即分析如何利用情绪法来进行说服,进而达到政治传播的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新的视角,来展示通常为人们所忽视的政治传播的一些特征及其影响。

78收稿日期:2002-01-18作者简介:蔡骐(1966-),男,安徽芜湖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常燕荣(1968-),男,河北沧州人,美国衣阿华大学传播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亚里斯多德把修辞划分为3类,即dikanikon (judicial)、epideiktikon(demonstrative)及symbouleu-tikon(deliberative)。

第1类我们可以称之为法庭判断的修辞,主要发生在法庭上,包括指控和辩护。

第2类可以称之为表露情感的修辞,其主要特征是赞扬或谴责,主要发生在一些诸如葬礼之类的仪式上。

第3类可以称之为商讨辩论的修辞,我们所要探讨的公开场合的辩论即归于此类,它着眼于对未来事件的说服或劝阻,而关注的重心是未来事件的结果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说服。

在对第3类公开辩论的讨论中,亚里斯多德进一步指出,一个公共场合的演说者又可以通过3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说服的目的,即通过逻辑、通过性格及通过情绪。

换言之,一个演说者可以通过3种手段的运用,即展示具有逻辑说服力的论点、争取听众对其本人道德品质的信任感、或唤起听众的某种情绪,从而使得听众的判断和决定有利于自身,来达到说服目的。

而人们之所以容易被这3者所打动,因为它们来源于我们所相信的这样3种事物,即实践的智慧、美德及良好意愿。

[4](P120-121)一个人不具备聪明才智,就无法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论点;而一个人如果品质不好,那么就算是他能够有什么好的观点与意见,我们却无法保证他一定会告诉我们实情,因此诚实之类的美德同样是说服者必须具备的。

然而,就算是有了好的观点,说服者也诚实无欺,但如果无法从情绪上感染听众,从而让他们产生一种共鸣,依然无法得到好的说服效果。

我们不难发现,在作为政治传播的公开辩论中,亚里斯多德多年前提出的3种说服策略依然有效。

辩论者在辩论中会力争使自身的观点逻辑严密且具有说服力,同时想方设法揭示对手论点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辩论者也力图树立自身品行操守一贯良好的形象,同时通过揭露对手一些历史上的污点来证明其人品之不可靠,进而质疑其观点的可信度。

此外,辩论者还会在论辩中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从而使他们来认同自己的观点,反对对手的观点。

这3种策略在历届美国总统的电视公开辩论中都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我们略去对人们通常较为熟悉的以逻辑与品格作为说服之策略的分析,而集中考察如何通过情绪来进行说服,从而达到政治传播的目的。

亚里斯多德在他的书中把情绪定义为 那些人们由之经历变化,从而使判断出现差异的事物;那些与痛苦及快乐相伴随的事物,如愤怒、同情、恐惧,以及其他此类事物及其对立面 。

[5](P121)这其中隐含的前提是人类并不完全是理智的,他们经常会受到情绪的左右,因此能否操纵人的这种心理活动,成了说服过程中的一项关键因素。

而这种通过操纵情绪来影响传播效果的策略显然同样适用于美国总统大选的公开辩论。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电视公开辩论共有3轮,对阵的双方是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和共和党候选人小布什。

第1场辩论2000年9月28日在波士顿的曼彻斯特大学举行。

第2场辩论于2000年10月11日在卡罗莱纳大学举行。

10月17日又在圣路易斯举行了第3场辩论。

每一场辩论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在第1场辩论中,两位候选人站在一个讲台后面,显得比较正式。

第2场辩论则采用了一种对话式,相对来说也就没有那么正式了,两位候选人与主持人都坐在一张桌子边。

到了第3场辩论又有了变化,采用了一种更为机动而非正式的方式,两位候选人站着并且可以走动。

这几场辩论都有着一些基本规则,参与的双方必须遵守。

其中一条规则是任何一位候选人对某一问题的回答都不能超过2分钟,并且其结束语不得超过3分钟。

另外一条规则就是两位辩论者之间不得相互直接提问,这条规则的目的是避免两位辩论者之间的直接对抗,从而建立一种 选手友善模式 ,因为觉得 在一群观众面前公开对抗是不适宜的 。

[6](P30)所有的问题都由主持人提出,观众也不允许有任何反应,他们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

每场辩论的时间为90分钟,谁在辩论中第1个回答问题由掷硬币决定,以示公平,因为根据心理学家所进行的说服研究,一则信息的时间顺序会影响到其说服效果。

[7](P1-9)在这3场辩论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教育、国防、外交政策、种族关系、减税、人权、平等,以及诸如枪支管理、堕胎、同性恋婚姻及毒品之类的社会问题。

下面我们主要探讨在这几场辩论中,两位候选人戈尔和小布什是如何操纵美国公众的各种情绪,以达到他们在政治传播中的说服目的。

我们主要分析3组情绪,看看作为政治传播的修辞策略,两位候选人在辩论中怎样利用它们的。

愤怒/平静 人类有着各种欲望与需求,当这些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就会觉得痛苦,这也是产生愤怒的一种主要原因。

在总统竞选公开辩论中,无论是戈尔还是小布什,当他们在谈论诸如减税、医疗保险之类的问题时,都试图激起公众对其对手的愤怒,从而为自己赢得支持。

戈尔在自己的话语中力图让听众相信小布什的79减税方案和医疗保险措施会剥夺大多数美国人的利益。

他通过使用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讲述动人的故事以及公布一些让人震惊的事实来达到这一目的。

比如,戈尔指出,小布什的减税方案和医疗保险措施仅仅有利于1%的美国人 那些最富有的人 以及老年人中的5%。

他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强调这一点,指出听众中有一对夫妇来自M ilw aukee,由于他们的收入高于25000美元,属于中产阶级,因而他们不会从小布什的主张中得到任何好处。

他还义愤填膺地责问道: 杰姆,(Jim,主持人名),我不明白,为什么最富有的那1%的人可以立即得到减税,而所有老年人中的95%却不得不至少等4到5年才能拿到一个子儿? 这些煽动性话语显然想把听众的怒火引向小布什。

此外,戈尔还通过精心引证的数据把小布什管理的得克萨斯州的生活描述得一片惨淡,比如他指出得克萨斯州在儿童保险方面列50州中的第49位,妇女保险则在50州中列48位,老年人保险更是处于最末一位。

这样,人们不禁会对小布什的领导能力产生怀疑,并对他造成这样的恶果还要谋求成为国家领袖感到愤怒。

为了激起更大的怒火,戈尔还试图让美国人相信小布什是一个不尊重妇女的人,因为小布什在谈到他对堕胎问题的看法时曾说过: 我认为在将来堕胎应该更少。

戈尔由此借题发挥说: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支持妇女选择的权利。

我的对手不这样 他相信政府 来替妇女做决定,我相信妇女自己做决定。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戈尔不遗余力地激发美国各种民众对小布什的愤怒,并把自己打扮成捍卫他们权利的人,以便说服他们支持自己。

自然,在辩论中小布什也不会浪费丝毫的机会来攻击戈尔,把怒火引向对方。

他指责戈尔道: 他说他将给你们减税,但你们中的50%将得不到。

这立即把一半美国人置于戈尔的对立面。

他还试图说服美国人相信戈尔是一个言而无信的人,不要为他的诺言所欺骗,他说道: 8年前他们竞选时说要给老年人以处方药,4年前他们竞选时也说要给老年人以处方药,眼下他们竞选还是说要给老年人以处方药,看起来他们就是无法做到。

小布什还指出,戈尔的大政府计划将剥夺美国人的财政盈余而用于他们自身的目的。

他说道: 我的对手认为财政盈余是政府的钱,我认为那是勤劳的美国人民的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