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2012理性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博弈论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刘德海(东北财经大学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5)〔摘要〕理性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本文首先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对理性概念的哲学认识,进而剖析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以及理性概念在博弈论中的地位。
研究表明,理性概念不仅构成了传统博弈理论纳什均衡的分析基础,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演化博弈和实验博弈各个博弈论的理论分支,也是构建在逐渐放宽“完全理性”这一核心假设的基础上。
〔关键词〕理性;博弈论;完全理性;有限理性中图分类号:F22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96(2012)05-0010-06一、引言理性是经济理论和管理决策理论的基础性概念。
理性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是指合客观性(区别于信仰)和合逻辑性(区别于感性、情感和欲望等非理性),即在人的意识中能以数理逻辑表达的思维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体现出人之为人而有别于动物的一种能力。
理性是人类主体意识的标志,只有人类才具有理性的能力。
具体地说,理性是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理论和学说,以及按照逻辑思维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1]。
自从经济理论系统化以来,它一直是以某种理性概念为基础的[2]。
在古典经济学中,自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以来,自利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假设。
新古典经济学分别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角度,进一步完善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基础。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演化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理论分支,分析视角逐渐从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拓展到人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或非理性行为领域,并与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等其他科学相互交融。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博弈论不仅沿袭了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而且进一步要求“目标—手段”之间的一致性,即过程理性。
传统博弈理论的理性概念将现实世界中人类复杂的互动行为加以高度的抽象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数学模型进行演绎推理,分析人类冲突与合作行为达到的均衡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实验博弈和演化博弈等分支领域,逐渐放宽传统博弈理论中行为主体完全理性的核心假设,*收稿日期:2012-05-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复杂网络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博弈模型和信息传播机制研究”(70901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情景建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策略—网络结构协同演化机制”(71271045);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于情景—应对的地方政府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优化分析(LJQ2012099)”;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化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机制和应急对策研究”(L11BGL007)作者简介:刘德海(1974-),男,辽宁辽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博弈论和社会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研究。
E-mail:Ldhai2001@9月15日出版转而研究参与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互动行为。
理性概念不仅构成了博弈均衡的分析基础,而且根据理性假设的不同限制产生了博弈论的理论分支。
因此,理性概念在博弈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自20世纪40年代博弈论学科诞生以来,许多著名的博弈论学者如纳什、海萨尼和奥曼等人,在各个博弈论分支领域不断深化和丰富着人类互动行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
二、西方哲学对理性概念的认识过程1.古希腊时代的西方理性主义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在希腊哲学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3]。
古希腊时代的理性开端于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思考。
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指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反省和认识自己的能力,这种意识和能力即为理性。
柏拉图认为在人的灵魂中蕴藏着作为其他一切知识起点的最真实、最普遍的某些知识、原理、观念或理念,其他知识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的推演,人们学习和得到知识的过程,就是灵魂逐渐“回忆”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将数学证明方法用三段论的形式表述为演绎逻辑。
2.近代的西方理性主义在西方近代哲学中有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争议上,理性主义的“自明原则+演绎”方法与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公理方法密切相关,而经验主义的“经验+归纳”方法与自然科学中的观察实验方法密切相关[4]。
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儿是西欧近代理性主义演绎法的奠基者,他认为对真理的认识不用靠实践来证实,而是要看我的思想、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确性,他还认为真理存在于理性之中。
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近代经验科学奠基人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他看到了经验科学(知识)的蓬勃生命力,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怀疑主义哲学家休谟也认为,客观实在是否存在的问题是人的理性所不能加以解释的。
3.现代的西方理性主义20世纪以来,随着非欧几何、集合论和相对论等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科学发展的负面社会效应日益显露,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弊端导致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贬低理性和逻辑的力量,鼓吹信仰、意志、直觉乃至本能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泛滥开来。
马克斯[5]认为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理性催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但是,工具理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强力侵入,造成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背离,本应为人所用的科学,倒过来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现代人被禁锢于“现代化的铁笼”而难以逃脱[6]。
Habermas[7]在“系统”概念之外确立一个“生活世界”的概念,其中,“系统”是以主客关系为取向的工具理性所建构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以主体间关系为取向的“交互理性”所带来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系统理性”与“生活世界”的“交互理性”两者的根本差异,是现代社会的深层结构性问题。
哈贝马斯致力于在现实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秩序,借助“交互理性”为后现代社会寻找替代性的伦理规范[8]。
三、经济学和博弈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1.经济学中理性概念的内涵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一直奉行理性主义传统,方法论的理论核心是确定性经济社会观、“理性经济人”假设和个人主义[9]。
主流经济学家从原子式的理性个体(经济人)出发,借助各种辅助性工具(如逻辑演绎、数学和博弈论方法),在“理性经济人”的一般行动原则的基础上推演出种种更为具体的理性行为模型,解释或预测理性个体在特定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具体行动,进而演绎出这些行动的社会总和所导致的一般社会状态和整体图景。
古典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内涵包括两点:一是人的自利性假设。
在亚当·斯密的开创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核心思想,人的自利本性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出发点。
人的双重本性包括自利性和社会性,“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是根本动机,同时可以具有利他主义行为倾向[10]。
二是理性的行为。
行为理性的数学定义是指人们可以根据偏好对不同的选择方案进行排序,并且所排次序在任何时候都独立于机会集合。
偏好排序满足偏好关系的完备性、自返性和传递性公理。
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70年代自“边际革命”开始形成的经济学流派,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心的分析。
新古典经September,2012济学形成之后,代替古典经济学成为当时经济理论的主流。
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革命”将古典经济学的理性行为具体化为“极大化原则”。
其中,理性消费者的需求行为体现为由戈森首先提出,并经过杰文斯、瓦尔拉斯、帕累托、希克斯和萨缪尔森等学者不断完善的效用最大化原则;理性生产者的供给行为体现为由古诺首先提出,并经过马歇尔、罗宾逊等学者完善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经济学家西蒙[11]提出的有限理性概念对经济和管理决策理论产生了广泛影响。
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未来预测的不确定性和多样化的目标追求,造成个体决策者具有有限理性,最优解是根本达不到的,只能进行次优选择,即追求较满意的目标。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杂性科学、贝叶斯估计和目标规划等学科方法的发展,主流经济学考虑了在计算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作出最优化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西蒙提出的信息的非完全性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问题,此时有限理性产生的根源是什么?Knight指出有限理性的根基是所谓的“根本的不确定性”(fundamental uncertainty)。
不完全信息是指决策者知道某一变量所有可能的取值以及每一取值发生的概率,而根本的不确定性是指决策者根本不知道变量有几个可能的取值,更不知道每一个可能的取值发生的概率。
所谓“根本的不确定性”不是外生给定的自然界的不确定性,而是人类决策交互作用内生地产生的社会不确定性[12]。
至此,经济学的有限理性概念内涵与演化博弈理论中的有限理性概念的内涵趋于一致。
在行为主体交互决策产生“根本的不确定性”的有限理性基本假设下,Nelson和Winter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中对新古典经济学两大理论支柱(最大化计算理性和经济均衡分析方法)进行替代性的否定,提出动态演化的企业和作为自然选择的市场机制是影响经济变迁的两个关键机制,成为演化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转向非理性主义研究相对应,现代经济学中新兴的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理论分支开始转向非理性经济行为的研究。
非理性是指经验的、感性认知的领域。
非理性的冲动、情绪和直觉等行为往往是产生创新行为的基础。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情绪、性格和感觉等主观心理因素会对行为人的决策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贝叶斯学习和理性预期是无法对个体行为人的真实决策过程进行有效描述的。
正如Tversky 和Kahneman[13]所言:“由于大量的心理实验分析结论和理性公理中的一致性、次序性和传递性原则相违背,而且这种违背带有系统性、显著性和根本性,因此,客观上需要新的经济理论对行为人的决策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和更稳固的支持。
”2.博弈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传统博弈理论中理性概念包括“目的—手段”具有一致性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博弈论中理性概念的内涵一方面,参与者具有目标理性(主观理性),即参与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该观点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的内涵完全一致。
另一方面,博弈论要求参与者具有过程理性,即给定参与者对外部环境的信念后最大化自己的报酬,能够前后一致地作出选择。
过程理性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推理步骤。
(1)认知理性(cognitive rationality),是指参与者对相关环境可获得的信息与形成的信念之间的一致性,即参与者具有对相关环境形成信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