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产保险公司提高盈利能力的思考
近些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发展很快,但是相当一部分公司盈利水平低下。
中国保监会保险市场运行统计情况表明:2008年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绝大多数承保业务亏损。
有的省、市财保公司近五年算总帐也处于亏损状态,有的由于偿付能力严重不足而被保险监管机关停止部分业务经营权,形势十分严峻。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财险公司的盈利能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低下的原因
影响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理智竞争的结果。
各公司(特别是一些新公司)为了抢占保险市场,急于扩大市场规模,大都以降价为基本策略,有的将标准承保费率降低30-50%,大大低于保本点;有的业务明知承保风险很大,甚至已是连年亏损,但为了抢市场仍然不顾风险而放宽承保条件,亏损在所难免。
第二、成本管理失控。
有的财保公司支付代理人手续费高达20-40%,支付内部员工业务报酬也大幅度提高;加之理赔管理不严,多赔、错赔、骗赔、通融赔付时有发生;费用管理不到位,存在一些无效开支和浪费,增加了经营成本。
第三、自然灾害影响。
2008年的雪灾、地震、暴风雨等灾害,给各财保公司带来较大损失。
笔者所在的省公司系统2008年因自然灾害就损失三亿多元。
第四、其他因素。
为扩大业务,各公司大力增设机构网点,扩充销售力量,增加管理人员,致使经营成本大幅增加;此外近年来物价上涨对保险公司经营成本上升也有一定影响。
二、强化效益观念、提高盈利能力的必要性
保险公司是企业,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同时,追求自身利益是其最终目的,也是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一、经营有盈利,是投资者对经营者的基本要求。
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目的就是资本增值和效益最大化。
没有盈利的公司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监管部门不答应,股东更不会答应。
第二、经营有盈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保险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保险业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手抓业务发展,不断增加保费收入;一手抓效益,优化业务结构,开源节流,降低成本,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经营有盈利,是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改善员工待遇的基本条件。
只有经营有盈利,才能提高公司偿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保持正常运转和健康持续经营,才能提高企业实力和改善员工待遇,才能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与发展壮大。
三、衡量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
根据财产保险公司实际,笔者认为应以利润总额、综合成本率、不良资产占用额作为考评其盈利能力的三个主要指标:第一、利润总额:是报告期内各项收入减去支出的净额。
它是财保公司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
第二、综合成本率:是报告期内赔付成本加费用占已赚净保费的百分比,它是反映承保业务成本水平的主要指标。
第三、不良资产占用额:是总资产中有问题或已形成呆坏账的资金。
如:货币资金中的不实现金和存款;过渡性会计科目中挂帐的损失及费用、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其他应计入损益但未计的财务事项。
不良资产是企业的隐性包袱,容易掩盖经营管理问题,因此在考核时应分析其具体情况,对当期收入、成本和利润作出调整,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盈利情况。
四、提高财保公司盈利能力应采取的措施
提高盈利能力涉及公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要提高财保公司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第一、端正经营思想,树立“效益第一”观念。
结合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剖析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经营亏损的公司要认真剖析亏损根源,开展讨论、反思、检查,寻找管理问题症结,探索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把各层级的工作指导思想都统一到“效益第一”上来。
第二、完善经营机制,强化利润考核。
必须完善分支公司经营绩效考核办法和干部人事管理办法,加大对盈利目标的考核力度。
在考核基层公司KPI指标完成情况,分配费用薪酬、选拔干部、奖励晋级等工作时,都要把利润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加大权重。
对利润完成好的兑现有关待遇和奖励;利润目标完成很差或亏损的应予处罚,包括免职、降级、调整班子、扣罚费用、薪酬等,必要时作一票否决。
以促进分支公司努力完成盈利目标。
第三、加强承保管理,促进健康发展。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是继续抓好业务发展。
必须不断推广新产品,拓宽渠道,深挖保源,创新营销,优质服务,扩大收入;同时要严把承保质量关,防
止“病从口入”。
加强承保风险评估,把握承保有效益的底线,对一些明显亏损且难以改造的业务坚决放弃;对有发展前景但暂时亏损的险种抓紧改造;要依法合规经营,杜绝恶性竞争,严防抢市场丢效益的行为继续发生。
第四、加强理赔管控,挤压赔款水份。
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理赔工作要把防止多赔,杜绝错赔,遏制超赔、打击骗赔作为管理重点;要制定常规险种赔付率的控制区间,实行赔付率预警制度,制订对赔付率异常情况的管控措施;要规范理赔操作流程,严肃理赔纪律,严格理赔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理赔质量。
第五、加强费用管理,降低经营成本。
必须坚持费用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严格按预算拨付基层公司费用资金,专款专用,防止超支;大力开展增收节支活动,教育基层公司和员工勤俭办企业,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要适当精减内设机构,控制固定资产和设备投入,压缩后勤管理人员,节约机构费用、设备费用和人工成本;加强对费用日常报帐的审核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堵塞“跑、冒、滴、漏”。
第六、加强经营监控,适时纠正偏差。
对经营过程中出现赔付率严重超标、批改退费大幅度上升、费用超支、不良资产大幅增长等异常情况的,上级公司对下属单位(或部分业务)可采取上收权限、停止出单、停拨资金、关闭系统等管控措施,责令进行整改;同时按承保、理赔、财务管理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和经济责任,促进整改。
第七、加强责任审计,强化问责制度。
要加大对分支机构高管人员经济责任的审计和处理力度。
对分支公司在任主要负责人两年
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负责人一律进行离任审计。
审计发现任期内经营管理问题较多、效益较差、离任者遗留问题较多较大的,必须追究其管理责任、渎职责任,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不能容忍长期管理不善,不能让平庸和不负责任者泰然处之,更不能让其升迁或易地做官,以促进各级高管人员认真履行管理职责。
第八、加强外部监管,防范化解风险。
在保险主体不断增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保监部门外部监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008年7月以来,中国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与财险行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9月起开展了对100多家财险机构的查处工作,今年二季度起又对保险行业开展全国范围的业务财务数据真实性大检查,对于促进各保险公司依法依规经营,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起了很大作用。
作为政府监管机关,今后应继续加强对保险机构设立、经营规范、偿付能力的监管,促进各财保公司及其高管人员严格自律,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电子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