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交会客流组织与管理模式分析

广交会客流组织与管理模式分析

广交会客流组织与管理模式分析
一、广交会简介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简称广交会,英文名为Canton fair。

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距2014年已有五十七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48个交易团组成,有数千家资信良好、实力雄厚的外贸公司、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外商投资/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参展。

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广州市提出了“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广交会展馆也于2008年10月从老城区流花展馆迁移至新城区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如图1-1所示),国际标准展位数量从7 100个增至18 000个,参展商数量超过12万人次·d-1。

随着广交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带来的客流规模亦不断增大。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来进行客流组织,应对大型会展吸引的大量瞬时客流、保障大型会展活动顺利进行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广交会面临的交通问题
1)道路交通瞬时需求压力大
现状广交会出行方式构成中,酒店和贸易团大巴(包车)占31%~33%,小汽车占23%,出租汽车占12%~19%,公共汽车占5%~6%,即地面交通方式合计占70%左右。

因此广交会会场周边地区的道路交通疏导存在周期性压力。

2)公共交通供给不足
现状广交会出行方式构成中,广州地铁2号线承担的出馆客流比例高达30%,对疏散晚高峰散场交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常规公交有7条固定线路和3条临时线路,其中,固定线路均为过境线路,承担客流比例最高仅占3.67%,平均不到2%;临时线路由于乘车环境、运营效率、覆盖范围等因素也未能发挥更大作用,承担客流比例仅为 1.5%左右。

水上巴士承担比例仅为0.1%,其原因主要在于了解的人不多和运输速度较慢。

3)停车设施总量少且道路资源使用效率低
现状广交会出行方式构成中,小汽车和出租汽车消耗的道路资源比例分别达到50%和40%,与其承担的客流比例并不相称。

由于小汽车数量过多,即使在琶洲展馆周边利用道路和空地
增设5~7个临时停车场、提供约2 000~3 000个临时停车泊位,也难以满足广交会期间的小汽车停车需求。

而且,在城市用地如此紧张的条件下,一味迎合小汽车需求的交通模式也难以延续。

4)交通组织管理水平与发展要求不适应
大型会展活动期间的交通组织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与迅速发展的会展业要求不适应,具体体现为:①交通管理手段以人工管理为主,广交会期间的临时交通管制措施较多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导致交通管理者(交警)和交通参与者(主要是驾驶人)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往往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②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小汽车和出租汽车的交通引导和停车管理中,“投入大、产出少”,交通管理的服务效率难以提高。

③交通管理过程中货车往往“一禁了之”,成为临时交通管制的牺牲对象,尤其是对于广交会筹撤展期间各类货车的停放和组织缺乏考虑,占道、无序停放现不可避免。

三、交通组织措施
针对大型会展期间琶洲地区短时间内交通量爆发式猛增的交通特点,交通组织应做
到:快速——车流、人流能够快速进出会展区域,不发生堵塞状况;安全——任何情况下,车流、人流均能够安全进出会展区域;有序——区域内车流、人流能够有序运行,不产生混乱情况。

从广交会等大型会展交通特点出发,提出琶洲地区的交通组织策略:重点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公共交通体系,增加公交场站设施供应,大力发展区内循环巴士以接驳轨道交通车站和各类停车场,严格限制小汽车使用,周边城市客流采用停车换乘(P+R)的交通模式,确保琶洲地区停车和进出口通道的交通顺畅。

具体的客流组织措施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