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1.1 广播电视新闻的简介广播电视新闻,分为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两个部分。
其中广播新闻是指利用广播手段对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传播,而同样的,电视新闻则是利用电视手段对某些新近发生、发现、变动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传播。
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相同的,只是传播新闻的媒介不同而已。
1.2 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与功能1.2.1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点和传播特性广播是一种电声结合的传播方式,包括三个要素:声音、无线电波或导线、发射和接收装置,声音是表现内容的符号,而内容又是以广播节目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线电波和导线是广播节目的载体,起运载作用;发射和接收装置是转换器,将电信号还原成声音。
[13] 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广播的传播方式具有自己的特殊性:(1)信息符号不同报纸、杂志是印刷媒介,其信息符号是文字和图片;电视是电子媒介,其信息符号除了声音还有图像符号;而广播的信息符号仅仅是声音,这其中包括有声语言、音响、音乐等。
(2)运载手段不同报纸、杂志运载信息符号的手段是纸张,广播和电视运载信息符号的手段是无线电波或导线。
(3)传输方式不同报纸、杂志的传输方式是通过发行系统,主要依靠邮政部门或其它发行系统投送,广播、电视的传输方式是通过电子发射和接收装置,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根据广播的传播特点,导致它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 (1)时效性强;(2)传播范围广,不受空间限制;(3)声情并茂,感染力强;(4)受众面广,渗透力强;(5)非独占性;(6)抗自然灾害能力强。
缺点包括:(1)稍纵即逝,不留痕迹,信息的保存性较差;(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3)广播受众较难做确切的统计。
广播新闻的传播特性包括: (1)传播的快捷性;(2)内容的简洁性;(3)传递通道的单一性;(4)传播过程中的排它性;(5)传播范围的渗透性。
1.2.2 电视新闻的传播特点和传播特性所谓电视新闻,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
具体地讲,它是通过电视摄像、记者采访、镜头设计、拍摄、剪辑。
写解说词、配音这几个程序来完成。
它可以系统地、形象地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
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性内容和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是一般电视台节目的骨干和主体。
[6]电视新闻具有报道性、纪录性、即兴性,以及定期性,即把作品在时间上分割为连续性的片断,还有“室内性”等交流特点。
电视新闻的优缺点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三个方面:(1)转瞬即逝,不易保存这是电视一产生就注定的遗憾。
电视是视听兼备的多元符号,多元符号在电视节目的播放中间转瞬即逝,很难保留,所以这样和报纸相比,和网络相比,保留新闻资料要困难和复杂。
(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电视新闻节目的安排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它是由媒介主动、受众被动,同时在整个传播过程缺少反馈环节。
所以电视也应该特别注意做好新闻的预告、重复以及观众群体调查。
(3)社会负面影响更为直接电视是当今社会的第一媒介,它的社会影响超过了其它的任何媒介。
世界传播大师麦克卢汉著名的传播理论“媒介即信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电视具有直观化、形象化和直接传播的特点,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比其它地媒介来得更为直接和深刻。
和其它媒介相比,不良电视节目给社会的负面影响更为直接。
1.2.3 广播电视新闻的功能一般来说,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以下功能:环境监视的功能、社会整合的功能、文化传承的功能、娱乐的功能。
下面具体介绍广播电视的功能与影响:(1)新闻功能:新闻信息的传播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办好新闻节目是各国主流媒体创办节目的重中之重,“新闻立台”是我国建电台、电视台的原则。
新闻节目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电台、电视台水平的重要依据和媒体竞争的焦点。
(2)宣传功能:广播电视是执政党和政府用以宣传路线、方针、政策和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等的重要工具,具有迅速性、直观性、普及率高的特点;(3)舆论功能:舆论是多数人的共同看法,广播电视的传播活动可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
广播电视新闻可以促成社会是非的正确标准的形成;或通过暴露和批评违反公众意愿、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行为或现象,引起社会公众的警觉和一致谴责;给行为或现象的制造者以舆论压力,迫使其自律或纠正。
(4)教育功能:广播电视是高效的教育工具,既可以直接通过宣传、评论,也可以间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介绍科技文化知识和系统讲授学科知识。
(5)服务功能:广播电视可以提供直接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服务,实用性较强。
[4]2广播电视的发展2.1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自1884年德国人尼普柯夫发明了可以将影像分解为单个象点的转盘以后,人类就开始了对电子媒体的征途,世界各国相继在广播电视事业上开启自己的篇章。
1920年,全球的第一家无线电广播电台诞生在美国的匹兹堡,并命名为KDKA电台,KDKA电台的第一次广播是在1920年11月2日,这是一次惊人的成功。
它播出的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总统的消息。
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都收听到了这一广播。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类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科学家们就不断地在研究如何改善广播音质、提高广播的服务品质。
80年代开始,由于数字科技的日新月异,无线电广播技术进入了革命性的数字广播技术时代。
1920年和1936年开始,世界传媒分别进入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
从此大众传播活动由1000多年的印刷媒介时代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节目,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中国广播事业紧跟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在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帮与《大陆报》馆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即上海的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于1月23日首次播音。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的起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可谓一路坎坷,兴衰数次。
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调整为中央广播事业局。
到1952年,全国共建立广播收音站23721个。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当时北京仅有50台黑白电视机。
“文革”结束后,1980年10月召开了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广播事业重新回到党的正确路线上来,并确定了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982年5月成立中国广播电视部。
中国广播电视对中国历史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见证作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1]2.2 国外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在产业革命之后,信息革命称为公认的第四次革命,而广播电视媒体是这次革命的基础和最主要的载体。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和前苏联相继建成世界上第一批电视台。
随着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广播电视进入成型阶段,开始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媒介。
到70年代,世界上有近130个国家开办电视台,电视机总数超过2.5亿台。
80年代发展到140个国家,彩色电视普及75%,卫星电视蓬勃发展,超过100个国家使用。
90年代以后,电视技术迅猛发展,新品种层出不穷,电缆电视、家用录像机、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文字广播、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伴音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等等。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以塑料玻璃为载体的电视机,未来电视机将发展成如纸一样轻薄,只要卷起来就可以带走了。
[5]2.3 国内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无声到有声、从台式到液晶,还是现在的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由单领域涉及多领域,每一步都凝聚着广播事业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我国大陆的第一家电视台是1958年5月1日成立的北京电视台,它在1978年的5月1日被正式改名,也就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央电视台。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传媒之路。
80年代开始,推出了录播方式为直播方式,使我国广播电视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1980年5月开播标志性节目——至今大家熟知的《新闻联播》,已有28年的历史。
90年代,尤其后期,中国广播电视进行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观念上、思想上、节目上都做出了很大突破。
适时的应对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更务实、更纪实、更艺术、高度参与的节目陆续出台。
《东方时空》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栏目化阶段,品牌意识进入电视节目。
之后各种纪实栏目相应而出。
1996年的《实话实说》节目,突破了电视单方“诉说”,观众被动接受的方式,开启了人机对话的先河,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崛起。
人们开始有参与意识。
结束了电视只有说教的模式。
98年末,湖南卫视发起的娱乐游戏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也开始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并且普通大众开始走出家门,走上荧屏上。
电视节目开始向高参与性发展。
跨世纪后,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强化,法律纪实节目蜂拥而至,体现了观众务实和纪实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人们更加渴望财富和成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
加上国外传来的成功学、励志学等等,人们想知道富人是怎么富起来的?他们在想什么?在吃什么?用什么?如何思考问题?自央视出台了《对话》节目之后,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励志节目,如上海的《波士堂》《头脑风暴》等。
甚至人才招聘也搬上了银幕,节目从发起、制作到参与和收视率都非常成功。
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艺术世界的追求,做明星也不再是垄断和高不可攀的事情。
湖南卫视再创传奇,《超级女生》红遍全国。
随后《超级男声》《星光大道》《我行我秀》记录了一个个从平凡走向星空的奇迹。
不仅挖掘了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才,还使电视节目真正的走到了一起,登上了人机互动的高速列车,使观众的参与性发挥至极。
[3]2.4 我国在广播电视事业中出现的问题关于推进数字化、网络化、产业化的问题。
这个是广播电视行业非常关心的重大的问题,也是决定广电事业今后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在推进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的路途上,主要出现一下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观念问题。
观念问题包括传统观念问题、市场观念问题、消费观念问题。
传统观念由于我们这个系统一直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里走过来的,过去对广播电视媒体的认识上,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喉舌意识是非常强的。
所缺乏的恰恰是现在所需要的,而现在所需要的又是我们恰恰长期以来所不具备的。
比如说在发展产业的问题上,我们很多观念跟不上。
还是用一种计划经济思维,政府行为的一种思路。
所以这种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对广电的经济属性长期以来是不认识的,所以要在市场经济下如果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显然是不行的。
市场观念,我们现在国家的大背景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个重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是要涉及到所有的领域,广电系统不可能脱离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问题是市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