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权意识觉醒 观念转变关键在突破南海羁绊

中国海权意识觉醒 观念转变关键在突破南海羁绊

中国海权意识觉醒观念转变关键在突破南海羁绊召唤蓝海中国中华民族海权意识和海洋力量的觉醒,无疑是影响21世纪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之一。

中国发展的地理方向在海洋,向南、向海、向全球是中国今后几百年不变的选择。

目前的难点是,大陆观念向海洋观念的转变,关键点在于突破南海的羁绊。

“很难以一种镇定自若的心态来想象,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这样一个疆土辽阔的国家,集中于一个实施有效统治的政治组织之内,既拥有现代化的装备设施,还会拥挤在相对其人口非常狭小的国土内。

”这是111年前,世界“海权论”鼻祖——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心中难以释怀的忐忑。

1900年,这位前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院长将自己的主要研究精力放在亚洲问题上。

就在这年夏天,包括美国第九步兵团在内的八国联军宰割了垂死挣扎的大清帝国,但丝毫没有影响马汉用海洋战略思维分析中国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的未来:终有一天,中国将其广袤的疆土和巨大的人口组织起来,通过其海岸地区,成为强大的海权国家。

“马汉作为战略家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早在百年前,就预见到世界上对美国产生震慑性影响的是中国。

”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张世平少将认为,马汉之所以如此“夸张”地高度重视当时羸弱不堪的中国,就在于他是第一个用海权思想认识中国地缘现实的西方战略家。

从海陆空间关系来看,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陆疆和海疆都十分辽阔的大国,兼具陆地大国和濒海大国的双重身份。

除了占世界陆地面积1/15和亚洲面积1/4的陆疆,还拥有相当于陆地面积1/3的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

其面向太平洋的沿海,是南北距离达4000多公里的辽阔弧形海域,海岸线长达18400多公里,散布着许多优良天然港湾,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沿海岛屿有6500多个,是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重要战略通道、国际航道要冲和军事战略要地。

马汉一直秉信,“海权的代表是海洋贸易”,“世界贸易主要意味着对海洋的利用”。

只不过,他绝没有想到,在自己离世64年后,共产党执政的中国,利用其与生俱来的地缘区位,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将中国的经济中心集中在沿海地区,通过改革开放而非坚船利炮,与全世界建立了广泛而深刻的海外贸易关系,使太平洋变成了繁荣开放的贸易之海。

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达到9.8%,仅落后于美国0.9个百分点。

其中,货物出口比重为10.5%,全球第一;截至2010年底,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3172.1亿美元,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税金超过117亿美元,为全世界创造了78万个直接就业岗位。

现在,这些数字和其暗含的海洋力量还在持续增长。

在张世平看来,这种力量的未来,既不会是大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重现,更不可能重蹈西方列强争霸海洋的覆辙。

“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海权因需而动是一种必然选择。

今天中国走向海洋,为的是生存发展、为世界作更大贡献,这种转变是根本性的。

中国走自己的路就是了,没有与谁周旋的问题。

”他坚信,“心中无敌,故天下无敌。

”地缘现实1893年,针对是否吞并夏威夷王国,美国国内发生了激烈争议。

马汉在写给《纽约时报》的信中认为,夏威夷群岛“所处位置极大地影响着太平洋地区的贸易和军事控制,特别是北太平洋地区更是如此”,警告说,“如果美国不去维持这一控制,结果导致的权力真空将会由中国填补。

”为什么这位海军战略大师将这种威胁的“桂冠”戴在孱弱的清帝国头上,而不是历经明治维新35年、国力渐盛且在夏威夷拥有10万移民的日本?马汉的回答是,“日本疆域的狭窄限制了人口和由人口创造的财富,这些都必将长期限制其实力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陆权国家,“其漫长的海岸终究会使其成为一个逐渐强大的海权势力。

”最具戏剧性的论述,来自“世界岛”的始作俑者——英国政治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

1904年,在其那本至今搞得霸权主义者神魂颠倒的小册子《历史的地理枢纽》中,把全书的最后一句话用于论断中国控制欧亚大陆腹地带来的后果,这种发展“会增加大陆策源地的海洋前沿,增加枢纽区俄罗斯占有者至今所没有的优势。

”且不论这些分析的动机何在、是否成立,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西方地缘战略家眼中,中国是海陆兼备的东方地缘大国,既可以借重陆权制衡海权,又可以借重海权制衡陆权。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李义虎为本刊记者描画了中国个性鲜明的地缘特点,“中国处于亚太地区的中央部分,掌握着欧亚大陆通向太平洋的枢纽,具备面向海洋、控制海权的便利位置,与那些陆权或海权属性过于单一的大国有着相当的不同。

”例如,中国既不像俄国和德国那样为寻找出海口而苦斗,又不像英国和日本那样远离大陆而缺乏陆权的有力支撑。

在他看来,对于中国而言,依托陆权寻求海权的重要性,主要是影响和利用狭窄海道问题,如台湾海峡和马六甲海峡;而海权依托陆权的重要性,体现为不是简单地建立同盟或扩大势力范围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挥自身独立自主的影响力。

“背负欧亚大陆可以向大陆腹地伸张,俯瞰太平洋可以向海洋纵深发展,中国作为陆权和海权的天然交汇点,可以充分发挥陆权和海权两种地缘政治权力的作用。

”因此,李义虎认为,中国从大陆和海洋两面发展中所获得的地缘潜力,“是难以估量的。

”然而,这种陆海兼备也具有“双刃剑”的特征。

在历史上,中国既遭到过来自大陆方向的入侵,又遭到过来自海洋方向的入侵。

每当中国在其间选择失当,就不仅会失去两者的好处,而且会使自己的地缘政治环境极度恶化。

因此,新中国60多年的核心战略共识,就是中国要成功地使地缘政治潜力转化为实力,必须借助国家规模效益发展,并壮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科技在内的综合国力。

李义虎总结说,“说到底,中国地缘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于综合国力的后盾作用,这也正是中国必然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和…和平发展道路‟的地缘现实。

”基于此,张世平认为,中国发展的地理方向在海洋,“向南、向海、向全球是中国今后几百年不变的选择。

目前的难点是,大陆观念向海洋观念的转变,关键点在于突破南海的羁绊。

”海洋觉醒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坐落着中华世纪坛,其主广场用960 块花岗岩铺砌而成,象征960万平方公里中华大地。

广场东西两侧的流水,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

令张世平纠结的是,这个跨世纪的纪念地标中却找不到黄海、东海和南海的踪影,“毫无疑问,国人的意识中长久地缺失了海洋。

”1433年,郑和在最后一次西洋之行的返航途中病逝。

这年夏季,船队驶回太仓刘家港不久,明宣宗诏令,“下西洋诸番海船悉令停止。

”张世平的感受是,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大多数国人意识似乎还未从570多年前的“禁海令”中突围出来,“今天随便问国人我国版图有多大,十有八九回答是960万平方公里。

”“假如这样的回答传到南沙哨所的海军士兵那里,海防战士们作何感想?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中国还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张世平认为,把我们的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连在一起看,中国版图就不再是一只雄鸡,而是耸立在欧亚大陆东部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从渤海、黄海经台湾以东海域至南沙群岛曾母暗沙,再上括到海南岛至北部湾,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是这支火炬的蓝色托盘和手柄。

”数千年来,漫长的海岸线一直未能促成海洋意识的觉醒,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

无论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戛然而止,还是北洋舰队覆灭黄海,农耕社会不可能产生旺盛的海洋精神。

只有农耕社会向海洋贸易转型时,一个民族的海权意识和海洋力量才能获得最原始、最强大、最持久的解放。

“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引发海权的第一要素。

”上海政法学院政治系教授倪乐雄的论断更直接,只要国家同海洋发生关系,进而形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迟早要召唤强大的海权,无论是古代、中世纪还是近现代,也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

”以加入WTO为标志,当代中国已经成为这一历史规律的鲜活教案。

中国的贸易开放始于1978年,真正成为“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却是以2001年为开端:2001年,中国占全球经济比重为4.2%,与美国的差距是28个百分点。

2010年,这个比值提高到9.5%,与美国差距缩小为14.1个百分点;200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量5097亿美元,全球比重4%,与美国差距9个百分点。

2010年,贸易量达到29728亿美元,比重提高到9.8个百分点,差距缩小为0.9个百分点张世平告诉本刊记者,这些数字承载的现实是:迄今为止,中国开辟了39条远洋航线,通达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中国40%的生产资料来自海外,65%的产品要销往世界各地;尤其是印度洋和太平洋“两洋”,即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通道,“三海”-南太平洋-巴拿马运河,承担着中国全球经贸总量95%以上的运输量。

中国正在从大陆国家急剧演变向现代海洋国家,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大趋势。

当美国第七舰队旗舰“蓝岭号”宣传手册强调“美国为什么要保持全球军事存在,因为美国商业利益全球存在”时,中国海军护航索马里、“徐州号”护卫舰利比亚撤侨,以及8月10日试水训练航母所象征的民族海洋意识觉醒,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走向公海“中国是陆地大国和濒海大国,但只要除以13.4亿人口,从人均资源量上就变成了…陆地小国‟和…濒海小国‟。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国土资源部特聘专家方克定对中国海洋国土、准国土的现实和对海洋认识的发展理解很深。

在全球海洋64个“大海洋生态系”中,中国占有三个,分别是编号为36号的南(中国)海、47号的东海和48号的黄海;在全球19个海洋渔区中,包括南海、东海、黄海在内的中国海为其中之一;在沿海大国中,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濒临三大洋,澳大利亚、印尼、南非、阿根廷和智利濒临两大洋,中国作为单海洋国家,海陆比只有0.31,只及世界沿海国家平均值的一半。

1890年,马汉发表《海权论》,强调“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大国”;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大陆架公告》,公布了大陆架范围,也即后来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前奏。

以这两次事件为中心,世界掀起了两次大规模圈海高潮。

在这两次“圈海”中,中国不但驻足其外,而且还身受瓜分之害。

“也因此,中国海实际上不单是大陆边缘的…陆缘海‟,而且是被岛链、群岛封围的…陆中海‟,受陆海关系制约很深。

世界银行《2009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指出,西非8国是(陆地)边界最密集区,边界厚度造成…分割‟(Division)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有…亚洲地中海‟之称的南(中国)海则是海洋边界最密集区,也饱受分割之累。

”方克定指出,海上邻国多,除了海洋划界争议多,陆中海的半封闭特征也造成中国海要与其他海域联通,不得不穿过许多海峡链(群),“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复杂情况都来自…海制于陆‟的地缘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