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浅析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课程类别: 选修课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范畴及科学体系研究课程代码: 21030501任课教师: 肖映胜吉首大学研究生处成 绩评卷人研究生姓名 吴辉 学 号 20140305008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中一股左翼思潮,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中产生,在绿色运动的现实中兴起,致力于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结合,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其社会主义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在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述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它既是西方绿色政治运动的产物,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崭新形态,是20 世纪末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1]这一思潮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深化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问题应该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建立某种关联,从而揭示生态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
同时生态马克思主义着力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他们认为生态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主要代表人物有莱易斯、高兹、阿格尔、奥康纳等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20 世纪70 年代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时期。
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运动刚刚兴起之时,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力量也比较弱小,其地位也不是很重要,被形容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虽然此时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几乎与绿色运动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主张将生态运动与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并且从理论与现实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绿色运动。
主要代表人物有安德烈.高兹,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
高兹较早地研究了生态运动与政治的关系,代表作有1951 年的《作为政治学的生态学》和1977 年的《生态学与自由》,高兹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生态运动应该成为更广泛斗争的一部分,而不能仅仅把它看做目的本身。
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先后加入了绿党,参与了“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生存的探讨,并且谋求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联合,成为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生态马克思发展的初期在绿色运动中显得势单力薄,对理想社会的描述不足,偏重于对生态危机的批判,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第二,20 世纪80 年代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体系化时期。
80 年代是绿色运动发展的鼎盛时期,开始向北美、亚洲、大洋洲扩展。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是阿格尔、莱易斯、阿什顿、博克金、哈维等。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转入生态学领域,致力于生态学问题的研究,随着生态马克思主义队伍的不断壮大,有学者称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益“绿化”。
其中,阿格尔在1979 年写就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被认为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发生转折的重要标志。
阿格尔、莱易斯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成为了西方生态运动中影响力较大的学派。
80 年代的生态马克思主义不同于以往的绿色运动,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奋斗目标、政治理想以及社会纲领等方面,他们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批判资本主义的消费异化现象,提出了“稳态经济”的概念,即经济的零增长,主张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20 世纪90 年代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深化时期。
90 年代以来,生态马克思主义无论在理论建树方面,还是在实践作用方面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呈独立化发展态势。
90 年代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改造生态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佩珀、格仑德曼、萨特金、奥康纳、怀尔德等。
在他们的著作中比以往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联系。
在前两个阶段,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以生态主义为中心,而90 年代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则是以人类为中心,更加关注民主、正义、平等、全球化等问题。
总之,90 年代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变化,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并且提出了“生态帝国主义”的概念,生态马克思主义进入了“红色”阶段,其理论更加完善和成熟,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二、中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30 多年,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建设和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在步入现代化途中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大规模的环境问题,沙尘暴的频繁袭击,黄河汛期的断流,长江洪水的泛滥,土壤的沙漠化,人口的压力增大,这些都在向人们发出警告。
有数据显示,作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1 亩,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32 公顷,人均淡水资源的占有量也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人均的占有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煤炭、铜、铝矿等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与世界的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也就是说,我国既是资源大国,又是资源人均占有的贫国,资源矛盾突出。
中国政府、学术界、社会各个方面,都在思考如何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生态问题。
在思考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中国非常重视借鉴西方工业文明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吸取了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合理思想。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理论,是解决中国生态问题、建设中国生态文明的最主要的理论依据。
2003 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政府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它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与代际之间的和谐,不再单纯注重经济的增长,当然,要建立比较成熟的生态文明,还需要相当长的一个建设过程,但这一天终究是会到来的。
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启发。
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环境美好、可持续型、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方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建设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正确解决现实生态矛盾与问题是很有帮助的,对于我们目前在制定政治、经济及社会政策方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要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消灭剥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避免资本统治一切,不让自然界因为无限的利益追逐而遭到疯狂的破坏和肆意的掠夺。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时曾指出,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异化和劳动异化,而社会主义制度则为消除人与自然的对抗状态、避免生态异化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第二,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避免“竭泽而渔”。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与资源比例不适当的国家,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就显得极其重要,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牢记恩格斯在100 多年前对人们的告诫:“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第三,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把人与自然进行统一,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克服片面性和盲目性,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和谐,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问题。
马克思曾经预言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必将是生态化,他指出:“在工业中向来就有个很著名的‘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性交流。
鉴于生态问题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要关注本国和本地区,而且还要关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整体发展,要有全球化观念,共创和谐世界。
[3]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全球生态问题,开展国际间合作,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当前我国政府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可持续性社会的发展目标,而生态马克思主义对发达工业资本主义剥削自热破坏自然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揭示与批判,对于我们具有极为重要的警示作用,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后发的社会主义国家绝不可重蹈资本主义的历史覆辙。
人类要想持久的生存、繁衍和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两大关系协调的历史。
只有人们彻底的改变和更新思想观念,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够可持续,才能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生态马克思主义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了哲学基础,对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借鉴作用,提醒我们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时候,一定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的发展;在注重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也要切实解决好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1 ]赵海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重庆出版社,2008[3]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6思政探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