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摘要:本文从网络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方面入手,探讨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及课程群的分布;另外,提出了以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和实训室、实习基地为基本支撑的层次化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职业岗位群;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网络技术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个热门专业。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和维护能力以及初步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能力,能从事W E B网站的建设、管理与维护,能从事网络设备与技术应用推广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根据就业岗位群的需求,进行合理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1.根据就业岗位群的需求,以职业能力为主、知识体系为辅,建立课程体系结构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企业、机关、公司、学校等部门的应用情况,特别对分布在珠三角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进行跟踪调查,我们确定网络专业面向以下就业岗位群:(1)网络系统集成:毕业生可以从事校园网、企业网、宽带网的规划设计与安装实施。

(2)网络管理与维护:可以从事网络管理,或在企事
业单位进行一般的网络维护。

(3)W E B网站建设与维护:可以在专业的网站设计与开发公司任职,也可以在普通企事业单位进行网站开发与维护。

(4)网络编程:可以从事基于网络的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市场推广业务:可以从事网络技术的推广,网络软硬件产品的销售、培训及售后服务。

高职教育实际上是就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必须围绕就业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

对网络专业课程体系来说,其结构由公共平台和专业模块组成,公共平台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模块的设置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职业支撑模块;第二部分是职业技能模块;第三部分是考证模块;第四部分是职业延展模块;第五部分是融合模块。

公共平台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职业技能模块是最为重要的职业技能培养部分,又可细分为网络管理模块、网页设计模块、网络编程模块;职业延展模块针对学生专业技能拓展和提高而设置。

2.依据课程体系结构,设置相对应各阶段课程群按照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岗位群所需,本着“立足基础,突出技能,注重素质”的思路,组织各阶段课程群,构建和优化网络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中还有一个辅助性课程群,即选修课,它是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

本着高职教育基础理论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加大了专业课程的开设比例,将基础性课程进行了整合。

例如,原先开设高等数学I、I I,分两个学期,现在改为计算机数学,一个学期。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合并、压缩或调整了原有课程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适时开出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新课程。

如,我们去掉了数字电路、操作系统原理等理论性课程,
另开设了L i n u x原理与应用等新型课程。

我们去掉了网络设备课程,因为其内容与计算机网络基础、C i s c o网络技术、网络工程等课程有较多重复。

二、建立以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和实训室、实习基地为基本支撑的层次化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由于高职教育突出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更侧重实践,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其实践教学时数应高于理论教学时数。

我校网络专业实践课时占比为54%,理论课时占比为46%(我们力争在3年内将实践课时的比例逐步提高到65%以上)。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设计出一些针对性强、独立性强、自成体系的实践课程,它不仅仅依附于理论,而主要是为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服务。

通过实践课程的设计与形成,按照除工作和岗位能力要求以外,选取适当的实践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纳入课程领域,形成有效地实践课程体系。

我们以为,实践教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提出以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和实训室、实习基地为基本支撑的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以课内实训、实习实训、毕业实践为3个实践阶段的实践教
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分为课内实训、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

实践的3个阶段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强调职业素质的培训。

(1)课内实训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训,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训室或计算机房进行。

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
程知识点加深理解。

网络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每门专业课程都有实训内容,我们要求每门课程都要编写实训指导书。

(2)阶段实训是1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1周到2周的时间,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训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

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

如在学习完网页设计类课程后,可让学生利用D r e a m w e a v e r,F i r e w o r k,F l a sh 网页制作“三剑客”工具软件制作网页,利用,SQL Server建立后台数据库,自由成组建设一个W E B网站并参加校内外网页设计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毕业实践体现网络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一般为3个月到半年,由系部总体布置,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和谐统一,完成网络专业的学习任务。

2.实践课程体系的支撑
(1)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参加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必要条件。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对教师进行以提高技能水平为目的培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

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年轻教师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或者普通
本科院校的教授退休后聘入高职院校任教,这些教师存在着没有太多实践经验或不重视实践的问题,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本身需要3~5年的时间,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策略。

一方面,可以考虑在企业中寻求一些具有实践经验,并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作为学院的实践教师,来弥补实践教师的不足,这些人才的加盟必将使本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结构得到较好的调整。

另一方面,I T技术的快速更新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以适应I T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学院应该大力鼓励并支持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为了培养“双师型”队伍,我们学院分批次派专业教师到CEAC总部参加CEAC网络工程师的认证培训,并派教师参加L i n ux工程师、C C N A、C C N P认证培训,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践,并按满工作量计算。

(2)构建高性能的网络实训室,满足网络实训需求网络实训室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性学习的平台,是学生学习网络互连、网络配置和维护的重要场所,必须解决好实训室的环境配置问题,虽然可以用软件模拟网络系统进行一些基本的配置操作,但由于缺少现场的操作过程,没有感性认识,它不能代替网络实训室,只能作为网络实训的补充。

网络实训室的主要设备是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和计算机,交换机和路由器是网络实训室的必要设备,购买何种品牌及种类的交换机,也要进行功能分析,C i s c o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历史悠久,性能稳定,种类齐全,虽然价格上比其他品牌的产品稍高一些,但考虑到市场上的计算机网络书籍都是以C i s c o设备为例的,C i s c o网络设备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学生只要掌握了C i s c o网络设备的应用,其他品牌的网络设备很容易学会,因此,网络设备选择Cisco的产品是最佳选择。

最后,建立合理的网络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网络专业就业岗位群的需求,还需考虑其它多个方面,如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学院的办学力量等。

参考文献
[1]夏菲,姜美珠,孙占学,郭福生.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2
[2]李庆风.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3]朱伟,刘群.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教版),2006,2
[4]王秀平.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