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

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

收稿日期:2004-12-18作者简介:金雄(1963-),男,朝鲜族,吉林龙井人,延边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博士。

2005年3月第38卷第1期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bian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M ar.2005V ol.38 No.1中日企业文化之比较金 雄(延边大学学生处,吉林延吉133002)[摘要]比较中国企业文化与日本企业文化,人们会发现,他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如果我国能够在实践中吸取和借鉴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那么,对我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3311(2005)01 0081 05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情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流星般的速度在战争废墟上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

日本何以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取得这样辉煌的成就?日本靠什么样的管理使其产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日本经济崛起的秘密何在?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日本20年发展成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的原因后得出结论: 企业经营中居第一位的并不是严格的规章制度,更不是计算机等任何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而是企业文化 。

知识经济已给人类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加之经济全球化使竞争更加激烈,这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都将是严峻的考验。

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全球化的经济浪潮。

一个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在比较和分析中日企业文化的基础上,阐述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为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1 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客观性。

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是一个企业,在其中必然会形成企业文化,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企业文化总是存在着,并发挥着或正或负、或大或小的作用,成功的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失败的企业文化则必定有不良的企业文化。

(2)个异性。

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使命以及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各企业的文化必然各有其鲜明的个性,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管理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3)民族性。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任何企业由于所处的区域和种族不同,其企业文化必然带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一个国家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更有各自不相同的鲜明个性。

(4)稳定性。

企业文化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而一旦形成,就会像人的个性一样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与科学技术一样,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并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和潜在资源。

如果说产品、技术和市场可以使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在短时间内赢得上千万利润,并能在几年内销售不尽,那么,一个树立了企业精神并树立了企业全员共同信!81!守的经营理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企业,则必然拥有超越于产品、技术和市场以外的更强大的竞争力,长盛不衰的 松下人、 丰田人创造的奇迹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2 中日企业文化的比较分析日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和的观念,渊源于中国儒学伦理,其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它是日本企业成为高效能团队的精神主导和联系纽带。

2.1 中日企业理念的比较2.1.1 日本企业的灵性主义灵性主义是在强调价值观、经营信念的确立和驱动下,灵活地、随情顺势地完成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从而面对复杂的、多变的企业状况及出现的问题,得以选择正确的认识角度和最佳的处理方法。

日本企业不是以目标管理法、成本利润分析法等理性工具作为管理基础,而是将企业的价值观念及其信念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石,再由此推导出具体的经营管理规则、目标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从而表现出其经营哲学的 灵性主义特色。

2.1.2 中国企业的关系主义中国企业管理的哲学基础,直接渊源于传统文化。

从管理观念来看,中国人认为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为教化至善的理念,确立了以 重生为特征的人本位。

人与人之间强调 伦理人与 社会人, 伦理为 天道,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关系,即共存共荣、同舟共济。

管理管的是理,是 灵性,是通过管 理服人,以己推人。

所以,中国人强调管理中的教化功能,即 晓之以理,明之以道。

从管理目标来看,中国人强调致中和、求稳定和求发展,在必然中求自由,提倡君子固而不比、致公无私、和而不流、中立不倚、知仁达义。

其表现是:仕居其位,人尽其才,无尽其力,安居乐业,顺理理通,和谐安定。

所以,中国企业多强调以群体大目标融入个人小目标、人心的稳定和生产的常规化运转,然后才是企业的发展,个人的自我实现。

从管理对象来看,中国注重对人的管理,强调人事共有一理、情理相融、同舟共济、礼仪为先,从而达到合理、合情、合法。

所以,与西方的规格化、标准化、独立化管理特征相比,中国企业更常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来启发人的内心道德自觉,以发挥组织的群体影响。

与日本企业的灵性主义相比,中国企业并不完全表现为那种随情顺势的灵性态度,而是强调以理通情,理在情中,反对缺乏灵魂式的变动不居。

变的灵活态度应以理为髓,以理为导,强调的是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的哲学方式。

2.2 中日企业价值观的比较2.2.1 日本企业具有团队意识1975年,日本丰田公司收到员工创造发明设想的建议达38.1万件,采用率为83%,为此支付奖金3.3亿日元,而当年仅制造部门的收益就达160亿日元。

松下电器公司2100名员工一年内提出创造发明设想28万项。

这些数据表明了日本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表明了企业员工强烈的团队主义意识和作风。

团队主义的基本特点既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 团队的整体效能,又要保持 团队内部的 和以及维护和发展整个团队的利益。

日本人的 团队意识是个人在加入特定的集团为存在前提的;个人与集团(团体)的关系几乎维系终身;集团(团队)成员之间没有硬性的 契约,义务和责任具有弹性。

所以,日本企业员工常称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是 家里的公司,在公司供职的时候也表现出很强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

2.2.2 中国企业具有集体主义意识我国企业,从价值观要素来分析,无疑表现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其特征为:(1)集体价值认同具有多重性,即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是多重的。

小到非正式团体、班组和车间,大至分厂、总厂,乃至国家、社会,是同时作用于个人的价值认同的,这就使得人们既体会到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又使得归属、跟定意向很难聚焦和集中;(2)集体意识的形成是双向的,即企业员工一方面具体地归属于某一特定团体中,另一方面又受到理想化、更高层次集体目标的牵引。

现实归属与理想追求是并生运作的;(3)员工对集团的向心力具有不完全性。

由于集团认同的多重性以及集体对个人的绝对优越化,我国企业职工对集体的向心力,一方面随着指向多重目标的过程中散射和弱化了;另一方面,一部分向心力又返归个人自身,形成了集团向心力的不完全性。

与日本企业的集团意识相比,两者的不同点为:第一,日本企业的集团意识有着深刻的民族文! 82 !化背景,这就是民族生存的危机感、拟家族关系、日本式的以 诚 忠为核心的义理等。

中国企业的集体主义其民族文化背景则不尽一致,传统文化中的 孝、 礼多表现为一种外在伦理规范,同时又强调一种 独立人格, 忠也是有条件的, 忠的对象具有嬗变性。

所以,日本的团队意识具有较彻底的内心认同与行为指向的一致性;中国的集体主义则表现为心理与行为的非完全重合。

第二,日本企业的集团意识是以普遍化的大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团队精神具有相当的心理环境优势。

例如,日本企业的非正式团体大都与工作目标同归趋,工作和生活领域的集团认同有机整合在一起。

中国企业的集体主义具有一定程度的血缘连带的特点,在企业中,一方面表现为对普遍的集体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非工作关系的群体组合,这些 非正式组织既有与工作目标趋同的,表现为社会主义企业内部的团结、友爱、互助精神,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刚性很强的 自我利益团体,从而滋生了我国企业内一些诸如 关系网、 内耗等不良现象。

第三,日本企业以 非专业化的成功道路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体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企业由于人事制度的 结构性症结尚未完全解构,集体价值取向几乎覆盖了自我发展需求,个性发展凭籍 机会获取、 位置优势等非正式途径来实现。

2.3 中日企业的经营观念比较2.3.1 日本企业的 经营即教育日本企业经营是以 人性为导向的。

日本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技术的进步、产品的开发、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包括最终利润的实现,都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质量,以精神潜能的发掘为前提。

所以 人才开发的利益大得无穷, 企业的教育训练投资投入产出系数最大,是最核算的投资, 职工能力的提高与企业利润呈几何级数关系。

经营即教育成为日本企业家们的共识。

经营即教育的企业思想包含着如下内容:(1)企业和社会有一种无言的契约,应是社会对企业的委托,实现这一重任,需要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

(2)企业经营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

(3)必须依靠教育在企业员工中根深蒂固地植入 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乃是服务的报酬的思想。

基于上述理念,日本企业都几乎以 教育为本。

例如,松下公司每年的教育投入占总数成本的10%。

松下幸之助提出 造物之前必须先造人。

整个丰田公司的口号是, 既要造东西,又要造人,推崇 以造就人为根本。

2.3.2 中国企业的经营特征从经营目的来看我国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在创利润的同时尽社会责任。

这是由我国企业性质决定的,企业不仅仅是赢利单位,同时兼具多重任务。

例如,承办几乎全部的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和生活设施,呈现出 企业办社会的特征,名目繁多,包括企业自愿不自愿的 赞助等等;(2)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由于多重身份、多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在经营中,对事业的追求远大于对利益的追求。

由于企业家的经济利益不是出于企业利润,而是出自企业成本,企业家作为国家所有权的代理人与管理者,多把经营活动作为个人事业的追求,赢利的动机并非很强或唯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