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习题—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个体态度的习得是通过联想学习、强化学习和观察学习而得以实现的。

其中,联想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强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观察学习的理论基础是()A. 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B. 巴甫洛夫(I.P.Pavlov)的古典条件作用理论C. 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 斯金纳(B.F.Skinner)的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2.由于事物本身的接近或相似,个体常常会将对一类对象所形成的态度扩展或延伸到其他相似或类似的对象上,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A. 联想学习B. 强化学习C. 观察学习D. 认知学习3.人们通过电影和电视,就可以习得对某些事物、对象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A. 联想学习B. 强化学习C. 观察学习D. 认知学习4.根据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不包括()A. 改变认知B. 消除认知C. 增加认知D. 改变行为5.人们具有一种使自己已有的认知关系结构保持相对平衡不变的倾向,这种倾向被称之为()A. 认知完形倾向B. 认知失调倾向C. 认知强化倾向D. 认知统合倾向6.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 自我知觉理论B. 归因理论C. 控制源理论D. 社会知觉理论7.根据谢里夫和霍夫兰德(C.I.Hovland)的社会判断理论,当一种新的观点处于哪个区域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明显变化()A. 接受区域B. 态度不明朗的区域C. 拒绝的区域D. 潜意识区域8.科尔曼(H.Kelman)于1961年提出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认为,个体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按其先后顺序依次为()A. 认同、服从、内化B. 服从、内化、认同C. 认同、内化、服从D. 服从、认同、内化9.根据科尔曼(H. Kelman)的态度改变三阶段论,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作()A. 认同B. 内化C. 服从D. 从众10.社会判断理论强调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并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这种理论的实验基础来源于()A. 谢里夫等人的物体知觉判断实验B. 朗格(H.Spencer)反应时间的实验C. 罗森塔尔(R.Rosenthal)效应实验D. 奥尔波特(F.H.Allport)的社会促进实验11.传播者的特性是影响劝说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同其他人取得一致性的看法,这突出表现了传播者哪种特性的作用()A. 专家身份B. 可信赖性C. 吸引力D. 相似性12.态度改变过程中,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新态度与原先态度之间的差异程度和态度改变量的关系可以大致上表示为下图中的哪种线形关系()13.在态度改变过程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能够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其他条件一定),首因效应的作用更为明显( );哪种条件下,近因效应的作用更为明显()A. 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均较为长久B. 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均较为短暂C. 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D. 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14.研究发现,信息传播渠道的选择对于劝说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当理解的信息较为复杂时,书面文字与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比较起来,哪种方式的劝说效果较好()A. 书面文字劝说效果较好B. 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C. 在理解信息的阶段,书面文字的劝说效果较好;在根据信息做出决定的阶段,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D. 在理解信息的阶段,图片、录像等视觉形式劝说效果较好;在根据信息做出决定的阶段,书面文字的劝说效果较好15.研究发现,被劝说者的原有态度会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情况不会产生较好的劝说效果()A. 个体的原有态度来自间接经验B. 个体迫于某种压力而形成的态度C. 原有态度之间自相矛盾、互不协调D. 新态度和原有态度的差异很大16.研究发现,情境因素能够对劝说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信息繁多的情境下(其他条件一定),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劝说效果都较差B.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劝说效果都较好C. 如各种信息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则劝说效果较好D. 如各种信息的一致性程度较低,则劝说效果较好17.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锻炼来改变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A. 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 团体影响法D. 活动参与法18.根据凯尔曼等人提出的态度界面结构理论,态度系统是一个由其内核的吸引力而组成的相互关联的整体。

其中,对态度的变化起控制作用的内核部分是()A. 个体的先前经验B.个体的自我意识C.个体的价值D. 个体的信念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费自欧(R.G.Fazio)对态度强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态度强度区分为结构强度和经验强度。

其中,代表经验强度的指标不包括下列()A. 稳定性B. 重要性C. 确定性D. 确信性20.根据费自欧(R.G.Fazio)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态度强度的研究,“能从记忆中自发地、快速地获取、再现、再认态度”属于态度强度的哪种特性()A. 重要性B. 可及性C. 确定性D. 确信性21.迈克尔(H.A.Micher)和迪雷马特(J.D.Delamater)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态度与行为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影响态度预测行为的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不包括下列()A. 态度的激活B. 个体的特性C. 行为的情境限定D.态度的特性22.在缺乏相反信息时,人们倾向于假定他人所述为真;假定自己周围陌生的人或物无害;假定消极的(积极的)信息总是消极的(积极的),这属于认知偏差中的哪种效应()A. 刻板印象B. 晕轮效应C. 首因效应D. 预设偏见23.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偏见的信息加工研究,人们的动机和能力是偏见性信息加工的重要因素。

偏见中的动机因素有四类分别对应四种信息判断偏差,其中,“人们偏好于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这一动机属于()A. 对抗性动机 B. 平衡性动机 C. 印象管理动机 D. 自我肯定动机(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1.下列有关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说法,正确的有()A. 个体所持有的各种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B. 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的形成表现为一种有选择的、持久的、一元的、宏观的影响C.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总是处于同一个过程,即态度的形成过程一定包括态度的改变,态度的改变过程也一定包括态度的形成D. 态度的改变既包括方向上的改变,也包括程度上的改变E. 态度程度的改变以方向的改变为基础,方向的改变又往往是程度改变的前提条件2.根据班杜拉(A. Bandura)对社会学习理论的阐述,模仿强化的方式包括下列()A. 直接强化B. 自我强化C. 替代强化D. 认知强化E. 归因强化3.紧张减缓理论是社会态度研究中一种代表性的认知论观点,下列理论属于紧张减缓理论范畴的有()A. 贝姆的自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B. 科尔曼(H.Kelman)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C. 海德尔(F.Heider)的认知平衡理论D. 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E. 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4.下列有关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的阐述,正确的有()A. 将个体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协调、不相干、不协调三种可能性B. 个体可以通过削减认知、改变行为、增加新的认知三种方式消除认知失调状态C. 认为认知不协调的状态受到个体自由选择度和外在压力的影响D. 与平衡理论相比,认知失调理论将认知失调视为人的认知系统的一种正常状态E.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衡理论重社会认知、轻社会行为的缺陷5.根据费斯汀格(L.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以及后来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个体认知失调的程度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 失调的认知数量B. 协调的认知数量C. 失调认知的重要性D. 协调认知的重要性E. 个体的自由选择度6.根据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个体的态度在下列哪种条件下最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A. 个体的接受区域较为狭窄B. 个体的接受区域较为宽阔C. 新的观点主张与个体原有的观点主张极为相似D. 新的观点主张与个体原有的观点主张差异极大E. 新的观点主张处于个体原有态度区域的不明朗区域7.下列有关对谢里夫和霍夫兰德的社会判断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有()A. 强调的是个体自身对刺激信息的知觉判断,认为这种判断是态度发生改变的中介物,是先于态度改变而进行的B. 将个体的态度划分为三个区域:潜意识区域、前意识区域和意识区域C. 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D. 探讨的态度改变基本上是局限于强度改变的范围之内,而较少涉及态度方向改变的问题E. 具有明显的认知色彩和个人主义的特征8.态度的功能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

根据卡茨(D.Katz)的功能理论,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A. 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B. 认知平衡的功能C. 自我防御的功能D. 认识的功能E. 价值表达的功能9.其他条件一定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双方面传播比单方面传播对于改变态度更为有效();在哪种情况下单方面传播更具有优势()A. 被传播者的教育程度较低B. 被劝说者的教育程度较高C. 被传播者的原有态度与传播信息矛盾D. 被传播者的原有态度与传播信息一致E. 被劝说者的信息来源仅限于劝说者F. 被劝说者能够获得不止一方面的信息G. 被传播者需要的是短时的、即刻的态度改变H. 被传播者期求的是长时的、较稳定的态度改变10.活动参与法是态度改变的方法之一,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其他条件一定),活动参与法的劝说效果较好()A. 个体参与活动的自愿程度较高,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较小B. 个体参与活动的自愿程度较低,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较大C. 个体参与的活动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D. 个体参与的活动是一次性的、短期的E. 活动参与法的劝说效果与个体参与活动的自愿程度无关11.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态度结构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提出了内在态度结构等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