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路路基改建路基施工技术_secret

城市路路基改建路基施工技术_secret

城市路路基改建路基施工技术引言:基层是重要的承重层,尤其是城市道路改建的路基基层,它承受着大部分有由面层传来的荷载,特别是旧路路基与新路路基接茬的部位,是影响道路使用品质和寿命的关键性的薄弱地方。

一些在城市道路改建的路面出现早期破坏的情况,通常与路基改建过程中的施工质量不佳息息相关。

而施工质量又与改建中的施工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道路改建的路基施工和正常路基的施工基本相同,通常要求有较大的抗变形能力,并且要求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较好的稳定性。

对于能利用的城市道路路基其稳定性已经形成,所以需要加宽的路基必须保持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才能保证上面结构层的稳定,不产生变形。

若底部的基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造成上部结构层的失稳,如:油面在通车一段时间后形成塌陷,油面的破碎,平整度不佳,新城市道路基接茬部位的油面产生错台,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路基改建过程中的施工技术较差所造成的。

在城市道路改建过程中,路基成型的早晚,决定着工程进度的快慢。

由于路基的施工受气候的影响,即抓紧路基的施工是保证工期内完成的关键所在。

一般施工应计算机辅助进行施工过程,动态管理科学的分配资源,采用顺序作业和循环作业相结合,平行作业和流水作业相结合的原则,在时间上平行流水,在空间上立体交叉的安排,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并结合实际情况和监理工程师的要求,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和作业方法,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工期内按时完工。

1、改建路基的填筑在城市道路改建的路基施工工序基本为:施工放样→路基填筑前的处理→土方的挖运→调整含水量→测量并精平→土方碾压→单项工程验收→转入下层填土施工。

1.1施工放样在城市道路改建路基施工中应对路基的确切位置进行放样测量,施工人员应根据图纸要求放出改建路基的中桩位置,确定路基的占地范围,对路基进行整体的高程测量,对需要挖除和填筑的路基划出范围为以后的土方的挖运做好基础。

1. 2路基填筑前的处理在城市道路改建过程中的填方路基的处理过程中,路基基底的处理是保证路基稳定、坚固极为重要的一项。

在填方路基填筑前进行基底处理能使填土与原来的表土密切结合,能使初期填土作业顺利进行,能使路基保持稳定,增加承载力,能防止因草皮、树根腐烂引起的路基沉陷。

对于一般的路基基底处理应按下列规定进行:(1)基底密实且地面坡度不陡于1:10时,经碾压符合要求后可直接在地面上修筑路基(但在不填不挖或路基高度小于1m的路段应清除草皮等杂物)。

在稳定的斜坡上,横坡为1:10—1:5时应清除草皮。

横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挖成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1m,高不小于0.5m,若地面横超过1:2.5是坡脚应进行特殊处理。

如修护墙和护脚。

(2)当路基受到地下水影响时,应予以拦截和排除,引地下水至路基基础范围之外,在进行填方压实。

(3)路基基底为耕地土或松土时,应先清除种植有机土,平整后按规定要求压实。

在深耕地段,必要是将松土翻挖,土块打碎,然后回填整平、压实。

经过池塘或洼地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排水疏干、挖除淤泥、打砂桩、抛填片石等措施,以保持基底的稳固。

(4)路基的填筑范围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面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按规定压实。

一些早期破坏的城市道路改建的路基有相当一部分与路基的表土处理不完全有关。

因此,对城市道路改建的路基范围内的草皮和表土必须处理干净,清理的草皮和表土一般深度为20cm。

在清理时,使用推土机、平地机配合人工进行,对要挖掘的树根应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进行。

这样能提高工作效率,容易保证地表植被和腐殖质土清除干净彻底。

对于树坑、废机井沟槽进行开挖,对水塘、河沟等也要进行彻底的清淤泥。

对能整体施工的作业段应全部机械化施工,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

对能利用的路基在施工中,在新城市道路基接茬部位清理干净彻底,以保证工程的质量。

1.3土方的挖运在土方挖运时,首先要考虑运距,以节省工程费用。

对挖方段工程量较大是要使用挖掘机配合自卸车加以进行,提高工作的效率。

在挖方时,要对机手提供准确的挖方深度,并有专人指挥,尽可能不对挖方段进行超挖,保持原状土的形态,使挖方段路基标高保持在设计路基标高以上3─5cm,进行测量后用平地机进行粗平和精平。

在路基改建中,对于要破除的油面采用破碎机和挖掘机配合破除。

由于油面不能利用,应运输到指定的弃土坑中。

对能够利用的结构层时,在破除过程中只对油面破除清运,保证结构层不被破坏。

为了保证新城市道路基的共同稳定,要严格按照改建路基的填筑要求进行施工,使其符合城市道路改建的路基的规范要求保证新城市道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能共同承受上面传来的荷载。

在城市道路改建的路基施工中,对路基的土石方挖运要规范化,效率才能提高。

对于能利用的土石方要直接加以利用,对于挖方段,也充分考虑运距。

由于施工的方法不同,免费的运距也不同,人工作业时,而对填方运土的来源一是路上纵向调土,二是路外就近借土。

在一般的情况下调运挖方段的挖方来填筑距离较近的路基是比较经济的。

但是调运的距离较大,以致运价超过了在填方附近借土所需费用时,这种“移挖作填”就不如在附近借土经济。

因此采用“借”还是“调”是有个限度距离的,这个限度距离称为“经济运距”其公式为: L=B/T+L免L─经济运距 B=借方单价 T=超运运费单价这就是说明了在考虑了免费运距之后,调土的费用和借土的费用相等时的距离称为经济运距。

换言之,纵向调土超过了经济运距那就不合算了。

在公路改建过程中,路基的高度大多也会相应的改变。

在路基施工过程中,一般会有三种情况,一是挖去多余的土,形成路基,或本桩有填有挖,利用了本桩的土后,还有多余,要调走(挖余);二是借其它地方的土形成路基,或是本桩有填有挖,利用了本桩土后还不够需要借土(填缺);三是本桩有填有挖,利用本桩的土填挖平衡(本桩利用)针对这种情况,“挖余”一般有两种解决办法:从其他的断面调土或从路外借土。

因此土方的调配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一般的调配原则为:(1)先横向后纵向。

在路基填方时,首先考虑的是本桩的利用,以减少借方和调运方的数量。

(2)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避免或防止由于取土或弃土导致的水土流失、河道堵塞、塌方等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

(3)施工过程的考虑。

综合考虑不同的施工方法、运输条件、地形情况等因素,采用合理的经济运距。

(4)土石方的调配。

不同性质的土和石应分别调配以便分层填筑,分层计价。

(5)需考虑的施工因素。

土石方一般不跨深沟或上坡调运;借土、废方要考虑借土还田,排灌养殖,使公路建设和其他相关方面形成良性循环。

对各种资源要合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

1. 4调整含水量在路基填筑和土(石)方挖运过程中,土(石)的含水量是不确定的,往往很不容易达到最佳的含水量,在加上路基施工容易受气候因素是影响。

当土(石)的含水量较大时,极易形成弹簧,严重的则形成翻浆。

当土(石)的含水量较小时,则不易压实,严重影响路基的质量。

因此,控制好路基的含水量是路基压实的关键。

当填筑的土(石)含水量较大时,要抓住晴天的时机,用耕犁或路拌机打开晾晒,晾晒过程中要不停翻动,提高晾晒的效率,当含水量适中时应立即测量碾压,以免再次受到气候的影响。

当填筑的土(石)含水量较小时,应适当的洒水以提高路基的含水量,提高路基的压实。

1. 5测量并精平当土(石)的含水量适中时,即可进行测量。

通过工程的施工经验,确定路基土(石)的虚铺系数后加以放样。

在对能利用的路基与新路基的接茬处应着重的处理,保证路基的平整和接茬的稳定,在放好点时应撒白灰确定位置,方便平地机机手精平。

1.6路基的碾压在路基的施工过程中破坏了土体的天然状态,使结构变的松散,土质需要重新的结合,为使路基具有足够的强度与稳定性,必须予以压实,提高土质的密实度,尤其是新城市道路基的接茬部位是薄弱的环节,所以路基压实是路基施工的一道重要工序,也是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根本措施之一。

路基的压实与压实功能有很大的联系。

压实功能包括:压实工具的质量、碾压的次数、作用时间等。

在工程实践中可以增加压实功能提高路基的强度,但是当压实功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以上时,效果提高愈缓慢,在经济效益和施工组织上不尽合理,甚至压实功能过大会破坏突击的结构或相应含水量减少带来的水稳定性差。

在相同压实条件下,不同压实工具的有效压实深度不同,根据压实工具的不同,土质及土基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夯实不宜超过20cm,12-15的光轮压路机,不宜超过25cm,振动压路机不宜超过50cm,实际的施工应根据现场的实验确定合适的土层厚度。

在土基压实时,碾压机具类型,土层厚度及遍数已经确定的条件下,压实操作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边缘后中间,遇到超高路段时,则应从内侧到外侧碾压。

压实时相邻两次的轮机应重叠1/3,保持压实均匀,不漏压。

在新城市道路基接茬的部位,和压不到的边角应采用小型机具或人力夯实,保证新城市道路基的共同的稳定,保证共同的变形。

在压实过程中应检查含水量和密实度,以达到符合规定的密实度要求。

1.2小桥涵和管线和管线路基回填小桥涵和管线是路基工程的一部分,尤其在城市道路改建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小桥涵和管线施工完成或小桥涵和管线与原来城市道路的小桥涵和管线对接施工完成后,即开始对桥涵准备回填。

当主体的圬工强度达到70%以上才可以回填,对于拱涵,则必须达到设计强度才可以回填,若拱架未拆除时,拱圈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可以进行拱顶的填土,但应在拱圈达到设计强度时才可以拆除。

涵洞洞顶及洞身两侧在不小于两倍孔径范围内的填土须分层对称水平填筑,并夯实至改建路基的规范要求。

涵洞顶和管线上在不小于0.5m的填土厚度时,方可以用机械填土压实。

涵洞和管线的回填土宜使用含粘土10%的砂质土或最大粒径不小于15cm的砂夹碎(卵)石填筑。

对小桥涵和管线填筑时,也要进行分层填筑,充分压实。

尤其在台背回填时实机械不能压到边的要采用人工使用小型夯实机械夯实,做到不留有死角,以免在路基成型后造成塌陷,影响行车的稳定性。

,对桥台处不能压实的部位使用人工用小型压实机械压实,保证路基的压实达到路基的规范要求。

2、路基工程质量通病预防措施2.1、路基“弹簧”如何防治?⑴质量问题及现象路基土压实时受压处下陷,四周弹起,呈软塑状态,体积得不到压缩,不能密实成型。

⑵原因分析①填土为粘性土时土的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较多;②碾压层有软弱层,且含水量过大,在上层碾压过程中,下层弹簧反射至上层;③翻晒、拌和不均匀;④局部填土混入冻土或过湿的淤泥、沼泽土、有机土、腐殖土以及含有草皮、树根和生活垃圾的不良填料;⑤透水性好与透水性差的土壤混填,且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了透水性好的土壤,形成了“水囊”。

⑶预防措施①避免用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限指数大于1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的土作为路基填料;②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换填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③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和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④对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可掺生石灰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⑤严禁异类土混淆,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形成“水囊”;⑥填筑上层时应开好排水沟,或采取其它措施降低地下水位到路基50cm以下;⑦填筑上层时,应对下层填土的压实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待检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