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核心知识(必背)必修一一.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
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
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
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⑵产生时差时。
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
2.地球公转:①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
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
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
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⑵昼夜长短的变化。
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
3.时间早晚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
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
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
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简易天气系统1.锋面冬季寒潮。
2.气旋天地系统低压(气旋)高压(气旋)示意图(北半球)小结(北半球)风向: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
多阴雨天气; 逆时针辐合。
风向: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晴朗、干燥; 逆时针辐散。
天气实例 台风: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
伏旱;寒潮。
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名称 分布冷热干湿性质 移动规律极地高气压带冷、干。
出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之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相反。
极地东风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暖、湿。
盛行西风 暖、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干。
东北信风 凉、干。
赤道低气压带 热、湿。
东南信风 凉、干。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干。
盛行西风 暖、湿。
副极地低气压带暖、湿。
极地东风 冷、干。
极地高气压带 冷、干。
2.气候类型气候类型 分布成因特征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
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常年炎热干燥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暖湿润温带季风气候四.洋流1.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⑵大陆沿岸地区的气候:暖流增温加湿;寒流降温减湿。
②渔场:⑴寒暖流交汇处:北海、纽芬兰、北海道渔场。
⑵上升流:秘鲁渔场。
③海洋航行:顺(逆)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
④海洋污染:起到稀释和扩散作用。
五. 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及水循环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2.地表形态①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③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④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着主导作用。
3.褶皱和断层①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中有两种机泵形态,向斜和背斜。
褶曲基本形态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
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一般:山岭;地形倒置:谷地。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两翼岩层较老,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一般:谷地;地形倒置:山岭。
②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六.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必修二一.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区位条件),主导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首钢,亦庄,中关村与工业地域)农业:(1)农业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等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印务发展变化快。
(3)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季风水田农业:⑴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作物:水稻为主(好暖喜湿)⑶区位条件:气候以季风为主,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地势平坦,适合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4) 特点: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②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2)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4)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1)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 区位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低价低;距离海港进,交通便利。
(3) 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④乳蓄业:(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奶制品(2)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蓄产品需求量大。
(3)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⑤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区位条件:自然: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蓄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2)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牧场。
科技应用:化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工业:(1)工业的区位因素:水源、土地、市场、运输、动力、原料、政策、劳动力(2)工业的主要因素: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首钢,亦庄,中关村与工业地域)①传统工业区:(1)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特征:一个核心:以大型企业为核心。
二个区位条件:煤炭和铁矿。
三个问题:运输量大;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
四个典型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五个工业部门:煤炭,钢铁,化学,机械,纺织。
①德国鲁尔区:(1)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较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②新兴工业区:(1) 分布:意大利中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日本的“硅岛”等。
①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主要条件: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发展特点: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资本集约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集中布局②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特点:从业人员水平高;产品研发费用高;产品增长和更新速度快;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崛起原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军事订货二.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内涵与原则)A 人的管理调控B 经济C 社会 D生态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三.城市化标志、过程、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占地面积广大。
③城市化过程: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四.人口变化,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分布,人口迁移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②人口迁移原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个人喜好及动机。
③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三一.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调出区发展的影响: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
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让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西部各民族之间安定团结。
②对调入区发展的影响: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还能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推动产业法杖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③对于沿线地区发展的影响:拉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迁出地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迁入地接受迁出地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