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饲料200~300千克、螺蛳2000~2500千克、小杂鱼
等其他饲料100千克左右,可生产商品虾350~450千克/
亩。
若全程投喂罗氏沼虾全价饲料也同样可以取得上述
结果,且使用较为方便,每亩水面的最高利润可达5000
元以上。
由于罗氏沼虾具有夜晚四处游动和觅食的特点,因
此占全天投喂总量1/3的饲料在白天投喂、2/3在傍晚投
喂。
同时,晚间虾苗大多数集中于池塘边的浅水区,因
此2/3的饲料应沿池边均撒。
全天的摄食高峰在傍晚的
19:00至午夜的24:00,在此时段里应确保罗氏沼虾能吃
饱、吃好。
(待 续)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历史最悠久的国家,3100多
年前殷代卜辞中有“贞其雨、在圃渔”的纪录,说明在
殷商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挖塘养鱼。
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
《养鱼经》中,范蠡详细地记载了齐国人凿池养鱼的历
史,在汉代人们发明了在池塘边种植水生植物改善池塘
养殖环境的方法,唐代出现了池塘混养方式。
到了宋代
人们对鱼池建造技术已有相当的认识,浙江一带出现大
面积开挖池塘养鱼的历史。
明代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著的
《作鱼池法》对池塘的深浅、形状、池底结构以及鱼池
布局等有了详细的介绍。
建国以来,我国的池塘养殖业
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的
生产力水平不高,池塘养殖设施仍然存在着因陋就简、
设施简单等问题,池塘养殖水平也普遍不高。
70年代
后,全国各地兴起大规模的池塘改造建设,池塘基础设
施有了极大的改善,极大地带动了池塘养殖业的发展,
如浙江杭嘉湖地区4万亩连片池塘建设,江苏太湖地区
1.2万亩连片池塘养殖等,成为我国池塘养殖的典范。
80年代以后,随着池塘设施水平的提高和人工繁育技
术、机械增氧技术以及配合饲料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池
塘养殖水平迅速提高,池塘养殖发展成为我国水产业的
主要生产方式,到2006年全国已有淡水池塘养殖面积
253.1万公顷,池塘养殖产量占全国水产总量的41%以
上。
我国成为世界上池塘养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但
是,随着池塘经营方式的调整,养殖者在片面追求养殖
产量的同时却忽略了池塘基础设施的维护建设。
目前,
我国多数养殖场都出现了池塘养殖设施破败陈旧、池塘
坍塌淤积严重、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的状况,由此引起的
池塘养殖污染、水资源浪费、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越来越
严重,严重制约了池塘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池塘设
施规范化建设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
已把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列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水产业
的重点任务”。
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池塘规范化建设的
情况,介绍池塘改造建设的技术方法,希望能为国内池
塘规范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池塘规范化改造的意义
池塘规范化建设是在一定标准规范下开展的池塘养
殖系统改造建设,是实现池塘健康养殖的基础。
在目前形势下推进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重要意义:
1.可以全面提升我国池塘养殖基础设施水平,促进
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水产养殖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几十年来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养殖生产设施破败、简陋
的状况与我国水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不符合我国
农业发展的要求。
实施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可以全面
提升池塘的基础设施水平,为池塘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
奠定基础,有利于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可以控制养殖污染、节能、减排,实现“环境友
好、资源节约”的养殖目标: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可以
改变传统养殖池塘的系统结构,改善养殖环境,提高养
殖环境营养物质的转化利用,增加产出、提高效益,实
现循环经济。
从而达到控制养殖污染、节能、减排,实
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养殖目标。
3.可以促进池塘养殖模式升级,实现健康养殖:实
徐 皓1,2 刘兴国1,2 吴 凡1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上海 200092;2.国
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工程岗位,上海 200092)淡水养殖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技术(一)
施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的池塘养殖水平,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有利于养殖结构调整,实现健康养殖。
二、池塘规范化改造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池塘改造不是简单的“推老塘、挖新塘”,池塘改造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减轻养殖污染、实现水产养殖的生态化无公害生产。
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方案不仅考虑养殖生产特点、环境条件以及资金状况等,还应注意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池塘设施的适用性和先进性 良好规范的养殖设施是实现“健康、安全、高效”养殖生产的基础。
在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时应根据养殖特点和地域条件,制定合理的“标准”,池塘设施改造建设的标准既要符合当地养殖需要,也要考虑养殖场的发展需求。
2.养殖环境修复与病害控制 近年来,养殖外部水源环境日益恶化,给水产养殖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养殖者片面追求产量更加剧了池塘老化和底泥淤积,造成了池塘养殖的病害频发和药物乱用,给食品安全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在实施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时,可以考虑通过底泥处理、系统建设、水处理设施、养殖水质调控设备设施等,建设一个健康养殖系统,实现健康养殖。
3.养殖系统构建与富营养物质排放控制 水产养殖中可产生大量的富营养化物质(图1)。
据资料介绍,目前池塘每养殖1吨四大家鱼,需要排放氨氮2.63千克、化学耗氧量52.4千克,按照2007年全国四大家鱼产量1350.9万吨计算,全国四大家鱼养殖的氨氮年排放量可达3.6万吨,化学耗氧量达70.8万吨,全国池塘养殖每年的氨排放量达到10.4万吨,数据是惊人的。
在实施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时,要考虑养殖富营养化物质的排放控制与利用,做到控制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富营养化物质的资源化利用。
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保障。
目前的养殖设备主要有增氧机械、排灌设备、投饲设备、水质监测(化验)仪器等。
在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和养殖模式系统构建时,应根据养殖发展需要配备合理的设备、仪器等,提高池塘养殖生产效率。
5.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池塘养殖场在池塘规范化改造建设的同时还应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包括水质管理、养殖管理、设备管理、设施管理、用药管理、品质管理等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
总之,池塘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各地在推行池塘规范化建设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当地的养殖情况和环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池塘设施改造建设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池塘养殖模式,实现池塘设施规范化,促进池塘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我国水产养殖的整体水平。
三、池塘建设的基本条件
新建池塘养殖场应符合当地政府的区域规划,若规划中不允许池塘养殖,则不考虑在此地建场。
在新建养殖场前要认真调研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发展需要,以便合理确定池塘养殖场的规模和养殖品种等。
同时应考虑建设区域的自然、水源、土质、交通等基本状况。
1.水源丰富、水质良好 水质对于养殖生产影响很大,养殖用水的水质必须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规定。
对于部分指标或阶段性指标不符合规定的养殖水源,应考虑建设源水处理设施,并计算相应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运行成本。
水源分为地面水源和地下水源,无论是采用哪种水源,一般应选择在水量丰足、水质良好的地区建场。
水产养殖场的规模和养殖品种要结合水源情况来决定,采用河水或水库水作为养殖水源,要设置防止野生鱼类进入的设施,以及周边水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影响。
使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时,要考虑常年供水量是否满足养殖需求,供水量的大小一般要求在10天左右能够把池塘注满为宜。
在规划设计养殖场时,要充分勘查养殖场区的地形、水利等状况,有条件的地区可充分考虑利用地势自流进排水,以节约动力提水所增加的电力成本。
选择养殖水源时,还应考虑工程施工等方面的问题,利用河流作为水源时需要考虑是否筑坝拦水,利用山溪水流时要考虑是否建造沉砂排淤等设施。
水产养殖场的取水口应建到上游部位,排水口建在下游部位,防止养殖场排放水流入进水口。
(待 续)
图1 池塘养殖系统氮磷流动
4.推广养殖机械化、数字化 先进的养殖设备对于提高养殖效率、减轻劳动力负担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