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水稻白叶枯病与细条病及生理性枯黄的识别
水稻白叶枯病与细条病及生理性枯黄的识别
小粒轻,秕谷增加,严重时产量损失可达 60%以上。由于
2. 白叶枯病与生理性枯黄的简易区别
此病容易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和生理性枯
①在病斑的病健交界处剪下 1 小块叶片,放在载玻
黄混淆,造成误诊,为此,笔者特意介绍识别方法如下:
片上,滴上 1 滴清水,上面再放 1 载玻片夹紧,对光透视,
1. 白叶枯病的发病症状
根部和基部伤口侵入。
病斑形状
长条状病斑,病部不透明,不是水渍状。 断续短条状病斑,半透明,水渍状。
发生部位
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沿叶缘和主脉扩展。 可从叶片的任何部位发生,不限于叶尖或叶缘。
菌脓
湿度很高时才产生蜜黄色鱼子状菌脓。 干燥条件下也可产生小而多的蜡黄色菌脓。
叶片枯死程度 发病后随即引起枯死或凋萎。
显著差异水平;所有药剂处理对小麦后期纹枯病的发病 以预防。对因施肥不当引起的枯黄,可采用测土配方科学
率及病情指数均无明显抑制作用,但 3 个敌委丹混剂的 施肥解决。对早稻生长前期因发生冷害引起的枯黄,要加
防效相对较好。
强田间管理,浅水灌溉,及时露田、晒田,增施磷、钾肥等,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地神种业农科 促进禾苗早生快发。
植物医院
E- mail:kxzyhhn@ 电话:010- 68152422
本栏编辑:黄华宁
水稻白叶枯病与细条病及生理性枯黄的识别
吴政元
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我县发生比较普遍,少数感
前 3 种类型的病斑在天气潮湿或有露水时,病部表
病品种受害较重。水稻感染了白叶枯病后,粒。
约 1 分钟后,如有云雾状混浊液从切口涌出,表明该病为
白叶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从水稻秧苗期开始至 白叶枯病。
抽穗期都会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多在抽穗前后出现严重
②剪取 1 段长约 6 厘米的病叶,插入湿砂中加盖保
症状。常见的症状有 4 种:
湿 1 昼夜,上端切口如有淡黄色混浊的小珠溢出,即为白
①叶缘型。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线状 叶枯病。
短斑,后沿叶片两边扩展,呈波状纹的长条状病斑。
3. 白叶枯病与细条病的区别(见下表)
②中脉型。先 在叶片的中脉部 分发病,沿中脉上 下扩展,中脉两侧 的叶片仍保持绿 色,有的半边叶片 全部枯死。
③青枯型。在
区别
白叶枯病
细条病
病原菌侵染途径 主要从叶片的水孔和微伤部分侵入,也可从 以气孔为主,也可从伤口和水孔侵入。
条斑很多时叶片才会枯死。
稻叶生长嫩绿,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时,或致病力很强的
4. 病害防治方法
菌株侵染感病品种时出现,叶片迅速脱水、干燥、扭曲呈
①白叶枯病和细条病的防治。目测全田,当发现少量
青枯型。
病叶或有发病中心时,应及时施药。可亩用 25%叶青双可
④凋萎型。常在秧苗移栽后 3~4 周内发生,先是稻 湿性粉剂 120 克 + 绿叶基因 2 包(或乐万家 1 包),或叶
期对纹枯病防效可达 54%),其次为另外两个敌委丹混剂 有机肥等改良土壤措施进行预防。对因耕作原因引起的
的处理,防效与对照相比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敌委丹及 枯黄(如管水上实行串灌、漫灌造成土壤缺氧,水稻根系
适乐时拌种处理与对照相比,前期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 生长差),可采取田圳分家,改善灌排等水利设施条件加
苗上部第一、二片叶开始凋萎,继而发展到其他叶片,并 青灵 70 克 + 硕丰“481”1 包(或喷施宝 1 支),对水 30 千
向其他分蘖扩展,最后整株甚至成丛凋萎,迅速失水枯 克喷雾。同时,要加强肥水管理,做到浅灌、勤灌,适时露
死。初看似螟虫造成的枯心,但被害株无虫蛀孔,用手压 田、晒田,增施磷、钾肥,防止过量过迟施用氮肥。
基部切口,可见黄色菌脓溢出,并有臭味。发病轻的只有
②生理性枯黄的防治。水稻生理性枯黄属非侵染性
1、2 个分蘖呈凋萎症状,不久转为黄色枯叶型。
病害,起因很多。对深泥田、冷浆田等田块因地下水位高,
土壤结构性、通气透水性差引起的枯黄,可通过开好围
用敌委丹混剂拌种以 1∶1000 的处理防效最好 (前 沟、腰沟、畦沟“三沟”深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合理施用
所 邮编:466632)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永丰县农业局 邮编:331500)
28 科学种养 2 0 0 9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