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成因及对策——以Q大学为例【摘要】当下,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思想日益多元化,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宗教升温”的现象,高校大学生信仰的比例亦呈上升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为详细了解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本文以Q大学为例,进行了抽样问卷调研,揭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影响因素对策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在社会范围内也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校园内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情况,课题组成员对山东省Q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方法。
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6份,回收率为97.2%,其中有效问卷为462份,占回收问卷的95.1%。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17.0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Q大学1-4年级的在校生。
男女比例分别是53.7%和46.3%。
其中70.3%来自农村,29.7%来自城镇。
在调查对象中93.3%是共青团员,3.7%的党员,群众和民主党派各占 1.5%。
从民族构成来看,汉族学生占97.6%,少数民族的学生占2.4%。
样本中,农科专业的学生占19.3%,工科占41.3%,理科占17.5%,经管类占10.2%,文科和其它专业的学生占11.7%覆盖Q大学所设的各个专业。
此外,还采取了访谈法,主要是对大学生面对面的访谈,掌握了大学生关于宗教认识的第一手材料。
二、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问题根据对Q大学的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整体呈良性发展状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如下。
(一)绝大部分大学生不信教与部分大学生信教和潜在信教现象并存依据统计数据,发现有约90%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任何的宗教信仰,有约10%的大学生信仰某种宗教。
但当被问道是否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时,有86.4%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这种想法,有13.6%的学生有皈依某种宗教的想法,比目前信仰某种宗教比例的学生稍高。
在有皈依某种宗教想法的学生中,以佛教、基督教为主。
表1从数据与访谈中发现,在大学生中,信教的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学生呈上升的趋势。
这种趋势也说明了目前的大学生对于某些宗教团体、宗教知识、宗教行为有一定的兴趣,比较好奇。
访谈中也发现,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对于宗教知识并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知,基本处于模糊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很容易接受某些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观念,从而倒向“宗教信仰”。
(二)部分大学生对待宗教态度暧昧虽然在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信教徒,但调研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待宗教的态度是比较暧昧的。
在调查关于“您是否认同宗教”这个问题中发现,49.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这个问题不好说,态度暧昧,有10.4%的认为宗教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好说。
在调查关于“您是否相信有神/上帝”这个问题时,有39.2%的大学生选择“不相信”,有14.7%的选择“相信”,有6.5%的选择“不知道”,有16.2%的选择“在特定情况相信”,也有23.4%的选择“说不清楚”(见表1)。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了解不足,态度暧昧,缺乏最基本的宗教知识,所以在关于“您是否认同宗教”的这个问题上很多大学生选择“不好说”,这种特点也容易使大学生在懵懂状态下接受宗教。
(三)部分大学生对宗教信仰认识不深刻调查发现,有51.3%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9.7%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24.5%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1.5%的大学生认为宗教是“麻醉人们的鸦片”,2.2%的认为宗教是“愚昧迷信”,4.1%的认为宗教是“文明的源泉”,而6.7%的大学生选择“其它”(见表2)。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推测出当代大学生认为宗教的主要作用是心灵的慰藉,是对社会压力和烦恼的排遣。
其实这种现象不难理解,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宗教又能给他们以合理的解释,让他们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但是他们并不能全面清楚的认识到宗教另一面——“命中注定”消极的世界观。
表2 您认为宗教是?频率百分比有效唯心主义45 9.7文化历史现象113 24.5麻醉人们的鸦片7 1.5愚昧迷信10 2.2文明的源泉19 4.1精神寄托237 51.3其它31 6.7合计462 100.0(四)部分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理解不到位在调查“您认为目前高校在宣传国家宗教政策效果”这个问题上,35.3%的大学生认为“宣传教育不够到位,学生对于国家民族宗教政策不够了解”,36.1%的认为“学校很少宣传,学生对于国家宗教政策很不了解”,21.6%的认为“学校宣传基本到位”,只有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的宣传到位,学生对于国家宗教政策很熟悉”(见表3)。
在调查“您觉得共产党员是否可以信仰宗教”这个问题上,有53%的大学生认为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23.2%的认为不可以,23.8%的认为无所谓,而党的方针政策明确规定共产党员是不可以信仰宗教的。
从这些分析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当前的宗教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这也是导致部分当代大学生走向宗教信仰的一个因素。
表3 您认为目前高校在宣传国家宗教政策方面的效果?频率百分比有效宣传到位,学生对国家宗教政策很熟悉32 6.9宣传基本到位,学生对国家宗教政策基本了解100 21.6宣传不到位,学生对国家宗教政策不够了解163 35.3很少宣传,学生对国家宗教政策很不了解167 36.1合计462 100.0表4 宗教与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是否有矛盾?频率百分比有效矛盾70 15.2不矛盾335 72.5其它57 12.3合计462 100.0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影响因素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宗教自身的变化和魅力外,还有家庭和一些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一)宗教自身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也日益的世俗化,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特点,这使得宗教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背景的影响。
宗教自身的魅力是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如宗教的宽容与对话,宗教思想的哲理性以及对人生观世界观和自然的独特的诠释等等,这些见解对于情感丰富、喜欢标新立异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导致部分大学生信教。
(二)国家政策和社会因素一方面,国家关于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以及其他部分措施实施是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深刻背景。
《宪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宗教事务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加强了对宗教信仰的保护和引导,促进了我国宗教事业的发展,我国宗教信仰的人数有较大的上升,在此背景下,也必然造成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加。
另一方面,转型带来的精神危机与价值迷茫也使得信教大学生日益增多。
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社会变迁,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目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加之思想未定型,处在文化和价值的选择期,容易出现茫然、疑惑、焦虑、混乱、心灵无法得到慰籍、精神无法得以寄托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特别是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困境时。
而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大同世界、博爱等理念使一部分大学生获得了内心的精神和谐,逐渐由思想寄托向实际信仰转移。
(三)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他们对孩子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信教的大学生中,关于“促使您正式皈依您所信仰的宗教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上,在46个信教的大学生中有16个人选择了“父母或者家里其它信仰宗教人员的劝说”,有4个人选择了“接触其后得到许多好处想要回报”,8个人选择了“受到神秘体验的感召”,8个人选择“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归属感”,5个人选择“教义本身的说服力”,5个人选择“信仰群体的感染”(见表5)。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因素对与大学生宗教信仰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学校因素的影响理论层面,目前高校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多注重说教,而对于在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于某些涉及阴暗面的东西,较少从理性的高度进行科学透彻的分析,不能设身处地去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深层次困惑与不解,忽略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对大学生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国家的宗教政策宣传也不到位(见表3)。
实践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诉诸于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因此,当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时,大学生们极易出现信仰的迷失,以致走向宗教寻求帮助。
(五)学科专业因素的影响在46个信教的大学生中,其中农科信教的有11人,工科有11人,理科有11人,经济与管理有5人,文科有8人。
可以看出,理工科大学生的信教比例高于文科生,这也说明了一个人的宗教信仰与大学生文化知识构成是密切相关的。
由此,可以这样认为,由于文科生在平时的课程中接触到关于宗教方面的一些知识相对多一些,所以他们对于宗教是有一定的理解,较少因为好奇或者别的原因而盲目信教,而理工科的大学生们平时对宗教方面的知识接触的比较少,加之宗教本身的神秘性,所以更容易引起理工科学生对宗教的好奇,较容易走上宗教信仰之路。
表5 促使您正式皈依宗教的影响因素(六)民族性因素的影响本次访谈发现,在信教学生中有部分为少数民族,受民族心理影响,与信教的汉族学生相比较,他们对宗教的感性认识强,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意识较强,对宗教教规教义了解较多,对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理解较为全面,很显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教更多是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
四、对策大学生信仰问题,既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对于大学生信教现象,应该科学理性对待,既没必要惊慌失措,又不能等闲视之。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信仰理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立党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