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聚乙烯中炭黑含量不同测试方法的探讨
聚乙烯中炭黑含量不同测试方法的探讨
表 2 一水草酸钙验证热重分析仪准确性结果
化学反 应步骤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反应温 度/℃
100~200 400~530 550~750
理论值失 重量/%
12.3 19.2 30.1
热重分析仪 测量值/%
11.4 19.4 30.5
相对偏 差/%
7.3 1.0 1.3
从表 2 可以看出热重分析仪在 550~750℃内的
用来相互比对。
2.2 热重分析仪法准确度
热重分析仪在分析过程中自动记录样品实时
质量,人为因素小,热失重量的准确度可以用标准
CaC2O4 来验证。CaC2O4 · H2O 随着温度升高会发 生以下 3 步化学反应:
CaC2O4 ·H2O( 固 )=CaC2O4( 固 )+H2O( 气 ) (3)
CaC2O4( 固 )=CaCO3( 固 )+CO( 气 ) (4)
2.90
0.02,2.94,2.99,2.99, 仪法 2.86,2.82,2.82,2.85
2.91
0.085
2.92
按照 1.2.2 测定聚乙烯样品的热重曲线 ( 见图
1)。根据曲线上各步失重的百分数可以判断样品分
解机理及各组分的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聚乙烯发
生裂解,持续到 550℃质量恒定,因为炭黑在高纯氮
96
化学分析计量
2013 年,第 22 卷,第 3 期
需要冷却和 3 次称量,操作较热重分析仪复杂。 (3)热重分析法操作方便、快捷,结果直观,但
是由于所用样品量小,测试结果标准偏差较大,测试 中容易出现异常值,应该从多个颗粒上取样,尽可能 增加样品量,测试次数至少 2 次,当出现两次偏差较 大时,增加测试次数。
1.2.1 GB 13021 法
称 取 试 样 质 量 m1(1±0.05) g 置 于 样 品 舟 中, 将 样 品 舟 放 入 炭 黑 含 量 分 析 仪 中,调 氮 气 流 量
130 mL/min,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 600℃,恒温裂
解 30 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量质
量 m2,再放入马弗炉中 950℃灼烧 10 min,取出放 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 m3。炭黑含量 c(%) 按式 (1) 计算。
c=
m2
m1
m3
#
100
(1)
联系人:孟祥艳;E-mail: mengxy79@ 收稿日期:2013–03–08
孟祥艳,等:聚乙烯中炭黑含量不同测试方法的探讨
95
1.2.2 热重分析仪法
称取试样质量 (10±0.05) mg 放入样品架上,
合上加热炉,设置升温程序,氮气气氛下室温升至
两种方法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可以采用以下方 法进行[5]:
假设两种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分别为 x11,x12… x1n,平均值为 x1,标准偏差为 S1 ;x21,x22…x2n,平均 值为 x2,标准偏差为 S2。若把 x1 - x2 看作随机变量,
则根据方差的基本法则有:
S = (x1- x2)
d
S1 n1
测量相对偏差为 1.3%,测量准确度高。热重分析仪
法和 GB 13021 方法测量炭黑含量的结果可靠。
热重分析仪法快捷方便,但是测量相对标准偏
差比 GB 13021 测试方法的要大,原因是进行热重
分析时所用样品量只有 10 mg,如果样品中的炭黑
分布不均匀,用热重分析仪测聚乙烯中的炭黑含量
时就会增大测试标准偏差。建议用热重分析法分析
孙方稳研究组利用物体发光的量子统计属性,设计并实 验实现了不受经典光学散射极限限制的量子统计测量技术, 其精度可达纳米量级。实验中,他们用氮原子取代金刚石材 料中的一个碳原子,与近邻的空穴形成氮 – 空穴色心——一 种极其微小的发光体。然后,他们巧妙地利用简单的光学收 集装置,通过探测色心所发出的光子数,基于它们的量子统 计属性,成功实现了两个相距 8.5 nm 的氮 – 空穴色心独立 成像和分辨,同时测量了每个色心的结构,测量精度达 2.4 nm。如果通过增加收集光子数,可以把精度提高到 1 nm 以 内。实验中所需的光路简单,测量系统稳定,不受量子消相 干效应的影响。 (科技日报)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材料
炭黑含量分析仪:DZ3500 型,南京大展机电技
术研究所;
马弗炉:SX2–10–12 型,上海实验电炉厂;
机械分析天平:精度 0.000 1 g,上海天平仪器厂;
热重分析仪:STA449C 型;德国耐驰公司;
电子天平:M2P 型,德国赛多利斯公司;
聚乙烯:市售。
1.2 实验方法
炭黑含量时尽量从多个聚乙烯颗粒上取样并且适当
增加样品量。
3 结语
从实验过程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炭黑含量分
析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两种测试方法均可用来测定聚乙烯中的炭
黑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2)GB 13021 法测炭黑含量试验重复性好,但
是用到炭黑分析仪和马弗炉两种设备,实验过程中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济南 250031)
摘要 采用 GB 13021《聚乙烯管材和管体炭黑含量测定 ( 热失重法 )》和热重分析仪法两种方法测定了聚乙烯
中炭黑含量。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度,测定结果基本一
致,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测定结果间可以相互参考。
Keywords GB13021; thermogravimetry; carbon black content; repeatability; consistent
近年来,聚乙烯管材已成为继 PVC 之后,世界 消费量第二大的塑料管道品种,广泛应用于给水、 农 业 灌 溉、燃 气 输 送、排 污、油 田、化 工、通 讯 等 领 域。无添加剂的聚乙烯耐气候老化和日光曝晒性 能很差,因而实际使用时都会添加炭黑[1]。炭黑能 使材料具有足够的抗紫外老化能力,当炭黑含量为 2.0%~3.0% 时可确保有效地防止紫外线的影响[2]。 由于炭黑含量大小对聚乙烯管材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标准都对聚乙烯中的炭黑含量作了规定,为了 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目的,炭黑含量是聚乙烯管材必 须进行检测的指标。
气中不发生反应,此时切换气体,通入氧气,使炭黑
反应至完全,试样质量再次恒定。从 550℃切换氧
气到 650℃质量稳定时发生的质量减少就是聚乙烯
中的炭黑含量。650℃质量稳定后剩余物质为聚乙
烯中的灰分。聚乙烯样品中碳黑含量的测定结果列
于表 1。
图 1 典型的热重曲线炭黑含量分析图
从测试结果看,两种测试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 均小于 3%,说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其 中热重分析仪法的相对标准偏差比 GB 13021 的相 对标准偏差略大,这跟热重分析仪法样品量少、样品 不均匀有关。
2
n
+
d
S2 n2
2
n
(2)
故 若 x1 - x2 G 2S(x1- x2) 则 认 为 两 组 数 据 是 一 致 的。 将 表 1 中 的 数 据 代 入 公 式 可 以 计 算 出:
x1 - x2 = 0.82 ,2S(x1- x2) =0.83,计算结果表明两组 数据一致。两种方法测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
CaCO3( 固 )=CaO( 固 )+CO2( 气 )
(5)
在每步反应中都有气体放出,从而固体出现失
重现象,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和分子量就可以计算出
每步化学反应的理论失重量。CaC2O4 · H2O 的每步 化学反应都可以反映在热失重曲线上,用热重分析
仪得到的 CaC2O4 · H2O 失重量和理论值列于表 2。
参考文献
[1] 程红原,国旺,王卓 . 聚乙烯管材炭黑色母的研制和应用[J]. 化
学建材,2008,24(5): 1–3. [2] 秦紫明 . 合法?合理?由执行 GB 13021–91 引起的探讨[J].
上海塑料,2004,3(1): 11–12. [3] GB 13021–1991 聚乙烯管材和管体炭黑含量测定 ( 热失重法 )
550℃,转换成氧气,在氧气气氛下升温至 750℃,计
算机自动采集升温过程中样品质量变化。
2 结果与讨论
2.1 测量结果比较
按照 1.2.1 测定聚乙烯中炭黑的含量,测定结果
见表 1。
表 1 测试炭黑含量重复性试验结果 %
测试方法
测试结果
平均值 标准偏 相对标准
x
差S
偏差 s
GB13021– 3.00,2.79,2.84,2.92, 1991 2.89,2.98,2.89,2.92
目前,在国内通用的确诊禽类中禽流感病毒 H7N9 亚型 的检测技术中,除采用传统的鸡胚病毒分离方法外,通常采 用核酸检测方法,如普通 PCR 方法和基于荧光 RT-PCR 的 “二步法”,但还没有建立起采用荧光 RT-PCR 技术“一步法” 检测禽流感病毒 H7N9 亚型的方法。
[S]. [4] ASTM E 1131–2008 热重分析法测量高聚物的组分[S]. [5] 全浩,韩永志 . 标准物质及其应用技术[M].2 版 . 北京:中国标
准出版社,2003.
中国科大率先实现高精度量子测量术
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 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孙方稳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统 计测量技术实现不受传统光学散射极限限制的相邻发光物 体的测量和分辨,其精度可以达到纳米量级。研究成果不久 前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
(CNGC Institute 53,Jinan 250031,China)
Abstract The carbon black content in PE was determined by two methods of GB13021 and thermogravimetry.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f both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wo methods both had good repeatability and accuracy. The test result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methods were consistent and could b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