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

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

中国矿产资源形势与对策
胡经国
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95%的能源、75%~80%的工业原材料,都取自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必然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的形势日趋严峻。

其主要特点是:矿产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均占有量很小;现有矿产储量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不高。

中国矿产资源总量丰富。

近40年来,已发现各类矿产162种,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

其中,60多种矿产的储量比较丰富;25种重要矿产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40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

近10年来,45种主要矿产中,有13种矿产探明储量为前30年的总和,有16种矿产探明储量的年增长速度高于前30年。

例如,石油探明储量为前30年的102%,天然气为127%,黄金储量也增加了很多。

现在,中国已成为矿种齐全、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的资源大国之一。

具体而言,在能源矿产方面,煤炭探明储量已达到8000多亿吨。

预测煤炭资源总量为40000亿吨。

探明了多个巨型煤田(其中,神户煤田储量达1000多亿吨);特别是东部煤田的新发现(山东巨野煤田储量达50亿吨)具有较大的经济意义。

煤炭年产量从解放前的3000多万吨增加到了9亿多吨,以9.3%的平均速度递增。

从资源前景看,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的资源需求是有保证的。

在金属矿产方面,铁矿探明储量已达到500多亿吨。

依靠国内矿产资源建立了一系列钢铁基地,年产钢达5900万吨,居世界第四位。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有色金属矿床。

钨、锡、汞、锑、钼、铋、镁、钒、钛、稀土、锂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可以自足,而且可以出口,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有的有色金属矿产虽然目前产量不高,但是资源很丰富,若发挥其优势,则在国际上将占有重要地位。

贵金属矿产勘探也有重大突破,找到了一批大型金矿床和独立银矿床。

在非金属矿产方面,已发现非金属矿产110种。

其中,78种探明了工业储量,60种已开发利用。

70年代以来,矽线石、海泡石、凹凸棒石粘土、伊利石、黄粘土(含针铁矿粘土)、天青石、粉石英等,也都发现了工业矿床。

总之,中国的煤、钨、锡、钼、铅、锌、锑、汞、铋、锂、稀土、钒、钛、磷、硫铁矿、砷、菱镁矿、石棉、石墨、石膏、膨润土、滑石、萤石、重晶石等矿产的探明储量居世界前列。

铜、铝、硼、叶腊石、岩盐、明矾石和其它建筑材料矿产,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
地位。

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大部分可以自给。

有些矿产,如煤、钨、锡、钼、锑、汞、稀土、石墨、菱镁矿、滑石、叶腊石、萤石、重晶石、膨润土、建筑材料等,还可以出口创汇。

在矿产勘查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已有130种矿产正在开发利用。

全国已建成8000多个国营矿山,300多个新型工矿城镇,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大批矿产品基地。

1988 年,中国矿石总产量已接近20亿吨,普通砂石开采量约为30亿吨;矿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5.5%。

现在,中国煤和水泥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居第五位;铁精矿和有色金属精矿居世界第七位;建材非金属矿产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

虽然中国矿产资源的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相对很小,现有矿产储量对于满足经济建设需要的保证程度不高。

中国拥有11亿人口,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人均占有量的潜在货币价值仅居世界第八十位。

随着人口和矿产品需求的增长,可供开采的矿产储量和人均占有量均感到不足。

中国45种主要矿产中,大约有1/4的矿产资源紧张;到2000年将有一半紧张;到2020年可能全面紧张。

中国除了煤、稀土、钼、钨等矿产储量充足以外,在其它大宗矿产中,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铬、铂、钾、金刚石等极为短缺;铜、铁、铝、锰、磷、硫等贫矿多,富矿少;伴生和共生矿多,有的采、选、冶技术较复杂;特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有些特大型矿床,交通不便,近期难以开发利用。

例如,在有色金属矿产中,铜矿的资源形势最为严峻;虽然探明储量很多,但由于矿石品位低、交通不便,使可开发利用储量严重不足。

同时,建国初期建设的一批老矿山的生产能力正在逐渐降低和消失。

据测算,到2000年,一些老油田的后备储量和产量将逐年减少;铁矿山的生产能力将降低10%;2/3的有色金属统配矿山将相继进入中、晚期开采。

若找矿工作无重大突破,则下个世纪矿产资源将全面紧张。

近年来,由于一些矿产品不能自足,不得不大量进口铁矿石、氧化铝和铜精矿以及钢材、有色金属和优质化肥,花费了大量外汇。

然而,靠国际市场不可能满足中国经济建设对矿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且,中国没有足够的外汇支付能力,不可能过量进口矿产品。

不仅如此,中国矿产资源浪费损失极为严重。

开采综合矿产的矿山,只有1/3搞了综合开发利用,而且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很低。

据1987年重点调查,现有生产矿山的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50%,居世界中、下游水平,不如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另外,全国约有70%的统配矿山存在矿权纠纷,而且至今未真正解决好。

由于不科学的采矿活动而造成的矿产资源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在不少地区触目惊心。

还应当清醒地看到,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

矿产资源形成于漫长的地质年代,其年龄多达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就相对短暂的人类历史而言,它是不可再生的。

再加上成矿条件的控制,它又是有限的。

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目前世界上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和
需求增长量,全世界的锌矿储量仅可保证开采23年,金矿26年,铅矿29年,铜矿42年,锡矿43年,铀矿48年,镍矿72年。

当然,随着矿产探、采、选、冶技术的提高,许多隐伏矿体将陆续被发现,许多深部难采矿体将会被开发,许多低品位矿石将会被利用。

因而矿产资源的实际可保证开采年限将会有所延长。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仅仅是矿产资源紧缺在时间上的后移而已,而它的到来却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面对日益严峻的矿产资源形势,有关部门和许多专家提出了种种对策。

基本对策是:从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和人均占有量很少的基本矿情出发,进一步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开发利用、有效保护矿产资源的基本国策,确保地矿业和矿业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高矿产资源和矿产品对于经济建设需要的保证程度。

为此,具体对策主要是:
1、深入持久地开展矿情教育、矿产资源形势教育和基本国策教育。

深刻认识国家矿情和矿产资源形势的基本特点;深刻认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有限性;深刻认识日益尖锐的矿产资源和矿产品供需矛盾极其严重后果。

不再陶醉于“地大物博”的错误观念,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资源危机感。

从而,把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矿产资源基本国策上来。

2、大力加强地矿业,确保地矿业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当今人类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

要解决资源问题,地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目前,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与地矿业和矿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地矿业和矿业成了薄弱环节。

因此,必须强调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地矿业。

为此,要增加对地矿业的投入,稳定地矿队伍,大力发展地矿科技与教育事业。

3、大力加强矿山建设,深化矿业体制改革,促进矿业发展。

为此,要增加矿业投资;要适时调整矿产品价格;要在综合勘探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要实行依法办矿和科学采矿。

4、厉行节约和有效保护矿产资源。

要高度重视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监督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损耗,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

5、制定正确的矿产品进出口战略。

坚持利用国内外两方面资源的方针。

但是,一定要以开发利用国内资源为主,争取利用国外资源为辅。

1990年7月2日撰写于重庆
2000年2月19日修改于重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