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学习讨论
时间:2013年11月19日地点:311
参加人员:专家居志良
语文组成员钟碧辉杨松林俞青曹蒨虞海云金佩燕
杨家红臧丽萍袁越
发言摘要:
钟碧辉:
教语文,不仅要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学生做大写的人。
获得知识技能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语文教师要有超越知识技能层面的意识——通过语文,教会学生思维,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学生获得只有在这门课上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
比如《皇帝的新装》一课。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学完课文后,都会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道德评价,比如,大臣的阿谀,皇帝的虚伪,小孩的天真,就文论文,臧否得失。
仅这样做是不够的,没能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关联起来,让孩子去思考现实。
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生活中碰到类似事情时,你会像小孩子那样说真话吗(即明知道周围人都不对,说出真相可能不受欢迎时,仍坚持讲真话)?通过讨论交流,让孩子们达成这样的认识:即使不说出真相,但起码保证不说假话,不像大臣那样一味奉承,说昧心话,可以选择沉默。
金佩燕:
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其自身特点,它是通过母语即汉语言的教学活动来实现育人价值的。
然而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与实现,被不同程度地淡化了。
究其原因,首先受应试教学的长期影响。
语文教学一度为考而教,听凭考试指挥棒,甚至沦为了升学的工具,常常局限在“知识与能力”的层面上,丧失了育人价值的应有的功能这实在是悲哀。
不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坚守自己的阵地,做好的自己的本职,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自身的育人优势。
虞海云:
现行的教材不乏文学精品,更不乏具有育人价值的阅读文本。
但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阅历以及阅读欣赏能力的局限,文本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以及育人价值,他们往往不能深刻领悟。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
作用,巧妙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感悟。
由于一些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如果重视对文本产生的背景必要的介绍和文本的适度的拓展,也有利于实现育人价值。
如学生初读陆游的《诉衷情》,虽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爱国的情怀,但多不强烈。
当学生了解到诗人所处的朝代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到诗人在弥留之际,还是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学生就会被诗人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情感所震憾,这首诗就会终生铭记,学生的爱国情感就有了一种依托。
又如读完了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再延伸一下,让学生读完整的文章,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悟海伦不屈不饶的精神和美好的心灵,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曹蒨:
我们的自读笔记,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养成“圈、划、批、注、问”的习惯,其“质疑析疑、借鉴感悟”两个板块,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充分用好它,是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课堂上,我们在学生自主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对语言文字和表现形式的分析,展现文本的艺术魅力与思想魅力,从而自觉感受和体悟文本表现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这是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在教学方法或模式上,我们也要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好的做法不能丢。
杨松林:
文如其人,作文和做人相一致,教文和育人相统一。
在作文的过程中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作文。
作文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弄清抄袭与仿作的界限,坚决杜绝学生的抄袭现象。
“巧借他人的火,点燃自己的烟”,“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大力倡导诚实做人,写真事,抒真情,培养真诚表达、认真写作的严谨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书面表达,感受到自己的表达需要得到了满足,不断体验到真实表达所带来的乐趣。
杨家红:
作文既要结合阅读教学,有机地传授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又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注意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素材,做社会生活参与者与旁观者,做个有心
人。
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对积累的素材理行梳理,对人物事件展开多角度多层性的评论,既要价值多元,尊重他们的不同的体验与见解,又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注重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既重视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更要注重视指导学生正确选材、不断锤炼健康向上的主题。
在作文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并注意用优秀的习作去影响更多的学生。
臧丽萍: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的综合素养的水准是能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先决条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提高其育人功能发挥的效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增强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有如沐春风、如饮甘醇之感。
其次,要博学广闻,努力做个“杂家”。
第三、重视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表达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具有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能给自身增添几多诱人的光彩。
俞青: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不仅从语文教学内容上挖掘,还要注意从教学方法上思考,要强调教学模式的变革和转化。
学习目标实现由对知识目标的侧重转化到对能力和情感目标的侧重,学习方式实现由识记向理解和体认的转变。
理解和体认是对知识记忆的高境界,能力目标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情感的升华,对知识的体认感悟,有助于把感受内化为性格,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现人格的完善。
居老师:
语文学科背后承载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智慧、情感和审美内涵等—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都隐藏在语文之中了。
因此,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着眼于某个内容的思想提炼,而是着眼于学生生命成长和语文学科本体价值的系列化。
1、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挖掘的基本点——学科内容。
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传承载体之一的语文学科,其最根本的育人价值,就在于学科内容传递出的育人
价值。
要用语文本身的庄重幽深、光明亮丽去感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激情,在文化传承中,建构中国儿童的文化根基、精神根基和生活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以汉语为基本载体的文化积淀和基础性的汉语积累,进而形成对文化魅力和美的兴趣、认识、理解与感悟。
2、保持教学内容的情(情感)、道(本质)、美(审美)的有机统一。
这是语文教育的个性。
语文教育就是让学生懂得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美,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尽可能美的形式表现寓情于道。
语文教学必须承载着塑造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和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3、对学生要进行人文关怀。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
最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修养。
4、语文教学要回归生活,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真实的生活世界两者之间建立有效连接,课堂要注重师生间的交往活动,在方式上应该摆脱传统智育过程中惯常采用的灌输和说教,而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成长,怎样发展,把学科育人作为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交往和思想交流、精神共享的过程。
文以载道,道以育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教师的引领,自我的感悟,内在品质实现自我修炼,知道点中国文化,了解点中国文学做一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