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一、沙河街组(Shahejie Fm)的时代属始新世。
命名地点位于山东商河县沙河街镇华七井。
由一套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的暗色砂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是主要生油岩系。
自下而上分四段: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中部为蓝灰色泥岩夹石膏盐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含介形类Austrocypris Cyprinotus组合、腹足类Sinoplanorbis Lymnaea组合、轮藻Gyrogona Obtusochara组合、孢粉Ephedripites Ulmoideipites pinaceae组合。
三段为深灰、灰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含油页岩,含介形类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Liratina tuozhuangensis组合、轮藻Shandongochara decoro sa组合、孢粉Quercoid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
三段和四段还含鱼类,Diplomystus shengliensis、Knightia bohaienisis、Tungtingic hthys eocanus和Clupeidae等,其生态环境可能与海水密切相关。
二段为杂色砂泥岩。
含介形类Camarocypris elliptica组合、腹足类Tu lotomoides Truncatus组合、轮藻Charites producta组合、孢粉Eph edripites Rutaceoipollis。
一段为灰色泥岩夹油页岩、生物灰岩、白云岩。
含介形类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Bohaispira Gangetia组合、鱼类wangia yihezhuangensis、Serranidae等、孢粉Quercoidites 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
是一套河湖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
本组与下伏孔店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东营组为连续沉积。
1 时代
E2-3
2 命名
华北石油勘探处田中黄等,1960年命名于山东省商河县的沙河街;山东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年介绍。
3 特征
以灰色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细砂岩、油页岩、碳酸盐岩。
是重要的含油、岩盐地层。
四段以含油页岩和含石膏的灰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砂砾岩;三段为一套灰色泥岩夹砂岩,含油;二段为紫红、灰绿色泥岩夹砂岩、砂砾岩,含油;一段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夹油页岩。
含介形虫及腹足类、植物、轮藻及孢粉等化石。
其中产于第四段介形类为 Austrocypris-Cyprinotus 组合,腹足类为Sinoplanorbis-Lymna ea组合,轮藻 Gyrogona- Obtusochara组合;孢粉为Ephedripites-U lmoideipites-Pinaceae组合。
三段介形类为 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为 Liratina tuozhuangensis 组合,轮藻为 Shandongocha ra decorosa组合,孢粉为Quercoid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
在三段和四段鱼类化石有 Diplomystus shengliensis,Knightia bohaiens is,Tungtingichthys eocanus 和 Clupeidae 等;另在辽河油田可能相当沙3段曾发现始新世的石炭兽化石。
二段介形类为Camarocypris elliptica 组合,腹足类Tulotomoides-Truncatus组合,轮藻为Char ites producta 组合,介形类化石为 Cyprinidae,孢粉为Ephedripit es-Rutaceoipollis。
一段介形类为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为 Bohaispira- Gangetia组合,鱼类化石为 Wangia yihezhua
ngensis 和 Serranidae 等,孢粉为Quercoidites-Liquidambarpolle nites组合。
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覆于孔店组之上;整合伏于东营组之下。
复合层型剖面厚1555米;区域厚1000-4000米以上。
二、东营组
地层名称(英文):Dongying Fm
地层单位编码:05-37-0139
地层地质年代:E3
命名: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1961年。
层型:正层型山东省东营市华8井钻孔剖面。
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处,1961,华8井综合柱状图。
分布:鲁、辽、津、冀等省(市)(华北平原)。
简介
东营组属于第三纪渐新世晚期地层。
分布于中国华北平原。
岩性为紫红、棕红色及灰、灰绿色泥岩与砂岩互层,局部夹炭质泥岩、油页岩及灰岩。
一般厚600—800米,最厚1000—1500米。
各凹陷的边缘地带变薄或缺失。
与下伏沙河街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或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
含介形类化石:下部为Chinocythere unicuspidata-Hebinia s ubstriagularisris组合,上部为Dongyingia inflexicostata-Dongyi ngia labialicostata组合;腹足类:下部为Viviparus Xinglongtace nsis组合,上部为Tianjin ospiramonostichorhysa组合;孢粉为榆粉属高含量组合:藻类:下部为Dictyo-tidium-Rugasphaera组合,上部
为Concentricysis-leiosphaeridia组合。
本组在河北平原钻孔中可见。
3 特征
整合于沙河街组之上、不整合于馆陶组之下的一套砂岩、泥岩的交互沉积。
上段为灰绿、灰白色砂岩及棕红色砂质泥岩,以砂岩为主;中段为灰色、棕红色泥岩、细砂岩,以泥岩为主;下段为灰白、灰绿色细砾岩、细砂岩及泥岩,以砂砾岩为主。
一般上、下段颗粒较粗,中段较细。
三、馆陶组
Guantao Group
属于第三纪中新世地层。
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河北馆陶,故名。
岩性为杂色(灰白、灰绿、暗紫红等色)砂岩、泥岩为主,夹含砾砂岩、砾岩。
厚79—956米。
与其下伏第三系各组呈不整合接触。
含介形类化石:(candoniellaalbicans),(Candonacf,visenda)(Ilyocypris)及(Eucypris)等;腹足类:Planorbiscf.Young-gi,Opeas,Bithyn ia,Gyraulas等;轮藻:Hor-nicharalagenalis,charitesmolassica,Sphae-rochara,Parvula,Tectocharadiluviana,(charitesolivifor mis)等;孢粉:组合。
本组可与中国太行南段的“九龙山组及坝上的汗诺坝组相对比。
本组可在钻孔中见于河北平原。
四、明化镇组是第三纪上新世地层。
是中国河北平原第三系顶部的
一个组以杂色砂岩、泥岩为主,两者常以互层出现,一般厚556—1100米,最大厚度为1653米。
与下伏馆陶组呈整合接触。
含介形类:(Ilyo cypris-candonidia)组合;腹足类:(Melaniacf.saigoi,Gyraulus)(Succinea,Bithynia)等;轮藻:(Hornicharaminama),(Tectochar ameriani)等;孢粉:上部为(Cu-pressaceae-Taxaceae)组合,下部为(Ulmipol-lenites),(celtisoollenites)(Fagaceae,auer-coidi tes,Betulcpoliemites)等。
本组可与山区的“壶流河组”相对比。
2 基本信息
地层名称:明化镇组
地层名称(英文):Minghuazhen Fm
地层单位编码:05-37-0145
地层地质年代:N2
3 命名
山东地层表编写组,1978年介绍。
[109]。
4 特征
层型:选层型山东东营市华北平原济阳凹陷辛3井钻孔剖面。
[55]。
特征:土黄与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
上段粒度较粗、颜色浅,含铁锰质与灰质结核,下段粒度较细、颜色深。
下与馆陶组整合接触,上与平原组不整合接触。
分布: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
5 备考
备注:60年代初石油部建立,归于黄骅群。
同物异名:同物异名大道口组、三台子组。
五、平原组
1 中文名称
平原组
2 时代
Qh
3 命名
地质部第五石油普查勘探大队,1963年命名;张增奇等,1996年介绍。
4 特征
平原组为一套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夹各种不等粒砂层。
含孢粉,腹足类,双壳类等化石。
其中孢粉组合中最主要为Pinus,Quercus,C astanea等喜温植物,同时有Betula,Corylus等耐寒植物,反映气候由寒转暖。
下段由河床相及河漫滩相或牛轭湖相;上段为近代沉积,冲积相以及湖沼相堆积。
上部局部夹海相淤泥层或玄武质砂砾岩。
平行不整合覆于明化镇组之上。
层型剖面厚498米;区域厚120-49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