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PPT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PPT

大陆架海底区,地形平缓 坡度小
深海带 200-4000m
从大陆架外缘经大路坡至深海
深渊带 >4000m
包括深海平原和海沟,无光照,温度低,食物来源稀少,生物贫 乏,生物量低
5
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
• 水层部分(pelagic division)
•陆海地 底部分(benthic di水 v层 is区ion)
底栖生物群落调查
▪ 调查方法 ➢ 底拖网 ➢ 取样框(潮间带)
18
底栖生物调查的技术要求和调查要素
1 技术要求
a) 每站采泥面积不少于0.2 m2 ; b) 泥样淘洗后的生物,包括生物残渣均应全部收集; c) 总种类数的 90 ~ 95%,应鉴定到种。 d) 湿重生物量测定精度为±0.01 g,干重±0.1 mg。
(c1))匍底匐表动生物 活型
指栖居于水底表面稍能移动的动物。它们包括大部分腹足类软体动 物、海星类、海胆类、一些蛇尾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它们一般都具有宽大基部和扁平的体型,以便在海底上保持平衡状 态。
d) 攀爬动物 泛指爬行于底质表面和攀缘于水底突出物(包括水草)上的动物。 种类组成复杂,一般而言,在底质表面爬行的类群个体都较大,常有较 厚的贝壳或被甲。如软体动物的腹足类以及甲壳类的各种蟹类虾等。在 突出物和植物上攀缘的种类大都体形较小,贝壳也相对较单薄。如节肢 动物的麦杆虫。
深渊层(Abyssopelagic zone)4000-6000m 低温、高压、食物稀少
超深渊层(Hadalpelagic zone)>6000m
4
海底区
海岸带(Littoral zone)
浪激带 高潮浪花可溅到 潮间带 潮汐影响剧烈 潮下带 ~50m 潮汐、海浪所及下限
陆架带(浅海带)<200m
游泳的虾类或虾蛄等。
底栖植物-生产者
a)绿藻: 通常生活在浅水区,如浒苔、石莼 b)褐藻: 生活在稍深处,如海带、裙带菜。 c)红藻: 多生活在潮下带,如石花菜等
海藻的分布也与环境(如波浪、干露影响)和 动物的选择性摄食有关。
(1)底表生活型
a) 固着生物 包括营固着生活的植物和动物。它们自孢子或幼体固着变 态后,终生不再移动。 固着动物包括几乎全部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和大部分腔肠 动物及其他门类的一些动物(如牡蛎、藤壶)。 固着动物由于它们固着不动的生活方式,所以它们营被动 的摄食方式,主要依靠海水流动带来的食物以供它们的营养。 b) 附着生物 这类生物附着生长后仍可移动。例如贻贝、扇贝等。常以 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基底上,这些附着的贝类,可以把旧足丝放 弃稍作移动,再分泌新的足丝附着在新的环境。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生活方式
➢ 底栖植物 微藻、大型海藻、海草、红树林、盐沼植物等 ➢ 底栖动物 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

底栖生物的类群:按体型大小
➢大型底栖生物:通常不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 的生物
➢小型底栖生物:能通过500µm孔径筛网但不能 通过42(31)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微型底栖生物:能通过42µm孔径筛网的生物。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摄食方式
➢滤食性动物(悬浮食性): ➢沉积食性动物(碎屑食性):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底栖动物的类群:按与底质的关系
➢底上生活型:包括在底质上部生活的各种固着动 物、附着动物和匍匐动物
➢底内生活型:有埋栖动物和钻蚀动物 ➢底游生活型:能够利用胸肢或腹肢在水中作短暂
(2)底内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类动物主要包括一些能分泌管子埋栖于沙泥中的种类。如沙 蚕。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 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 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 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3)底游生活型
a)管栖动物 这是一类经常在水底游动的动物,它们具有较发达的运动器官 (如附肢),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这类动物主要是水底生活的甲 壳动物(蟹类、虾类和口足目等)和某些鱼类。 b)底埋动物 栖息于泥沙中的一类动物,也包括挖洞穴居的动物。 有多毛类环节动物、双壳类软体动物、部分甲壳动物、棘皮动 物等。 c) 钻蚀生物 通过机械的或化学的方式,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等物体,生 活在自己所钻蚀的管道中,所以称为钻蚀生物。包括一些等足类甲 壳动物和双壳类软体动物。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海洋环境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就象一个广阔无垠的蔚蓝色“水球”。海洋占71%
2
海洋环境特点:
海洋3大环境梯度:
纬度 从赤道到两极 深度 从海面到海底 水平 从近岸到开阔大洋
光照、温度、盐度、压力和营养物质分布等随3个梯度有规 律变化,特殊环境孕育了生命 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等特性
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生物群。
底栖生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了解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底栖生物是鱼类等经济水生动物的天然食 料;一些底栖生物如虾、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底栖生物还 常作为环境监测的指示生物;有一些种类如海绵动物、苔藓动物等是 重要的污损生物,对水产业危害甚大。
浅海区
大洋区
大陆缘
上层
浅海带 海 岸 ( 沿 海 带 )
深海带
深渊带
中层 深海
深渊
图图2-21.1 海洋环境主要分区(引自Tait 1981)
海面 200 m
1,000 m
4,000 m
11,000 m
6
7
底栖生物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底栖生物(benthos),又称水底生物,是指生活在自潮间带至海底 的表面和沉积物中的所有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种类最多、生态学关系 最复杂的生态类群。
3
水层区
水平方向分为浅海区和大洋区。浅海区指大陆架水域,大 洋区为大陆缘以外水体。
垂直划分为:
上层(Epipelagic zone)0-200m 光强随深度指数下降,有昼夜、季节温差
中层(Mesopelagic zone)200-1000m 无光层,温度无明显季节变化
深海(Bathypelagic zone)1000-4000m 黑暗无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