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技巧

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技巧

中学语文教材概论
• 一、中学语文教材的内涵
• 宏观、中观、微观
• 二、中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 1、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现功能 • 2、教学的凭借功能 • 3、文化的传承功能
•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君子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学记》
• 三、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 1、综合型 • 2、分科型
• 四、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序列
• 1、以时间为序 • 2、以文体为序 • 3、以认知发展为序
• 五、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
• 阅读教材、写作教材、听说教材、语文知识教材
六、解析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
(一)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的创新 1、结构新 (1)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 必修教材:语文1—语文2—语文3—语文4—语文5 选修教材: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
仍然!仍然! 永远!永远!永远!
心!心!心!
存在!存在!
死! 死! 死!死!
When the sun comes out, When spring set in ,
情景交融
• 诗人在审美观照前内心并无物某种情感的
显现或者此种情感上处于隐秘状态。由于 审美客体的触动刺激,从而萌发某种情感。
• 诗人在审美观照之前内心已经存在某种情
文化论著研读
必修教材突出基础性,选修教材突出选择性,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 (2)以能力为线索组织教材
• 初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汉
语知识附录
• 高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名著导读
• (3)以“单元”为单位,来建构语文教材体系
• 2、内容新 • (1)典范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 (2)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 (3)选文主题和风格多样化 • 3、理念新
感的基因,当他们对外物审美观照时,由 于心境与外界物镜所蕴含的某种文化意蕴 相契合,从而使原有的意绪变得十分明确 强烈,预示接情景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

闺怨

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望江南
温庭筠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古代诗歌常见的情景对应模式
• 情意内涵:喜春
• 意象系列:红花 绿叶(茵、荫、柳)芳
草 碧水 啼莺 戏蝶 暖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燕子飞,沙暖睡鸳鸯。(1999年全国高考 题)
春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立春 宋·张幡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家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情意内涵:伤春
意象系列: 飞花(絮)落
红 流水 垂柳 归燕 啼鹃……
题材类别:伤别 惜老 相思
• 迢迢牵牛星,皎皎(jiǎo)河汉女。 • 纤纤(xiān)擢(zhuó)素手,札札(zhá)弄
机杼(zhù)。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jiàn),脉脉(mò )不得语。
二、中华民族的整体动态平衡思维,使 中国古代诗歌普遍具有和谐美。
整体动态平衡思维,是指将事物视为一个整体进 行认识和思考,在承认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的基础 上,强调对立面的统一以及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特 有的和谐与平衡,把彼此间的不一致有机地统一地 起来,最终归于和谐。
•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 【注】天经,姓叶,名;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
“儒先”指叶天经。
•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分)
2、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 道德思维:即习惯从道德的角度去认识、思考问
题,习惯将对象纳入道德范畴进行考察。
《诗经·氓》《离骚》《陌上桑》《迢迢牵 牛星 》《孔雀东南飞》《短歌行》《蜀相》 《咏怀古迹》《书愤》《虞美人》《雨霖 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 生死两茫茫》《鹊桥仙》《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 陆游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
字的表达效果。(2分)
•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
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
分)

——2009四川高考试
诗歌鉴赏题题干的设置,一般会 涉及以下方面:
• (二)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不足 • 1、偏重强调人文性 • 2、初中教材单元组织逻辑不清 • 3、选材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宽
•古代诗歌分析方法与技巧
新课标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要求
•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 1、在重点字词(诗眼)上设置考点,要求能够读
懂关键的语句,体会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精妙。
• 2、在理解形象(意象)上设置考点,体味诗中所表
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
• 3、在理解意境上设置考点,把握情景的对应关系
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 4、在体会风格上设置考点,学会从文本整体性入
手去把握诗人的创作风格。
• 5、在表达技巧上设置考点,掌握常见修辞手法与
用典方式。
• 6、内容上设置考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特征(第98 页)
•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伦理内核培养起古代作家的
道德观念与道德思维,从而使古代诗歌的内容充 满道德色彩。
• 民族思维方式,是指某一民族的成员在共同的民
族生活的基础上,在民族心理活动过程中所形成 的观察、处理问题的特殊观点、固定思路、思维 习惯以及思维品质的特点。
1、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讲究情景
交融,虚实相生,具有“中和”的审美 特性。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居,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998年高考题)
绝望
呼唤!呼唤! 乞求!乞求! 等待!等待!
梦!梦!梦!
哭!哭!哭!
痛苦!痛苦! 我的心充满痛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