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研究价值浅谈
2012,12
汉服运动让沉睡三百余年的古老服饰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这又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它的价值究竟几何呢?
近来总结以下四点,学识浅薄,仅做交流。
(以下“中华”“中国”“华”等字词皆取今义)
【历史价值】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
中国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没有汉服的那段时间只有三百余年,余下的数千年,汉服一直都是中国的主流服饰,在那个教育不普及的古代世界,它就是中国人的第二张皮肤,中国形象的代表。
作为一种主流,汉服记录了历史的兴衰沉浮,融入了中国的记忆,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历史的“活化石”。
作为一种服饰,汉服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深入民间与宫廷,渗入人们生活过的每一寸土地,记录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表达人们心中的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在意与关切、盼望与期待……
【文化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衰的智慧与美丽
丝线缕缕,飞梭成布,匠心巧裁,诚意合缝,纤兰绣丽,妙手如花,长夜漫漫,灯烛相伴,千年心思,终成华裳。
汉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改良,不断丰富完善,是无数先民世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之一。
即使是在世界文化交融发达的今天,当北京国子监孔庙前,典雅庄重的翟衣汉服伴随着哈辉优雅的子衿吟唱再度重现于世人时,它的美依旧光彩照人,叫人赞叹不已,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这种美更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实为先人留下的珍贵财富。
【民族价值】何谓“汉服”?乃“汉民族服饰”之简称
虽说这是民间自成的概念,或许在任何一本权威辞典中完全找不到,但这种命名方式个人以为并无不妥反而很合理,韩服、和服、藏袍、苗服…汉族服饰自然叫“汉服”,这虽是个“新”概念(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这么说,因为这个词对今天的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却不是个新事物,更不是虚构物,就像今天的“中国”一词也是个后生概念,但却不是新事物,更不是虚构物,其所指实体一直存在,只是表达不同而已。
汉服作为一种民族服饰,一定意义上以其特别的普遍性和直观性成为汉民族的民族标识,进而成为民族重要的精神寄托。
【这里要说说民族服饰对民族的重要影响】,服饰是极普遍的事物,通过它传达出来的信息通用于五湖四海;它又是极直观的,一眼便能分别出来;它又是“介于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之间”(间引顾晓明言)的,是心灵表达的一种媒介。
高度普遍性和直观性的结合使民族服饰成为民族认同的重要部分与来源,在教育并不普及的古代社会,更是主要的民族辨别依据;它在传达审美、情绪等心灵方面的媒介作用也使它可以存纳丰富的内涵,进而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精神寄托乃至民族象征。
小小蔽体御寒之物何以进入民族之心脏,乃其于蔽体御寒之外,已承载更为深博之内容,相融一体,影响所及,已入人心。
所以,民族服饰之毁,不啻击穿民族之心脏,三百多年前,即使血腥的屠刀架在乎脖子上也不容许发髻损伤丝毫;即使血剑刺穿躯体也决不肯换下流传千年的汉家衣冠,难道仅仅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教”信仰?难道仅仅是对朱家王朝的“效忠”?可曾有过那么一瞬对美丽与温情的在意与一点点诚赤的情意?
可否忽视?那被视为“故纸堆”的衣裳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汉服消失的前后,汉民族的意志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百年后的重现,刹那间热泪盈眶,岂会只是“愤青”的自作多情?
【现实意义】汉服不是已经过去了的文物,而是被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为什么不是“已经过去”,而是被“遗留”了下来?前面说过了,汉服是汉民族服饰,而汉族依旧存在,并且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它的民族服饰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已经过去的问题,即使今天仍未出现“汉服运动”,也总有一天重提“汉服”,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汉服运动”的发生也不是偶然性事件,这是必然无法逃避的历史遗留问题,只能设法解决。
为什么说汉服是个“问题”?它在三百年前非正常消亡,它的消亡与缺失给汉民族乃至中国的影响一直存在至今,并且在世界文化日益各放异彩的今天更为突出,没有民族服饰的古老民族始终是个矛盾体。
三百余年来,人们对汉服的长期非正常遗忘,使真实的存在被掩盖,也造成了历史的一个盲区、文化的断层。
汉服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历史原貌的还原,促进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更有助于文化记忆的恢复。
这是一个未治的伤,一个仍在流血的伤,发现了,有条件理,就不该置之不理,谨以此文重申汉服之价值,以请予之应有之理会,做出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与定位,弥补历史的空缺,莫任其继续被蒙盖,无视或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