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针疗法 ppt课件

腹针疗法 ppt课件


刺--肩及肩关节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4、天 枢
定位:神阙穴旁开2寸。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便秘、腹泻 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侧腰部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5、外 陵
定位:阴交穴旁开2寸(天枢穴下1寸)。 功效:中、深刺--下消化系统:便秘、腹泻 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髋部及髋关节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定位:气海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腰肌劳损、腰背酸困、下肢无力 浅 刺--第二、三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2、气 穴
定位:关元旁开0.5寸。
功效: 中、深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浅 刺--第四、五腰椎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13、滑肉门
定位:水分旁开2寸。 功效:中、深刺--上消化系统疾病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 浅 刺--第一颈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3、下 脘
定位:神阙上2寸,任脉上(中脘--神阙中点)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 浅 刺--第七颈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4、水 分
定位:神阙上1寸,任脉上(下脘下1寸) 。 功效:中、深刺--呕吐、腹泻、痢疾、肾炎 其他慢性炎症。 浅 刺--第七胸椎及其周围相应部位疾病
二、腹部的全息影像特点

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 中心部位是神阙 ,头顶部是中脘穴。 尾部是关元穴,中心部向左右延伸的边端是大横穴。


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
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 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

前肢分别由滑肉门(肩部)引出,在上风湿点(肘部)屈曲,止于上 风湿外点。
上腹部的经穴——头、面、颈、肩、上肢及手部的疾病 下腹部的经穴——腰骶部、膝关节及足部的疾病
三、腹针常用穴位的定位及功能
1、中 脘
定位:神阙上4寸,任脉上(中庭--神阙中点) 功效:中、深刺--消化系统疾病 高血压、神经衰弱、精神疾病 咳嗽、气喘 浅 刺--口、鼻、牙、头面部疾病

2、建 里
定位:神阙上3寸,任脉上(中脘下1寸)
后肢由外陵穴(髋部)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点 (膝部) ,向外伸展止于 下风湿下点穴(踝部)。

身体部位相应的腹针穴位
患病部位 头部 颈部 上肢 下肢 腰椎 选择穴位 中脘、阴都等周围的穴位 商曲、石关及附近的穴位 滑肉门至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之间的同侧穴位 外陵至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之间的相应穴位 腰骶部附近穴位,气海、关元及周围穴位
腹针疗法
什么是腹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在腹部 进行针刺以调节脏腑、 经络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 新的针灸方法。 特点: 痛苦小、见效快、疗效稳定、适应症广。
一、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脏腑经络说
1 、腹部集中了人体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因此腹部与 五脏六腑有密切的关系。 2 、腹部分布有大量经络,为气血向全身输布提供了较 广的途径。腹部循行的经脉有10条,即足三阴、胃经、胆经、

8、阴

定位:中脘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失眠、头痛 浅 刺--耳前部位疾病
பைடு நூலகம்
9、 石

定位:建里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 浅 刺--颈部相应部位疾病

10、商 曲
定位:下脘旁开0.5寸。 功效:中、深刺--胃肠疾病 浅 刺--颈肩结合部相应部位疾病

11、气 旁

16、大 横
定位:神阙旁开3.5寸 功效:中、深刺--益胃健脾、调理中焦

17、上 风 湿 点
定位:滑肉门上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治疗上半身炎症 浅刺--肘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18、上风湿外点
定位:滑肉门外1寸。
功效:中刺--调节上肢经络 浅刺--腕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5、神 阙
定位:脐之正中 功效:主治肠炎、痢疾、腹泻、腹痛、中暑、妇科疾病 (绝对不可针,但可灸)

6、气 海
定位:神阙下1.5寸,任脉上(神阙--关元中点)。
功效:中、深刺--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大补元气

7、关 元
定位:神阙下3寸,任脉上。
功效:中、深刺--下焦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益肾回阳 气海、关元无浅刺

19、下 风 湿 点
定位:外陵下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清热、解毒、化湿,下半身之炎症 浅刺--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20、下风湿下点
定位:下风湿点下0.5寸,外0.5寸。
功效:中刺--调节下肢经络 浅刺--踝关节及其周围相关部位疾病
腹针常用穴位图
四、腹针疗法中的常用处方
体全身各种机能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
神阙系统特点:形成最早、部位表浅、功效强大、调节迅 速。
(三)生物全息说
生物全息律认为: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都是源于同一
生物胚的延续,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所以像头、耳等微针系统都是生 物全息律的体现。
腹针作为一个微针系统,其特定区域都包含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 在结构上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同样也存在着“全息反馈现象”,即人 体整体的信息也对腹部发生影响,产生调节和控制作用,反过来,腹部 的信息不但反映着整体的状况,也对整体产生影响和调控作用。
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阴维脉;腹部的穴位有48个,
脏腑的募穴大多集中在腹部。 所以在腹部进行针刺治疗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 途径最短的优点。
(二)神阙调控说 人在母体是通过脐带从母体吸取营养逐渐成形的, 脐带是人体最早运行气血的通道,在人体胚胎发育成人形之前 就已经存在,随后演变为神阙穴。 所以,以脐带暨神阙为核心的经络系统是人体最早的调控 系统--先天经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腹针是以人体先天经络系统--神阙系统为核心,调控人
腹针中通过腹部的全息分布特点对人体相应部位进行对应的调节便 是腹针取效的机理所在。
(四)西医理论的认识
近年,西方的医学家也提出了与先天经络相似的理论, 把腹部称为:人类的第二大脑。认为人生来有两个脑,即
颅脑与肠脑,两脑相互作用与影响。
据德国《地球》杂志报道,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的 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 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一“第二大脑”也被称为“腹部大 脑”,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 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