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

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论文

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不可缺少的、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

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

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后者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作用。

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

一般由食物中取得。

维生素是人体正常代谢功能所必需的物质,除个别维生素,如维生素D可由人体自己合成外,一般均需由体外供给。

临床上常见的维生素有:
1.维生素A对人体的生长、视觉和生殖功能都很重要,对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有调节作用,同时对上皮组织的生长、增生和分化有重要调节作用,可改善角化过度缺乏维生素A 时,首先出现暗适应能力降低以及夜盲症。

然后出现一系列影响上皮组织正常发育的症状,如毛囊角化症。

皮肤出现棘状丘疹,异常粗糙。

引起干眼病。

此病进一步发展,则可成为角膜软化及角膜溃疡,还可出现结膜皱折和毕脱氏斑。

此外,由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角化和失去纤毛,可使呼吸道的抵抗力降低,易被细菌侵袭,特别是儿童可因此而引起支气管肺炎,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人体摄入过多维生素A时主要症状为厌食、过度兴奋、长骨末端外周部分疼痛,肢端动作受限制,头发稀疏、肝肿大、肌肉僵硬和皮肤瘙痒症。

维生素A中毒还可使肝脏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导致肝细胞坏死、纤维化和肝硬化。

2.维生素D维生素D主要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它与钙、磷代谢及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及血管系统有密切关系,对组胺和胆碱酯酶有拮抗作用,具有皮质类固醇激素样作用。

鱼肝油是维生素D最丰富的来源(8 500IU/100克)。

天然食物的维生素D含量较低,相对而言,动物性食物中维生素D的含量较高。

对一般成年人而言,经常接受天照就是取得维生素D3最好的来源,一般不需要再行补充。

缺乏维生素D3对婴幼儿将引起佝偻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的软骨连接处及骨骺部位增大,在临床上可观察到肋骨串珠和鸡胸,长骨的骨骺增大。

婴儿的颅骨可因经常枕睡而变形;腿部因受全身重量的压力而弯曲。

如果佝偻病发生较早,婴儿起坐又早,则脊柱亦能弯曲,额骨及顶骨隆起成为方形头。

成年人如缺乏维生素D,可使已成熟的骨骼脱钙而发生骨软化症或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过多症的临床表现为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多尿和由此引起的极度烦渴。

3.维生素E增强皮肤毛细血管抵抗力,维持毛细血管的正常通透性,改善血行及对寒冷的防御作用增强缺乏维生素E可引起核酸代谢的紊乱,表现为尿囊素的排出量增高,组织中核酸含量下降。

人类长期食用缺乏维生素E的膳食后,可发生巨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维生素E缺乏还可引起细胞水肿、网状细胞增生症,血小板增多症。

4.维生素K维生素K在体内有着较为广泛的生理作用。

主要是参与凝血作用,故又称凝血维生素。

它的作用是在肝内促进凝血因子Ⅱ(凝血酶原)、Ⅶ、Ⅸ和Ⅹ的形成,并能促进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由于维生素K在凝血作用中的重要性,因此当维生素K在体内缺乏时,可引起凝血障碍。

临床表现为凝血酶原减少,凝血时间增长,易于发生出血。

可用于治疗紫癜、慢性荨麻疹、淋巴瘤伴皮肤瘙痒病等。

人体对维生素K的使用很有限,因而所产生的过多症也更为罕见。

过多补充维生素K,孕妇也可产生溶血性贫血,且其新生儿会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

有特异性体质的老人,过量服入维生素K后,可诱发溶血性贫血、过敏性皮炎等。

5.维生素B1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参与糖代谢,并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轻皮肤炎症。

可用于治疗湿疹、皮炎、脓皮病、念珠菌病、光感性皮肤病、带状
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性神经炎等。

若机体中维生素B1不足,有水肿现象发生。

人类长期大量食用碾磨过分精白的米和面粉,而又缺乏其他杂粮和多种副食品的补充,就容易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而患脚气病。

如果在高能量膳食中,其绝大部分能量又来自碳水化物,更将加速缺乏病的发展。

6.维生素B2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增加紫外线的耐受性,同时具有抗组织胺作用。

可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寻常痤疮、酒渣鼻、寻常须疮、口周湿疹、日光性皮炎等。

人类缺乏维生素B2可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常见的有:
口角炎:口角乳白及裂开
唇炎:多见下唇微肿,脱屑及色素沉着
舌炎:舌中部出现红斑,边沿清楚,舌尖部肿胀,呈青紫色,并可出现皱褶裂纹,长期缺乏可引起舌中部萎缩和舌裂隙加深
7.维生素B6抑制组胺,降低毛细血管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并参与所有氨基酸的合成与分解。

缺乏维生素B6时,谷氨酸脱羧产生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的反应速度下降,可引发周围神经炎。

未成年动物饲料中不含维生素B6时,生长停顿,消化功能紊乱,表皮角化过度,人体缺乏维生素B6,眼、鼻和嘴周围皮脂溢出并伴随舌炎,唇裂,给予维生素B6可缓解症状。

B6缺乏,可发生血红素合成障碍,用铁剂治疗无效,但给予维生素B6(10mg/d)后,血象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贫血、体重丢失、胃痛、呕吐、抑郁、神经质、四肢麻木或疼痛。

8.维生素B12是体内多种代谢过程中必需的辅酶,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以及脂肪和糖的代谢,可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早期银屑病、扁平疣、水痘、带状疱疹、扁平苔癣、脂溢性皮炎、光感性皮肤病等。

维生素B12还参与神经组织代谢,当维生素B12缺乏时,除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外,还伴有脊髓后柱和侧柱变位,引起周围感觉障碍,出现口、舌、咽等部位炎症。

维生素B12缺乏病可因缺乏“体内因素”而产生。

这种“体内因素”是胃液中一种粘蛋白,能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若“体内因素”缺乏时(如全胃切除、恶性贫血病人)、维生素B12不能被小肠吸收,引起维生素B12缺乏,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即恶性贫血。

9.维生素C增强毛细血管壁的致密度,减低其通透性及脆性、防止炎症病变的扩散,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愈合。

维生素C溶于水,不溶于脂肪。

对氧很敏感,在碱性条件和有Cu2+存在时容易被破坏,所以烹调蔬菜时,应避免使用铜锅,在酸性环境中对热相当稳定。

维生素C主要来源是新鲜蔬菜、水果,只要经常能吃到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并注意采用合理烹调方法,一般说来,抗坏血酸不会缺乏。

动物性食品中仅肝和肾含有一定数量。

维生素C含量较丰富的食物有橘子、卷心菜、土豆、红薯以及绿色和黄色蔬菜;酸枣、浆果、甜瓜、辣椒、胡椒、石榴、菠萝、甘蓝、龙须菜等地区性食物,维生素C的含量也较高。

维生素C的主要生理作用有:
1.可以防治人类的坏血病。

所谓坏血病,实际上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所引起的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皮下黏膜出血。

因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质的合成,而胶原蛋白质又是构成结缔组织(如血管壁、骨骼等)的重要蛋白质,当损伤的组织进行修复时,都是由胶原蛋白质来完成。

2.可以防止动脉硬化,促进血清胆固醇的浓度下降,防止胆固醇在动脉壁上沉积,增强血管壁韧性,减少脆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维生素C是生物氧化过程中的重要递氢体,它能加速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使机体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并能改善疲劳症状和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4. 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促进红细胞的成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功能。

缺乏维生素C体内贮存的铁便不能被红细胞利用,而铁又是构成红细胞的重要成分。

5.可以促进创伤愈合,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