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综述摘要:慢性荨麻疹作为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皮肤科疾病,再此对其发病机制、当前的治疗方法等做了综述。
其中IgE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得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主要的病理机制。
其治疗方法有很多,包括现代西医治疗和中医的治疗。
西医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使用抗组胺药物,中医则有药物治疗和体外诸如针灸、自血注射等疗法。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荨麻疹在临床上划分在皮肤科,可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的定义是风团和瘙痒每天或几乎每天出现,持续至少6周。
慢性荨麻疹可分为物理性荨麻疹(例如皮肤划痕症,寒冷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主要表现为风团伴随瘙痒。
前两者常存在明确的诱因或基础疾病, 后者常常难以找到确切的病因, 占慢性荨麻疹的70%~80%, 人群中发病率为0.1%~3.0%【1】。
虽然不威胁生命,但其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及对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相不可轻视。
一.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和认识1.当前西医的研究和认识1.1自身免疫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称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IgE的高亲和力受体,该抗体浓度与组织胺释放活性相平行【2】。
患者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释放组织胺活性。
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上调, 导致真皮内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聚集, 释放组胺和白三烯类物质, 迅速出现风团【3】。
1.2 Th1、Th2细胞失衡学说CU患者存在Thl、Th2细胞失衡的学说已得到许多实验证实。
体外实验证明,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在无IgE参与的情况下活化。
而且临床也发现有些患者体内的IgE水平正常。
非IgE依赖性的荨麻疹中, Th2细胞可直接通过分泌IL- 4、l0等细胞因子促进肥大细胞增殖、分化, 并释放组胺, 引发风团。
IgE及其受体的自身抗体FcεRI引发自身免疫反应Thl/Th2细胞亚群失衡, 且以Th2反应占优势【4】。
1.3假应变原调查发现, 确有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通过各种检测手段很难明确变应原的存在, 但其疾病反复发作与某些药物、食物或食品添加剂有关, 避免这些因素可使慢性荨麻疹症状消失或减轻, 这一类荨麻疹占慢性荨麻疹的5%~15%【5】。
将这些药物或食物做皮肤点刺试验并不能激发皮肤过敏反应, 血中也检测不出相应的IgE抗体, 体外组胺释放试验亦呈阴性, 故称假变应原。
1.4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增加了胃黏膜血管的渗透性,使机体与食物变应原接触会增多,慢性感染刺激免疫系统后,释放炎症介质,增加了皮肤血管系统对血管渗透性促进因子的敏感性,导致风团样损害的形成,引起荨麻疹。
1.5遗传及环境因素遗传背景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因素,对大量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研究显示,该病在患直系亲属中明显增加【6】,表明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总之, 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涉及到许多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和化学递质, 它们互相牵制, 互相影响, 构成一个复杂的免疫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 IgE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主要的病理机制。
2.传统中医对荨麻疹的认识2.1外感风邪“风邪客于肌表,郁闭经络,留聚于肌肤,导致营卫不和,加之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而数变”,从而出现相应的风团发无定处,消退后再起等临床症状【7】。
2.2表虚不固素体虚弱之人,气不足则卫外失固,风邪乘虚而入;血不足则肌肤失养,虚风内生;气血亏虚,表虚不固,外邪阻滞肌肤膝理,营卫失和!气血失调而发为瘾疹【8】。
鉴于这种病因的病人就要注重营养和补体。
2.3饮食内伤早在明代就有医家指出饮食与该病有密切的关系【9】。
现在的中医也都特别注重在医治该病时让病人忌口,最常强调的一类是辛辣刺激之物,另一类是鱼虾等海产品、猪肉、动物内脏和头部、以及韭菜等“发物”。
2.4脏腑失调,情志内伤七情内伤导致本病的机理“脾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受风寒!风热之邪,血虚内生燥热风邪,肌肤失养,内外邪气阻于肌肤”【10】。
现在也有医生在医治此病时会告诫病人要注意情绪,生活中保持缓和的心绪。
2.5察赋不耐金元时期张从正指出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的重要发病原因【11】。
这种解释大致就是现在的先天或遗传的理论。
二. 当前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对荨麻疹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有药物治疗,有非药物的治疗,有西医治疗,有中医治疗。
相对来说,目前多数的病例会用到西药。
此外,也常常将几种不同的疗法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治愈率。
1.西医疗法和所用药物1.1第一线用药组胺Hl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治疗慢性尊麻疹最常用的药物,通过阻滞和拮抗H1受体而发挥抗过敏作用,达到防止症状出现的作用。
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第二代抗组胺药种类较繁多,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阿伐斯汀、特非那定、贝托斯汀、依巴斯汀、咪哇斯汀、非索非那定、诺司咪唑、阿司咪唑等。
一般来说,具体的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态和个体反应等而定。
对妊娠期患者,一般认为扑尔敏最安全,它没有任何诱导机体突变作用【12】。
有些药物对特定的尊麻疹有较好疗效,如羟嗪类适用于胆碱能性尊麻疹,赛庚啶用于寒冷性尊麻疹等【13】。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中枢系统镇静作用和心脏毒副作用由于结构上的改进或纯化比第一代都明显降低,多数病例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联合抗H2受体阻断剂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
另外,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上市,只是在国内的使用还不太广泛(也有文献把左旋西替利嗪划为第二代)。
第三代抗组胺药物比第二代疗效更好而且更安全。
1.2其它用药除了使用最多的抗组胺药以外,视患者具体情况还有其它较多的用药。
有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外用的炉甘石洗剂、环孢素A、卡介菌多糖核酸、雷公藤多苷片、白芍总苷、葡萄糖酸钙、维生素类以及抗生素类等。
这些药物多配合抗组胺药物或其他药物使用。
值得强调的是,激素类药物见效快但易复发,尤其是对于慢性荨麻疹。
1.3部分主要西药疗效及比较西替利嗪与左旋西替利嗪作为盐酸西替利嗪的左旋对映异构体,左西替利嗪保留了西替利嗪高效、高选择性H1受体拮抗的优点,并且体内外试验证实有较好的抗组胺和抗炎作用,并显示较西替利嗪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14】。
郝氏【15】等所做左西替利嗪与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显示,研究组每例病人每日一次5mg左旋西替利嗪,对照组每例病人每日一次10mg西替利嗪,于用药后28天随访,发现研究组有效率89.06%,对照组有效率81.8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06%和18.18%,差异无显著性。
说明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对比显示,前者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疗效与盐酸西替利嗪相似【16】。
张氏【17】等所做临床系统评价也显示地氯雷他定是一种口服、有效、安全的新一代H1受体拮抗剂,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有显著疗效。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其他药物向氏【18】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以有效提高疗效,并无明显副作用。
这表明,复方甘草酸苷虽然本身无抗组胺作用,但是作为辅助药物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应氏【19】所做临床实验研究表明,用卡介菌素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西替利嗪能有效地控制慢性荨麻疹的症状,提高治愈率,明显降低复发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雷尼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作用比西咪替丁强数倍。
根据张氏【20】所做临床实验,用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治愈率和有效率都略高于单纯用西替利嗪。
2.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单纯的中医疗法往往都是见效慢,治愈率较低,但是其复发率也低。
往往将几种不同疗法结合使用,也常配以西药治疗荨麻疹。
2.1 中医对慢性荨麻疹的药物治疗常根据不同症状配药,多从风、虚、湿、瘀入手,多以益气固表、养血疏风、调和营卫之法,兼湿者除湿,久病入络者活血化瘀,部分医家注重补肾、健脾疏肝、泻肺等法。
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常加镇静安神药,虫类药等,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
2.2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针灸治疗除了最基本的针刺,针灸治疗还常常采用穴位注射或埋线,可不断刺激穴位,激发经络之气。
还有针罐结合,针刺放血等。
涉及到的穴位主要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风池、大椎、合谷、脾俞、肺俞等【21】。
自血穴位注射同针灸一样,自血穴位注射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且常配合其它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众多资料和临床经验都显示,针灸或自血穴位注射配合抗组胺药物或中草药能达到良好的疗效和提高治愈率。
三.慢性荨麻疹的其他疗法及治疗途径总结1.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尊麻疹疗效优于单用中药或西药,中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治疗慢性荨麻疹,发挥作用后效果持久,但单用中药起效较慢,中西药结合治疗,逐渐减药,长疗程用药,则会发挥西药见效快、中药作用持久的各自优势,弥补各自不足,提高疗效,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具体可以中药配合抗组胺药,针灸配合西药或中药,自血疗法配合中药或抗组胺药等。
2. 脱敏仪辅助治疗随着高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出现了脱敏治疗仪器。
根据生物共振技术的理论,过敏原所拥有的物质波共振信号在生物系统中可以表现出来【22】,经过脱敏仪器的多次脱敏治疗,达到脱敏效果。
除以上,还有将人体胎盘组织液注射到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以改善患者某些方面的体质的疗法。
总之,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涉及到许多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和化学递质, 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是主要的病理机制。
而在抗组胺药方面,已经研制出安全、高效的制剂,但一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荨麻疹复发的问题。
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荨麻疹患者,采用联合用药,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荨麻疹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1】【5】郝飞.慢性荨麻疹某些病因学问题的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34(12):861-862【2】【3】【4】吴伊旋等. 慢性荨麻疹部分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2):136-137【6】谭志建等.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3,22(3):222【7】【8】【9】【10】【11】【12】【13】【9】韩雪.中医治疗慢性尊麻疹的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5:6-7,24,27【14】【15】郝飞等. 左西替利嗪与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6,37(6):320【16】刘恩让等.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对比观察[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4):246【17】张小敏等. 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7):796【18】向耘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地氯雷他定及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12,24(12):1173【19】应华亨等.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39例[J].临床医药,2010,19(3):50【20】张立斌. 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N]. 中国医药导报,2010,1,7(2):64【21】陶莎. 针灸治疗尊麻疹概况[J]. 中医杂志2007, 48(12):112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