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辛弃疾与南宋词坛
《摸鱼儿》
3、寄托什么? ①寄托对国势衰弱的惋惜,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②寄托作者在政治上失意的悲愤。 二、摧刚为柔,婉约和豪放相结合 1、题材和章法:具有婉约词的特色。 2、内质:有强烈的拗怒之气 。 3、效果 :回肠荡气,将刚劲之气表现得更有力。
《青玉案· 元夕》
一、形象大于思维 二、既是追求,又是自况 三、烘云托月的比衬 1、易见的比衬——灯火、众女与“那人”的对 比 2、不易见的比衬——寻找和发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二、融沉郁于豪放之中(吞吐回荡中见抑郁不平) 三、豪放而不失蕴藉 ①借景抒情; ②借典言志;
③感情顿挫有致(层层递进;层层转折)。
四、关于词性问题
《摸鱼儿》
一、有无寄托? 1、三处可疑 ①小序 ②词的内容:何以最痛心于春天的消逝? ③词的主人公身份很奇怪。 2、根据什么原则来判断寄托(三条标准) ①作者身世 ;②词意之全部;③词外之本事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旷者,能摆脱之谓;豪者,能担当之谓。能摆脱, 故能潇洒;能担当,故能豪迈。…
境遇之弗遂,心情之苦闷,东坡有力量将他摆脱 掉,稼轩有力量把他担当起来,作用虽不同,其为有 力量则一。
——(台湾)郑骞 《漫谈苏辛词》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动作描写 (“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胸有闷 气又急于行动的英雄形象。 2、自我解剖(三层): ①“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 表明自己不愿作隐士 ; 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反用典)—— 表明不愿去经营自己的安乐窝 ; 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正面用典) — —感慨自己年华虚度,无力救国 。 3、歌女的反衬(“倩何人”三句):从儿女情长中反跌 出英雄末路的悲愤。
第五章 辛弃疾与南宋词坛
第一节
辛弃疾的生平
一、辛弃疾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
1、真正的英雄豪杰
2、杰出的政治才干
二、生平(以南归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1、南归以前(1140—1162):起义抗金,驰骋沙场 2、南归以后(1162—1207):壮志难酬,岁月蹉跎
公精忠大义,不在张忠献、岳武穆下。 ——(宋)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 以孝皇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 纵未封狼居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 ——(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 载四国之重。 ——(宋)陈亮《辛稼轩画像赞》
第二节
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一、在词中开拓出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 象; 二、对词的心灵世界有深广的拓展; 三、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第三节
辛词的艺术成就
一、对词的意象的大转换:创造了战争和军事活 动的意象。 二、创作方法的革新:以文为词 三、语言的变革:引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 四、风格多样而又独特 1、风格的多样化:多种风格兼收并蓄; 2、风格的独特之处:豪放而兼沉郁,雄健而兼 婉约 。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题济南辛弃疾纪念祠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老成谋国、忧思深远的情怀矛盾 二、精妙高超的用典
1、将典故与本地风光相结合,融景、典、情于一炉 ;
2、借典故抒发人生感慨 ; 3、用典虽多却富于变化 。 三、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异同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