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小说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明代小说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中国的小说批评至明代而一变。

宋元以前,基本上都是零星的小说序跋涉及了小说理沦,象刘辰翁、罗焊那样的批评家则寥若晨星。

总的说来,宋元及父以前阶段,小国小说批评只能说尚处在萌芽时期。

明中叶以后,小说批评蔚然成风。

其标志:一是批评家有意识地进行小说批评,探讨小说理论问题;一是出现了专门论述小说理论问题的文家。

这一时期小说批评的形式主要是序跋中国的小说批评凉这一时期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批评门类。

这一时期重要的批评家有陈继儒的,蒋大器汪道昆,谢肇颓,冯梦龙凌温初李日华、哀宏道张无咎笑话主人言衣主人.宋元极其以前的小说家、批评家,对于小说与史、小说与文的区别,认识上还比较模糊,他们努力把小说归属于史类或文类,认为小说与史、与文难以分割,借以肯定小说的价值。

真正是小说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文学样式,为文学创作独立之一体,从而努力探其性质和特点,确认其地位和价值,逐步形成小说观的,是明代的批评家。

小说与史的区分明代,批评家们才开始有意识地探讨小说的本身特性,并力图把小说与史区别开来,这既是对上一时期理论的突破,又是这一时期小说馆得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1署名庸愚子的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首次试图区别演义小说与史书的不同。

但他未能走出史的束缚,但能看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不可能截然斩断演义小说与正史的联系,仍又不同于以往批评自把小说归于史类,他根据正史“理微义奥”和演义小说“文不甚深”的特点来区别两者的不同,把演义小说和正史视为两类不同的文体,而且指出了演义小说的社会效果远过于文书,蒋大器并不赞成演义小说如评话那样完全通俗,认为小说应该介于正史与评话之间。

事实上,后来的批评家很快突破他的理论,明确指出了小说的特性之一就在于通俗。

2 陈继儒的看法显然与蒋大器所稼道的“文不甚滦,言不甚俗”不同。

他认为演义是“以通俗为义”,演义“因喻俗书”,并不一定“言辞鄙谬”,而是“义意远矣”。

他还认为,演义小说的另一特点是比正史记载更为详细。

陈继儒指出小说比正史通俗,比正史记载更为详细,达就不只是指出两者语言上的不同,而义指出了两者在内容和撰写方式上的不同,从而进一步区别了演义小说与正史各属一体的不同特点。

3袁宏道则从另一个角度,由演义小说而到英雄传奇,进一步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通俗特点。

袁宏道不仅在诗文理论上建树很大,而且在小说批评方面也有一定贡献。

今见其署名的《东西汉通俗该义·序。

.从欣赏角度把演义小说与史书作了比较并对小说作了充分的肯定。

4甄伟则进一步从创作方式上区别了小说与史的不同。

一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小说首次得到正名与梳理。

明代开始认识到小说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之一,有其自身的特性,在这基础上肯定小说的价值,则是明代批评家小说观形成的又一重要表现。

明代胡应龋又一次将小说分类,并从小说发展的角度评论各时期的小说特点。

同时期其他批评家也开始探讨小说的流变和各时期小说的主要特点,这些理论探讨是明代批评观小说现形成酌义一重要标志。

胡应麟细致地分析了《汉书·艺文志》中关于小说家的论述,梳理了古今小说概念的差别,还从史的观念出发,扼要地概括了小说发展的脉络:六朝萌芽期、唐传奇勃兴期、近实而文采不足的宋代以及他所处的明代这四个阶段。

二、小说的地位在明万历间首次得到较普遍的肯定。

明代也以正史为对照来肯定小说创作的重要和小说的价值。

通俗小说创作刚刚重新起步时只是被人们称为"正史之余"。

这有两层含意:其一是"稗官野史实记正史之未备",其二是能扩大正史的影响,能使历史故事迅速地传遍民间。

随着通俗小说的功能逐一被发现,它的地位渐渐提高。

通俗小说的娱乐功能,特别是它可寓教于乐的特性也开始为人们注意。

明末时,小说地位曾上升至小说史上的最高点。

1较早给予通俗小说以很高评价的是李开先,他称《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并认为"《史记》而下,便是此书"。

他指出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象小说那样广泛地反映生活,同时又能针砭现实。

这就为小说地位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2随后,李贽、袁宏道等也对小说给予了极高评价,他们关于小说的见解又建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于是小说与经史并传的评价得到广泛承认,这是通俗小说地位在小说史上曾经上升到的最高点。

一幻奇理论的变化正视小说创作实际,承认勾化的作品内容不属实录,而且认为小说内容可以幻可以底,实录并非是衡量作品价值高低的唯一只度。

1胡应麟于《少室山房笔丛》小云:“小说者流,或骚人墨客……务极幽深”。

胡应朗看到了古小说的内容并非都属纪实,无论作家“游戏笔端”,抑或“苑萝宇外”。

当然,胡应阂说庸人以前的小说“纪述多虚”并不是说古小说家有意虚造幻化的故事,更不是指小说的虚构。

2袁于令”。

所谓“极勾”,也就是说小说世界的整体构思、布局、情景、人物、事件都应虚构创造,t西游记》便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不过,如此建构的幻化世界,并非游戏笔墨、荒诞不经而毫无意义。

3徐如翰所谓的奇人、奇事、奇文.并无荒诞、诡话之意。

他认为小说之“奇”,不在于控觅常人罕见寡闻或客观不存在的事物现象,而在于“为英雄吐气、豪杰壮谭”,人物事件非为子虚乌有,纯属“耳目睹记”。

小说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英雄豪杰的辉煌业绩,才是“真奇”。

在古代小说批评末形成时期,幻奇理论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肯定小说的地位和作用.而这一时期,幻奇理论的新的变化,则是导致虚构和写实迎论荫发的一方面因素。

二实录观念的突破而另一部分批评家则开始突破实录观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熊大木在《大宋演义中兴英烈传·序l中首先提出小说不必事家苟同正史熊大木和李大年突破实录观念,主要表现在对演义小说的虚构持肯定的态度,但在理论上,并未直接对实录观表示否定。

而谢肇剔则不但肯定小说虚构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对小说实录的观念表示了否定。

三虚实关系的阐发幻奇理论新的变化和实录观念的突破,必然会涉及虚实关系的探讨。

无论对“虚”还是对“实”的肯定或否定,都会涉及到与之相对的另一概念这就迫使批评家不得不进一步思考虚与实之间的关系。

1署名“天都外臣”的‘水讲传’叙I中谈到《水肿传》和正史有关记载的关系时时探讨了这一命题、2冯梦龙和李日华。

他认为写其人不必真有其事,写真寥不必真屈其人。

这就是说,作者创作可以不为真人实事所拘,亦可虚构人物故事,只要描写的生活达到了艺术其实,那就不管描写的人与事是真是假,都具有“真实”的意义。

3冯梦龙从作品思想意义的角度,肯定小说可以虚构,并涉及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

明代小说批评家关于小说虚实理论的探讨,既是现实小说创作虚构艺术的理论总结,也指导了小说家进一步突破实录观念,挣阳历史枷锁,不借支书,不考史实,大胆进行虚构创作,从而促进了小说创作的发展。

四写实理论的崛起另一方面又批评神度小说太幻,张神弄鬼,布道玩术,脱离现实,而强调写实。

尤其是t金瓶梅》、“三言”“二拍”等一批写实小说的问世,惊人耳目,使批评家得以进一步探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小说创作与作家经历的关系,小说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于是,写实理论从中掘起。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等问题得到较深入的讨论,并归纳出有益于小说创作的理论见解。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的问题开始有了正确的认识。

叶昼指出生活是第一性,艺术创作是第二性的命题。

明确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为摆脱改编束缚,走向独创的改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通俗小说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述。

五典型沦的萌发李蛰的“发愤说”,“欣欣子”的“寄托说”,凌隙初的“耳目之内说”、“奇真说”,都从作家思想、创作目的、取材途径等方面,肯定了小说的写实,未署名的《水游传一百回文字优劣l一文云:“世上先有《水kt传》一部,然后施耐底、罗贫中借笔墨拈出。

若夫姓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共事耳。

……”这位无名氏批评家在短短的文章中却阐明了三个理论问题。

其一,小说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其二,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却有现实依据,是生活中人物的艺术概括。

其三,小说创作关键在于塑造“情状逼真,笑语欲活”的人物。

无名氏阐述的三个理论问题,核心就在于说明小说创作必须基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人物理造必须“逼真”、“欲活”。

李贽认为,《水讲传,作为小说,它所描写叙述的事件那是虚构的,但是作者经过艺术加工的事件,却能给人以逗真的感觉。

共原因:一是作者创作基于生活,作品的人物事件极大部分有其生活的基础。

二是作家须有艺术才能,要能够传椰写照。

明代小说批评家主张写实,揭示小说与生活的关系,肯定艺术形象个性化,都说明了写实理论正在掘起,这既是对明代写实小说创作的理论总结,也是清代写实理论发展形成的先声。

不足:1这一时期的批评家林立,但还没有出现象金圣叹、张竹按那样的大批评家。

2就一代小说批评而言,涉及了许多理论问题,然就一个批评家的著述而言,大都还只是探讨一、二个问题,理论水平较之宋元以前的批评家虽有所提高,但其理论化程度仍还不高。

3倘就某一个具体的批评家的论述而言,尚未有人有意识地系统探讨小说理论4明代评论家对艺术典型已有论述他们意识到了必须塑造典型。

评论家评点作品时较多从作文章法角度分析细节或情节的安排与描写,很少作宏观考察,特别是长篇小说的结构设置。

这是的小说理论家在典型性格分析上已达到很高水准,不过他们都偏重于典型性格独特性的研究,对塑造典型应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一面却较为忽略。

5人物形象个性化问题,在明代批评家的论述中,并禾得到深刻的阐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