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战略初探

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战略初探

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发展态势及未来发展战略初探逝去年华(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在当前世界格局转换变动时期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当前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发展态势如何,未来走向什么样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内涵出发,分析了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关系,对当前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试图提出几点未来可行的发展战略,以期对我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字: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发展战略当前,世界格局正处于急剧转换变动时期。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和战略资源正在逐步东移,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格局也从后冷战时期美国主导的霸权主义向多极化方向演进,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地缘战略关系出现新的分化与组合,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

1.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研究丰富多样,方兴未艾。

许多学者都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其中陆大道院士提出:地缘政治,就是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地理空间和历史地理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军事联合、结盟(政治和军事集团化) 或政治对立乃至遏制或者战争的相互关系态势及演变过程[1]。

地缘经济,就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基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结构等因素形成的合作、联合(经济集团化) 或竞争、对立乃至遏制等经济关系[1]。

而张文木认为:地缘政治即地理和政治的关系。

而且地缘的关键是人缘,人缘即政治[2]。

认为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地缘政治就只能是纯物质的地理学。

沈伟烈在其《地缘政治学概论》中提出:“地缘政治是指在研究国内和国际问题时如何运用地理(地缘)要素与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为达到国家利益目标所提出的思考方法和理论见解”[3]。

认为地缘政治学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认为地缘经济是以民族国家、区域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的经济目的为主要研究对象, 综合考察了地理空间、历史文化、制度组织、民族心理、政治关系等地缘因素与民族国家或区域对外行为的相互关系[4]。

本文认为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研究过程中, 要从人地关系, 特别是人地关系互动的角度出发, 既要将地理环境作为人们活动的场所, 又要将地理环境作为人地互动的结果, 还要将地理环境作为参与人们之间关系的能动的变量来加以研究。

无论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研究的历史起源还是从当前的发展需要来看,都应充分发挥地理学的基础作用,以地理要素为前提,以空间地域为基础,从地理学独特的空间视角来研究国家政治和经济关系是当前世界格局演变发展的深刻需要。

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核心指向都是国家利益,二者相辅相成又殊途同归。

国家、地区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缘政治关系,而地缘经济关系又会对地缘政治关系有一定影响,地缘经济上的合作或对立,也可能强化政治上的合作或导致政治、军事上的冲突。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主流。

有学者就认为“冷战结束后, 世界进入了地缘经济发展时代,标志着国际关系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国家间的竞争,正是由地缘政治时代的冲突逻辑,让位于地缘经济时代的竞争逻辑。

地缘经济在当前国际关系中主要表现为合作与竞争,但从政治地理学角度来分析,由于各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根本上不同,且各个国家地区资源的稀缺性同样预示着竞争是始终是人类社会存在并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认为合作不过是国家间为了实现更大的竞争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超过2.0万亿美元) 和第二大进口国(1.8万亿美元),我国的迅速崛起正深刻改变这国际政治力量格局,世界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和亚太诸国纷纷调整或制定新的国际地缘战略。

中国正面临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2.中国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发展新态势:2.1 世界政治格局变动对中国的影响2.1.1 大国力量对比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进入新世纪,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最主要的诱因是冷战的结束,超级大国只剩下美国一个从而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

美国的霸权实力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进入新世纪后,这种霸权实力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体现为带有进攻性的侵略扩张、不断推行新干涉主义、牢牢掌握主导世界规则的力量等。

具有进攻侵略性的军事扩张。

这主要表现在国防预算上,美国十年来的 GDP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国防预算却翻了一番以上。

“美国 2012 年国防预算达 649亿美元”[5],美国的军事国防预算高居全球第一,是中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总和。

现在的美国认为在他们的国防预算中,对于欧洲的军事部署预算结构处于过剩状态,应该挪出一部分应用于亚太地区,以响应美国“重返亚太”的政策,应对崛起的中国,实现所谓的战略“再平衡”。

同时加紧北约东扩的步伐和美日安保机制,构筑美国东西两线的安全体系。

长期以来,美国都以日本为前沿阵地部署军事力量,以应对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冷战结束前主要是针对苏联,冷战结束后则主要用来威慑中国[6]。

2.1.2 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关系的发展呈现新特点中国在东亚相对主体的地位使中国天然地成为亚洲的重心。

从陆上领国来看,我国陆上疆界长度达2万多公里,与14 个国家相邻,且镶嵌在中国周边的多数国家都属于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综合国力较弱的国家。

这些国家很难与我国形成绝对竞争优势。

这就是中国在东亚的相对主体地位凸出。

从大国关系来看,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与在南亚居主体地位的印度和在北亚居主体地位的俄罗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战略缓冲带,这使三国一定时期内并不形成绝对的矢量对冲:印度的发展重心在印度洋,中国的发展重心在西太平洋,而俄罗斯的发展重心在欧洲部分。

从地缘政治版图来看,与欧洲的地缘政治版图由外而内大幅碎化的布局正好相反。

亚洲国家版图整合呈现以中国为中心由外而内大幅提升的特征,亚洲版图的碎化程度从边缘向中心地区呈现逐级递减趋势,而这个中心即为中国。

这种多国力量不对称向中心聚合的结构有利于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合力的形成。

我国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

同时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关系出现波动,部分国家与我安全利益冲突表面化,各方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问题上难以做出妥协,呈现阶段性僵持局面。

如近年来,美国加紧实施战略东移,我南海、钓鱼岛等主权争端升级,周边安全形势趋紧,正是中国力量迅速上升,地缘关系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空间效应。

2.2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在当今国际社会,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共同存在的。

所谓传统安全,就是“指国家安全,即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国家的军事安全”[7]。

而非传统安全即是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的,也就是以“传统安全以外的问题领域为对象,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文化安全、恐怖主义、海盗等[8]”。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这两种威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在联系方面,大多数非传统安全都是由传统安全问题演化而来,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从区别的角度来看,传统安全问题关注的主体只是国家,而非传统安全问题关注的主体不仅是国家,还包括人类生存环境、污染治理、恐怖主义等。

另外,传统安全着重于以战争和暴力手段解决危机,而非传统安全威胁涉及范围比较宽泛,仅仅是运用军事的手段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依靠国际合作和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来解决。

2.2.1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地缘安全局势全世界最有潜力的六个大国中,东北亚就聚集了三个,分别是俄罗斯、日本、中国,再加上“重返亚太”实行其战略“在平衡”的美国,新兴工业国家韩国以及特立独行的朝鲜,这样的地缘组合再加上各国之间复杂的历史因素影响构成了复杂的东北亚地缘安全局势。

黄凤志在其《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一文中提出“安全困境”的概念:“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互不信任和彼此猜疑而产生的一种状态”[9]。

在这样一个缺乏战略互信的状态下,每个国家必然会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和获得更大的权利为目标,而这会给其他国家造成更大的恐慌和不信任,从而刺激其他国家获得更大的权利。

这种安全困境在东北亚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如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即是在遏制中国的和平崛起。

尽管我们一再强调中国的崛起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地缘安全威胁,但是以美国为首的日本等国终究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对其东北亚的地位构成挑战。

而日本的猜疑以及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引起了中国尤其是民间的警觉和反感,美日同盟的加强也会进一步刺激中国的神经。

在东北亚地区不仅是中日的不信任,日本与俄罗斯的北方四岛争端以及与韩国的独岛的争端以及韩国与朝鲜争端都是历史问题的存在。

由于各方的处于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这些历史积怨和现实纠纷很难在短期内解决。

由于东北亚地区复杂的地缘安全的存在,同样阻碍了地域地缘经济的发展。

本区由于各个国家政治上的不信任,造成了地缘经济合作很难达成。

这就造成了东北亚地区要深化合作必须克服很多障碍,很难形成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样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本区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方面的双重的双重困境是我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2.2.2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影响影响我国的非传统安全因素主要问题主要有:文化方面的渗透、恐怖主义的威胁以及信息安全的威胁。

我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社会主义文化正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发展。

尤其是信息科技的发达,网络世界的兴起,使大量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大量通过文化产品等类型输出,尤其对青年一代的影响较为突出。

这种文化方面的渗透看似微小,但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像一个生物转基因的过程一样可怕。

转基因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从某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片段,将其转入其他生物中进行基因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符合介入者选择性需求的变异物种的过程。

转基因看起来并不是对原有物种的破坏,而只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物种进行了一点点的介入性的改造。

但实际上这种看似微小的基因改变,不仅使原来物种的特性不复存在,而且也是新物种的特性完全被介入者控制。

中国现代关系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季志业认为:“越战之后,美国更多的选择了不战而胜的战略,这是一种以军事优势为后盾,而以政治、经济、文化为主要武器的一种软战争。

第一个主要对象是前苏联,其结果是美国以完胜的姿态改变了世界格局。

现在和今后的主要对像就是中国”,美国对我国长期实施的广泛、全方面的文化渗透,就是在企图改变中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这成为了影响我国的重要非传统安全因素。

恐怖主义的威胁主要是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勾结境外反华势力对我国境内或边境地区进行的恐怖活动,对地区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