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比较摘要:我国近十年基尼系数均高于国际警戒线,巨大的贫富差别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税种,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通过对个税课税模式优劣的比对,结合我国的国情,可推导出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是我国个税的最优选择。
通过度析我国现行分类课税模式调节作用,可知征税范围覆盖不全、差别税率设置不尽公允、费用扣除标准设计未能贯彻量能负担原则等方面原因,导致个税的调节收入分配作用微弱。
我国可通过个税课税模式向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转换,并对该模式下税收征管配套措施的完善,包括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建立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完善个人纳税申报制度、严格执行代扣代缴制度、全面实施个人资产实名登记制、全面实施个人资产实名登记制以及提升个人报酬货币化水准等,并付之于实践,达到完善税制、有效发挥税收的作用,同时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分配调节;优化选择当前,我国是采用分类课税模式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在采用分类课税模式征收个税之初,该法适合当时的国情,其特点源泉抵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类课税模式为收入分配公平,对收入采用分项计税,但该法对现今来说调节作用十分有限。
在2015年6月28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将积极推动环境保护税立法,研究提出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配合做好房地产税立法等工作[1],“个人所得税”再次被摆上议事日程。
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最重要税种,我国个税起步晚,不够完善,其收入再分配效应未良好发挥,近十年基尼系数均高于国际警戒线,巨大的贫富差别成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障碍。
所以,从宏观环境或个税税制自身角度来分析,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分析个税课税模式的发展演变和我国个税课税模式的问题,从而确立改革目标方向,进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个税课税模式并付之于实践,才能完善税制,有效发挥税收作用,同时解决燃眉之急。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论争个人所得税占我国财政收入总额比重不大,但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差别的主要税种,个税问题始终是学者注重的焦点。
如何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引发了学界激烈的争辩。
对我国个税课税模式适用,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仍采用分类课税模式持本观点的学者认为,当前个税的分类课税模式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合,无需更换,只需对分类课税模式实行部分完善,如将应税所得项目分类实行调整,就能够使个税课税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学者徐梅春(2007)建议将个税应税所得项目规为四类:经营所得、劳动所得、资本所得和其他所得[2];杜莉教授(2007)认为个税所得项目归为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即可[3]。
还有学者提出,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和综合课税模式在我国都不适用,在当前的情况下,强化提升税收征管水平,健全配套措施,持续完善分类课税模式才是可行之道。
杨斌(2002)从税收法制环境和公民的纳税意识等角度实行分析,得出综合课税模式在我国不可行的结论[4];朱建文(2008)从分类课税模式在我国使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来分析,得出结论是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完善分类课税模式,而不是实行税制模式改革[5];武辉(2009)是从税收促动公平角度出发,对三种税制模式的优劣实行比对后得出,分类课税模式最适合我国的国情,其他两种课税模式当前暂不适用[6]。
(二)加快转换为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王珍(2007)、王逸(2007)、许志伟(2013)、贾康(2014)、廖楚晖(2014)、王志扬(2015)等学者提出我国应实现个人所得税制模式加快向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的转换。
学者们通过对当前分类课税模式的实施状况和存有问题的分析,提出根据我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个税改革的成功经验,我国个税理应从分类课税模式向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过渡,并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许志伟认为,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和条件逐步提升,征管机制持续完善,我国应创造实现课税模式转变的条件,加快税制转变的步伐[7]。
王志扬通过度析指出,分类课税模式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背离,唯有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才是我国的现实选择[8]。
(三)直接适用综合课税模式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是分类向综合课税模式转换的一个过渡阶段,究其实质仍属分类征收性质,当条件成熟时必然会被综合课税模式取代。
所以,刘遵义(2002)、顾金龙(2007)、孙洋(2008)、黄凤羽(2011)等学者提出我国当前状况下可直接落实综合课税模式。
黄凤羽(2011)建议,为更好地发挥个税的调节收入分配功能,降低个税课税模式的制度转换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可跨越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直接实施综合课税模式。
税收征管条件和配套措施方面的问题,可在综合课税模式改革和实施过程中持续优化[9]。
刘小川和汪冲(2008)等学者分析了在完善分类课税模式基础上直接转变为综合课税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施路径[10]。
樊丽明(2011)从税制优化理论出发,深入剖析了各类个税课税模式,提出当前进一步完善个税税制是重中之重,最终实现综合征收[11]。
蔡秀云(2014)通过对各国个税课税模式的比较认为,综合课税模式是我国的最优选择[12]。
二、各类课税模式的比对当前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其税制模式可划分为三大类,即分类课税模式、综合课税模式和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
各种模式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也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一)比较角度之——税收公平1.分类课税模式下,应税所得分类计征,应税项目分别归属于不同类别并采用不同的计征方法,不对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总额再实行综合考量。
所以,在该法下无法反映出纳税人的实际赋税水平,造成了纳税人即使收入相同,承担税负也各异,无法体现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
此外,分类课税模式多数项目课税采用的是比例税率,并不能实现累进税率制下高收入者高税负、低收入者少负担的导向,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相当有限。
鉴于分类课税模式固有的缺陷,多数国家针对部分收入项目采用累进税率计税,以此来增进税收的公平水准。
但小范围的改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解决分类课税模式的不足。
2.综合课税模式补充了分类课税模式在税收公平方面上的不足。
相比较来说,综合课税模式最能体现税收的公平性,综合课税模式对纳税人的应税所得总额实行综合计征,充分考虑纳税的税收负担水平,反映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水平,最大水准实现横向公平。
还能够根据纳税人家庭的实际情况,在不缩小税基的基础上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存权,体现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13]。
此外,全额综合计税是采用累进税率,也充分发挥了税收调整降低收入差别的作用,但综合课税模式对税收的征管条件和水平要求较高。
3.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下,先行对所有应税所得分类课税,然后再对纳税人的全部所得综合计征,较之分类课税模式,促动税收公平的水准有所提升。
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遵循不同性质所得差别对待的原则,不但权衡了纳税人实际支付水平,还简化了个税的征管,促使税务机关对各项所得综合计征,降低了纳税人逃税机会。
(二)比较角度之——税收效率1.分类课税模式一般由费用支付方在付款时直接代扣代缴税款,无需再考量纳税人应税所得综合计征问题,和其他两种课税模式相比较,分类课税模式的税收征纳成本最低。
因分类课税不同应税项目计征方法不同,使纳税人的应税所得在应税项目间逃税、避税成为可能,税务机关对逃避税的行为的监管与鉴别,必然增大征管成本的支出。
2.多数人认为综合课税模式比分类课税模式的税制更为复杂,但实际情况并非这样。
上述两种课税模式首先都需确认纳税人各项应税所得,分类课税模式对各类别应税所得分别以比例税率计税,综合课税模式则是将各项应税所得汇总后按累进税率计税。
上述两种方法主要区别于税率选择的不同,所以从税收效率角度看,相去不远。
3.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兼顾分类计征与综合计征,针对分类项目实行区别定性原则,对综合项目考虑负担水平原则,此外还需尽可能规避分类与综合的交叉重叠而导致的重复征税问题,所以操作上难度的增加也使该种税制更为繁杂,从效率原则上看,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并不占优势。
综上,综合课税模式对促动税收公平较其他两种课税模式具绝对优势,对收入差别过大的问题有较好缓释作用,但各方面的实施条件要求较高。
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从效率角度看略微逊色,但与分类课税模式相比在税收公平上是一个大的跃进。
三、我国个税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可行性探究一个国家个税税制模式选择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仅从效率与公平角度来比较课税模式的优劣或分析课税模式的适用还不够充分,要分析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是我国的最优选择,还必须结合国家的宏观条件来分析。
当前我国已具备实施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的有利条件。
(一)宽松的经济环境为税制转换奠定了基础个人税课税模式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还会耗费较大的财物力,甚至还可能有改革的阵痛——短期内税收总额的降低,改革需要有强大的资金后盾。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宽松的经济环境为个税的税制转换奠定了基础。
同时,近年来我国持续增长的税收收入也为税制模式转换的配套措施的实施提供了资金支持,诸如税制转换的宣传,税务人员培训以及税收征管条件的完善等皆需配套资金。
所以,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充沛的资金支持为个人所得税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税制转换符合税制改革的政策导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动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合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制改革,完善现代税收制度的重点工作之一即为尽快完善个税税制和征管措施,逐步建立起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实现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平稳过渡。
(三)税收征管水平逐步适合税制改革的需求分类课税模式向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的过渡,需要有日趋完善的征管环境作保障。
分类与综合课税模式中综合征收须由纳税人自行申报,这需要纳税人转变纳税思路,变被动纳税为主动纳税,这对税收征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税收征管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以及国外经验的借鉴,我国税收征管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税收服务中介的发展不但降低税收征纳成本,也提升了征管水平;纳税知识普及的多样化,提升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降低了税收征收成本。
所以,从我国当前的税收征管水平看,已经能够适合个税税制模式转换的需求。
四、我国现行分类课税模式调节作用分析当前,我国是采用分类课税模式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
在采用分类课税模式征收个税之初,能够适合当时的国情,其特点源泉抵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