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气辩证

六气辩证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

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

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

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

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

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

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

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

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

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

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

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

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

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
间互为中气。

例如,太阳经,太阳属于寒水,太阳之所以称为太阳是因为它含有阳气,而他的本是水气,是寒水之气,所以它在标称为阳,在本为寒水,中间就是他的脏气,因为它和少阴相表里,所以说它中间所见的是少阴君火之气。

在这里又牵涉到了六经病。

他们的属性,如厥阴属于风,少阳属于相火,少阴为君火,阳明为燥金。

为什么要有少阳相火和少阴君火这两个火,因为讲少阴病,从六经辩证来说讲的是足经,在人,少阴君火指的是心,这两个少阴都是要考虑的。

所以说少阴肾含的是相火以少阳为用,而它又称为少阴,那么它和君主之官一定有着紧密关系。

在历代的气功道家的养生功法中之所以提倡心肾相交,坎离相交,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说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中间见的是少阴君火,那么它到底是从标还是从本呢?古人在黄帝内经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它是见本也可以见标。

那么它中气见不见?我们说也可以见。

为什么呢?我们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一个道理,比如说太少两感症,或者说寒邪直入少阴,指的就是肾,指的就是肾的阳气偏衰而导致的疾病的产生,所以说它可以见中气。

这里所说的中气,指的是少阴的经血不足产生的一个火,这是在临床的病症产生以后的一种表现。

在不产生病症的时候,它是以少阴君火为体。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所以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中气见的是少阴。

太阳少阴各从标本而不从中气,实际是以天地间的寒气犯人而论。

少阴,标为阴本为火,临床表现有见于它的标气的时候,也有见于本气的时候,见于标的为阴症,见于本的为火症,一般来说见于本的都是指虚火而言。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心里面也有实火,这个角度是五行的生克制化道理里所讲的,风从火,燥就湿。

有人说厥阴无虚症,我说厥阴也有虚症,例如厥阴经的风火上扰,除了实火以外,就是阴血不足导致的,并且还有寒滞厥阴的头顶痛或寒热错杂的现象。

所以一定要看它的太过还是不及。

黄帝内经里面就讲到了,少阳之上火气制之,因为少阳为
相火,少阳的气在天为火,火气为本,在地为少阳,少阳为标。

少阳是以胆来论,所以中间所见的是厥阴肝。

在手经我们知道,手少阳三焦中见手厥阴心包。

这就是脏腑表里,足三阴三阳与手三阴三阳经的关系。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只要见到是阳明,就要考虑它是燥气,只要见是阳明,就要知道它是经气,只要见到阳明,就是以降为顺,所以以足阳明胃经来讲,它的气机是降的,但是阳明胃经所含的是子气不是本气,它的本气应该是湿气,所以说它中见太阴,应该是从湿气来论,在临床上也可以看出,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属于阳土,它就是以柔润的气机为好,不能见他的本气。

所谓的脏腑之间的气,例如木含有风气,以肝胆来论;土含有湿气,以脾胃来论。

临床上,只要是见了他们的本气,都把它看成是生病了,气机不调了,气机的升降紊乱了,寒热温凉不能达到平衡了,阴阳不能平衡了。

所以说,只要见到燥气,就是经气,就是胃阴受损,当然在调理治疗上要考虑到五行和六气之间的夫妻母子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我们把古人的思维通过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和经络之间的表里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太阳经伤寒为什么会发热恶寒,因为它是中于太阳的标而不是中于太阳的本,这就道破了天机。

中于本就一定会见少阴之寒气,因为太阳标为阳本为寒,与少阴与肾是表里关系,所以它一定要由腑传入藏,标志着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所以太少两感,会出现“但欲寐”,既有风寒系于太阳经的经症,又有少阴经的经症,由此太少两感症就可以理解了。

由此可见,两经的气六气统之,这是古人的思维方法。

姚国美归纳:六气标本,所从不同,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气者。

张子和《标本运气歌》曰:“少阳
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土坐。

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

”将标本中气都归纳在里面了,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记忆进而思考了。

例如,厥阴经属于风,风是从火的,风从火是从太过来论的,是从生发之气来论的,按照正常的相生之理来论的,木生火,所以说风从火。

内经也体现了这一点:肝藏魂,心藏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从火,符合自然规律,火越大,下面的冷空气补充越多,风也就越大。

正常情况下,热是要由风气来相助的。

但是如果太过,风火上扰,就会扰乱心神,或者涸肺津,或者伤胃阴,还可以损及母藏。

这在临床辩证都可以看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