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1大健康战略相关定义与分类. 1.1大健康定义. 1.2大健康战略定义. 1.3大健康产业主要产品分类2大健康战略发展环境分析. 2.1大健康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2.2大健康产业社会环境分析3国际大健康产业现状. 3.1国际大健康产业规模. 3.2国际大健康产业结构4大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4.1药企发展状况分析. 4.2药店发展状况分析5领先药企大健康战略分析6知名药店大健康战略分析7大健康战略发展模式分析.7.1横向扩展模式分析.7.2纵向延伸模式分析1大健康战略相关定义与分类大健康定义大健康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广义的健康概念,是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的延伸而产生的,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即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要有正确的健康观念。
大健康战略定义大健康战略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国家的大健康战略,其二为企业的大健康战略,本报告主要针对企业的大健康战略。
企业的大健康战略是仍存于国家的大健康战略,主要是指在大健康背景下,战略主体为了其自身在大健康领域的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理论和行为上的决策集合。
大健康产业主要产品分类大健康产业是随着健康理念的延伸而形成的健康关联产业的集合。
大健康产业可分为以产品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和以服务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两大类,二者均偏重于预防、保健。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大健康战略发展环境分析大健康产业政策环境分析1、《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医药行业形成重大政策利好。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健康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强。
“十二五”规划提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将从以治疗为主转为预防为主,以传染病预防为主转变为以慢性病预防为主。
各项政策都助力大健康产业的长足发展。
据测算,到2016年“十二五”末,我国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将接近3亿元,达全球第一。
2、《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鼓励大健康产业2011年11月,国务院发布《医学科技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大健康产业、新型健康产品开发”的发展目标,这是国家对大健康产业的第一个规划,也是首个明确将大健康产业作为一个整体产业所进行的规划。
总体而言,国家政策对大健康产业是鼓励的态度,但政策支持力度不强。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其原因在于大健康产业自身发展程度及时机尚未成熟。
大健康产业社会环境分析1、人口结构变化根据2013年最新公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比上年增加891万,占总人口的14.3%。
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图表:2005-2012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及预测(单位:亿人次,%)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年至204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
预计2014年,我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人口老龄化加速,长期利好医药板块。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势必带动药品的需求量。
2、生态环境变化我国环保部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可入肺颗粒密度指标)污染分别造成早死人数会达到2589、3317、1926、739人,共计8572人。
为了改善我国空气质量,环保部已经制定了“四步走”战略,一步步在全国推进PM2.5监测。
图表:2012-2016年中国环保部规划的PM2.5监测范围示意图资料来源:环保部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医疗成本变化2007-2011年,我国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用和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均呈线性上升走势。
2007年,我国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为136.1元,到2011年已经上升为186.1元;2007年,我国出院病人人均医药费为4973.8元,到2011年已经上升为7027.7元。
图表:2007年以来中国门诊病人次均医疗费走势图(单位:元)资料来源:卫生部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4、药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药品安全问题频发,形势较为严峻。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对药品安全问题不够重视。
“齐二药事件”、“石四药事件”、“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佰易事件”,接二连三的药品安全问题不断触动公众脆弱的神经。
事件背后,药品安全所面临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容忽视。
2009年3月5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谈及药品安全问题,提出深入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
药品安全涉及药品生产、销售、流通以及使用后的各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药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齐二药事件”就是因为从原料采购、药品生产,到进入市场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内控不力或监管疏漏而造成的。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鱼腥草事件”则反映出我国药品在上市前过敏反应试验严重不足的弊端。
我国药品过敏反应人体试验仅需500例,而一些发达国家要做到四五千例,整整是我国的10倍。
安徽阜阳特大制造贩卖假药案再一次使公众的心里蒙上阴影。
这起的假药案件查缴涉嫌假冒药品400余件,造假品种达30多个。
上海、浙江、天津、山东等国内近20家知名企业及国外数家企业深受其害。
5、城镇化因素在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城镇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前4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9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7.12亿,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55亿,城镇化率提高16.3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1.36个百分点。
而且,从中国的城镇化规模来看,不论是年净增量还是城镇人口总量,都已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中国城镇人口总量为美国人口总数的两倍,比欧盟27国人口总规模还要高出1/4。
图表:2000-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单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3国际大健康产业现状国际大健康产业规模从美国商务部相关经济调研数据来看,美国健康产业是仅次于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的第五大产业,也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8%。
图表:美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示意图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国际大健康产业结构美国大健康产业与中国大健康产业有所不同,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在产业细分以及结构合理化方面需要更大的提升和完善。
图表:美国大健康产业结构图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图表:中国大健康产业结构图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4大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综合来看,我国医药生产和医药销售企业的销售业绩不断提升,发展规模逐渐扩大,在区域分布方面集中度较高,华东地区是医药生产和销售的重点区域。
大健康战略在医药行业的实施和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许多药企生产和销售业务逐渐定位于大健康战略。
药企发展状况分析图表:2003-2013年中国药企发展简况表状态描述指结论标2012年,我国药企销售收入为17083.26亿元;药企销售2013年1-3月,我国药企销售收入为4450.24亿元。
2012年,中国规模以上药企数量为6075家;药企规模2013年1-3月,中国规模以上药企数量为6422家.区域分布华东地区分布最多,其次为华中地区、东北、西南、华北、华南,西北最少,不足5%。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整理药店发展状况分析图表:2003-2013年中国药店发展简况表状态描述指结论标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整理5领先药企大健康战略分析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修正药业集团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6知名药店大健康战略分析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怡康医药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众友健康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上海复美益星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安徽丰原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湖南千金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无锡延寿堂大药房7大健康战略发展模式分析横向扩展模式分析横向扩张模式是我国药企和药店进军大健康领域的主要模式。
药企通过横向投资新领域,或者兼并各领域的生产企业,获得被兼并企业的产品、设备、技术、客户等,从而进入新的领域,实现健康产业的快速扩张。
药店通过大健康产品的引入,实现经营范围的横向扩张。
图表:2007-2013年3月中国大健康战略横向扩展重点产品分析重点产品行业发展状况竞争格局营养保健2007-2013年3月,我国营养保健品行业总体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营养保健品行业有着巨大潜力,前景广阔。
前十名企业占行业销售的53.55%,集中度较高。
药妆2007-2013年3月,我国药妆行业增速总体保持在10%以上。
外资品牌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医疗器械2007-2013年3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
民营企业占据数量和销售量主导地位。
日化2007-2013年3月,我国日化行业增速总体保持在10%以上。
以国外品牌为主,本土品牌逐步崛起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纵向延伸模式分析对于大健康产业而言,纵向延伸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对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延伸,以及对下游渠道的延伸,从而获取原材料利润和渠道利润。
以化妆品行业为例,渠道利润占比接近70%,对于选择药妆领域进行纵向扩张的企业而言,渠道利润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图表: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利润总体分布图(单位:%)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向大健康产业纵向扩张的频率呈两极分化态势,一方面龙头企业扩张频率较快,行业排名前十的企业纷纷制定相应战略,向大健康领域挺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步伐缓慢,尚无大规模向大健康领域扩张的动静。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