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PPT
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PPT
板书设计
人类记录时间 大自然记录时间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时 间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时间脚印
的 脚 印
岩石层记录 时间的踪迹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岩石记录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写作借鉴
1.条理清晰,有逻辑性。 文章第二部分,首先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
自由读1-5自然段,说一说: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钟表和日历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 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 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 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 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 逝去的时间。
铜壶滴漏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 过程。(24)
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 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自然段 内 容
结构特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6 总提下文
7 自然界中岩石所呈现的各种现象 总
对于生活而言时间是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上 午下午白天黑夜以及钟表的时刻,对于生物和生物延续 而言是一代又一代的繁衍是年轮是从开始到成熟生到死, 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又一个的朝代和时代,对于事物的 发展变化而言是记录和分析这些变化的衡量尺度和座标。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 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
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 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2.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3.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一、科普作品的特点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词 就是指科学普及的意思。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 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其 特点主要体现在: 1、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目的是向广大社会成 员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技能以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因此,除了要求做 到概念准确、事实确切、观点正确、表达客观之外,科普文章的科学性还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于科普文章的多数读者对于文章所介绍的科技知识往往是第一次接触, 常常是以完全信任的态度加以接受的。因此,我们写文章时必须以极其负 责的态度来介绍、普及那些成熟的、正确的科技知识。 ②科普文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尤其是在说明、普及科学方法、科 学技能时,文章所介绍的方法、技能、窍门、经验等应当具有可操作性, 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和方法。 ③在说明、普及科技知识、技能时,应当与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全面考虑 其社会效果与影响。例如,在介绍、推广农副业生产经验的时候,应当联 系生态环境问题来全面考虑。又比如,在介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质、增进 健康的功能时,除了运用体育学的原理外,还应当运用生物学、医学、心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好。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 的缓慢。
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 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把“胶结”改成“粘合”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胶结”准确地表明了泥沙变成岩石 所起的变化。
8 时间的脚印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1、能够基本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能够按照顺序复述课 文大意,达到理解文章的主旨。 2、弄清说明的层次、说明的方法。 3、联系作者简述的道理,理解文章的条理,体会并理解 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信念。 4、弄清说明的顺序,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教学重难点及其处理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说明顺序:岩石的风化和形成—岩石 形成后的变化—从岩石上如何看出地壳的活动—化石显示 的地球发展过程—努力读懂这些“文字”—寻找地下宝藏
“时间漫谈人”类如何记录时间
人类如何记录时间
人类如何记录时间
石头的毁灭与新生
自由读6-21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被破坏
重新生成岩石
被搬运、被堆积
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岩石
小石子
沙砾、泥土
重压
沉淀 胶结
新岩石
读懂记录,造 福人类
再次快速通读课文,找一找:请找出文中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句子或段落并作简要分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钟鼎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通常专指殷周 秦汉铜器的文字。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是殷 人占卜的记录,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下来的。
楔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马连 人创造的文字,笔划像楔子,古代巴比伦人、亚述人、 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
2.从本文的说明顺序和探索意义上谈谈你所 获得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 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 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 刻内容的史书。陶先生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 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 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时间对每个人来 说都很熟悉,但 却很难定义和理 解。科学、哲学、 宗教和艺术对时 间有不同的定义, 但对于测量系统 是相对一致的。 时钟是以秒、分 钟和小时为基础 的,虽然这些单 位的基础在历史 上已经发生了变 化,但它们的起 源可以追溯到远 古时代。
时间是不可思 议的存在。面 对它一刻不停 的流逝,人们 总是有时希望 它停止,有时 又希望它尽快 过去。可是不 管怎么说,时 间都在毫不留 情地往前走, 它的脚步似乎 永远不变。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 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把“躺”字改成“铺”字好吗?为什么?
不好。“躺”字,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深入探究
1.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 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是否偏离了 文章的主题?
没有偏离主题,原因:①增强文章吸引力,使人 联想到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也会很有趣;②这是一种 做铺垫的写法,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有如此奇异的, 那么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会更奇妙,更具内涵。
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 的科学知识,你由此对科普类文章有了怎样的认 识呢?
课外拓展——科普作品
科普作品既像是望远镜,把遥远的似乎与我们毫 不相关的事物拉近到眼前,让人惊讶于这么遥远的事 物也和我们有着各种的关系,又像是显微镜,把我们 身边的已经熟视无睹的事物放大十倍百倍,让人明白 即使是最简单普通的东西,也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
人们是怎样发现时间的?又是记录时间的?同学们可以 仔细思考一下,先不急于回答。读完本文,你也许会有 更多的看法。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 ),四川安岳县人, 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 开地下宝库的钥匙》 《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 山和地震》《多变的 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课文精讲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 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 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话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 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 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 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 长短”的意思。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 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 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 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 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 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 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 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 有趣的科学知识。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三 叶 虫 化 石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 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 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 藏”,更有无穷的大自 然奥妙存在。
品析语言
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 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
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重 点读第19自然段)
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 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自由读22-29自然段,分组讨论: 1.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动。然后分说岩石的原因和过程。接下来分说岩石 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最后总说岩层与岩层之 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
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例如,作者采用了排比 句式,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 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说明了岩石遭受 到来自多方面的破坏。再如,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 法,使说明生动、形象,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 冰,刨刮着所遇到一些石头”。
预习检查与更正
1.字词读音
踪迹(zōnɡ) 腐蚀( sh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