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意境

古诗意境

分类:论文回录
古诗鉴赏中的意象与意境
200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评价”的要求是:鉴赏它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它的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诗歌鉴赏题是考生“心口永远的痛”。

学生平时积累少,看诗歌鉴赏理论文章更少,面对这类题往往无从下手。

其中,表达技巧就很具有争议性,特别是一些名词术语的判断和表述更没有唯一性。

诗歌鉴赏是否有章可循呢?虽然命题者多从诗歌的分类、表达技巧、抒情方式、风格流派以及“诗眼”等角度来考查,但考生在解答试题时始终离不开对诗歌意象、意境的理解与掌握。

所谓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合,即诗中的“形象”。

《周易?系辞》说:“圣人立象以尽意”,它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人、事、景、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统一,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古诗鉴赏的入场卷。

把握意象就能把握诗人感情,破译作品的思想内涵,参透诗的意境。

而且,学生容易从生活现象联想到诗歌意象,有话可说。

例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有相对固定的寓意,例如“月亮”常用于烘托情思乡愁,“梅”是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感身世的同义语等。

诗人用它们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凡是诗一般都具有意象,否则就没有诗味。

意象美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美则不容易感悟,它与欣赏者的修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方面有一定关系。

例如,李白的诗歌多意象美,奇峰险山,云海大川,美丽传说,意象奇丽雄浑,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而杜甫的诗歌多意境美,表现的内容极为广泛,又十分贴近广大人民的生活,山川秀美,人民苦难,社会动荡,须细细品味,越读越有感悟。

诗歌鉴赏,尽管出题方式不同,一般都离不开意境分析,否则便停留在个别字句的疏通和大体意思的领会上。

在意象把握的基础上,感受意境是古诗鉴赏的侧重点。

欣赏意境一是
要抓画面的再现,二是要抓情感的领会。

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4年高考福建卷第16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6分)本题的切入点是诗眼与意境。

起句交代无眠的客观原因——秋气萧瑟凄清;次句剪辑了一个典型的动态场景——频剪烛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三、四句由叙事宕开一笔而写景,如何排遣这无边的孤独?还是睡觉吧。

低眉恰见,床上铺满斑驳的月光、婆娑的梧桐叶影,一片冰凉。

一个“凉”字,不仅再次渲染天气之凉,更是烘托了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

结句妙用顶针,翘首户外,梧桐缺处,一轮皓月。

诗人的内心似乎暂时获得了超脱,然而望月怀人,心潮又起,她如何能安然入睡呢?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也暗示出诗人失落、遗憾的心情。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意象与意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象”和“境”是互相关联却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

象,本指《周易》里的卦象,它的涵义从一开始就是具体的。

而境却有境界、境地的意思,它的范围超出于象之上。

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

象比较实,境比较虚。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具体的艺术形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部件;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或全句)对应。

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就是含有情感的单个意象(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象了),而这些意象又有机地组成了晚秋凋零,游子怀乡,凄清苍凉的画面,构成更大的意境。

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

王国维云:“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尔。

”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

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例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高考辽宁卷第17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分)
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
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
这首诗的第一问,就是从意象的把握到意境的赏析,第二问也是以此为前提的。

2005年高考虽然有多套试卷,但诗歌鉴赏的考查多以意象、意境为要素。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5年高考江西卷第16题)
绝句
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

视觉意象——春衫单、桃花尽,味觉意象——野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

听觉意象——蛙声歇,触觉意象——东风寒:表现“寒”的感受。

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

”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

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答案: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

从意象的分析到意境的挖掘,把握诗人的情感,破译作品的思想内涵,诗歌鉴赏这道坎,迈过也就不难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