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课题: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作业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它是教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最有效的,也是最常见的手段。

但是由于考试等等原因,现在很多家长会给学生准备很好课外的习题去做。

一来二去,学生对作业就产生了烦感,有的时候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会乱做一气,或者干脆就不做。

这就使得作业非但没有起来原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本人就是想通过这项研究,改变学生对以往作业的看法,让学生要作业中积极的学习,使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二、理论依据
1、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习和作业将不再是负担。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问题的界定
作业:作业就是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且让学生课后完成的,一般分笔头和口头两种。

口头的作业大多为背诵或朗读,是学生比较不喜欢的作业形式。

笔头作业则种类繁多,且量极大,主要是抄写、默写、习题、大量试卷。

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

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作为学习的结果。

所以,学习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

四、研究的方法
1)改变学生对作业的看法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于作业,往往都有这样的想法,凡是老师布置的,一般都会去完成,而对于家长在外面给孩子买的学习材料,他们一般都不会去做。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他已经把作业看成了一种任务性质的东西。

因为老师让我做我才做,如果老师没让我做,那我就是不用做了。

这已经违背了我们老师布置作业的初衷。

要改变这种看法,我们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想点办法了。

我们可以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作用完成,对于差生,我们可以只要求他们完成最基础的,中等的学生去完成大部分的练习,优等生可以去做一些带有思考性质的题目。

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把作用看成一种负担,因为老师没有硬性规定要完成嘛。

2)逐步培养学生作业的兴趣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如果你这样布置作业,那么你们班的学生不出一个月,全班估计都不会去做作业了,因为学生会有攀比心理,他们一看,有的人作业不做,老师也没有去怪他们,那我也作业不做了。

是的,如果光光布置作业的操作,确实会造成如上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地去做作业。

老师可以在班中对于差生,中等生,做优秀生中的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表扬,说他们的作业完成地如何如何地好,或者表扬那些作业完成的认真,而且成绩进步地比较大的。

让他们以榜样的身份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前面说了,学生是有攀比心理的。

差生会去和差生比。

中等的会去和中等的比,优秀的也会和优秀的去比。

他们也想受到老师的表扬,到了这时候学生就会主动去完成作业,甚至于他们可能会去尝试更高一层难度的问题。

3)改变作业批改的方法
现在我们教师作业的批改大部分都是打对打错,或者画个圈圈,全对的画个五角星,错的就打个日期。

这样批改,简单,方便又清楚。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的想过,对于那些差生或者中等的学生学来,得个五角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的作业一个学期下来,可能一个五角星都没有,有进做得糟糕一点的,可能一页的练习上都是叉叉也说不定。

老师看了这样的作业,心理很生气,可是学生呢?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是这样的。

除了伤心之外,可能在以后的练习中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会不想再做作用。

不是不高兴做,而是怕看到自己的作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所以,我们老师不妨可以改变一下批改的方法,对的还是打√,错的你可以先不批,把学生叫来,先表扬他做对的地方,再让他看看没批的地方是不是还有什么不对,可不可以修改。

学生是很聪明的,你让他看,他自己也会去找错的地方,有的自己一看就知道是哪里不对了,实在不懂的你在慢慢给他们去讲解。

这样学生的记忆可能比你直接给他一人叉叉让他去订正来得更加牢固。

在学生全都改正确之后,你也给他一个五角星,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样也能大大加强学生作业的积极性。

这无形中对学生也是一种教育。

4)为什么与怎么做
现在学生的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是在模仿,而不是在真正的思考。

他们喜欢把练习中的题目与书本中的例题做比较,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而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却只有一知半解。

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于知识的讲解,不是仅仅去告诉学生怎么做,最重要要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要让他们了解最最本源的知识,这们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从而把书本上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而且在讲解中,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有的时候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当学生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时,不要一下子一棒打死。

不妨让
学生自己来说说为什么这么做,有时学生的想法也是正确的,说不定还比你教师的想法更好,理容易理解。

要让学生学会解题的多样性,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力。

而且这也能更有利于学生去理解知识。

5)发挥创造思维,让学生做“自己”的作业
在学生有兴趣之后,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创造作业,学了今天的知识,如果让你来给大家布置一份作业,你会怎么去布置呢?这个作业就没有标准答案了,每个可以发挥自己的思维,凭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自己出题,这时,不用老师去说,学生自己会仔细去研究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因为不搞清楚这些是没有办法去给他人出题的。

这比老师去布置作业来让学生完成,效果要好得多。

从学生布置的作业中,老师也能看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

而且,让学生去做他人出的题,他们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思考也会更积极,他们会想办法去出那些更加有难度的题目,那就需要他们对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了,他们也就会对知识去做更深一步的了解。

在作业的讲解时,我们可以让出题者自己来讲述自己出的题的解决方法,其他同学听得可能会更加认真,理解更加深刻。

同时也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学生的榜样,学习也会更加的积极。

五、实施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2012.5—2012.9)
1、制定课题方案,确定研究人员。

2、报请市教研室审阅,进行开题论证。

3、学习相关的理论,我们选购、收集了大量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专著、论文、案例,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的形式,做好学习笔记,力求学得深,学得透,为实验的实施提供前提保障。

4、确定实验对象、范围,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二)实验阶段(2012.10—2013.5)
1、编写课题研究分层实施计划,组织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活动。

组织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实验方案、明确任务、严格过程管理。

2、各实验班认真准备教学课例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手段、形式等方面予以创新,上实验课、交流经验。

3、作好阶段实验检测,并进行分析,写出阶段实验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3.6—2013.8)
1、实施后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有充分论证的科学的实验结果。

2、全面整理汇总各种实验资料,撰写实验终结报告。

3、汇报研究成果,聘请上级有关部门领导、专家进行鉴定。

八、成果形式
相关教学论文、案例
九、研究组主要成员
课题负责人:戴生龙
课题组成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