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_共10篇.doc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_共10篇.doc

★企业法律风险案例_共10篇范文一:企业法律风险案例水土不服的TCL并购2004年1月,TCL多媒体(TMT)与法国汤姆逊达成协议,并购其彩电业务。

7月,双方合资成立TCL汤姆逊公司(TTE)。

此次并购,TCL想借汤姆逊的品牌、技术和欧美渠道,规避反倾销和专利费的困扰。

但其当初“18个月扭亏”的口号并没有实现,反而连续两年报亏。

2006年10月底,除OEM外,TCL不得不将其欧洲彩电业务砍掉。

同一年,TCL集团又闪电般地并购了法国阿尔卡特的移动电话业务。

结果在合资仅一年后就以失败告终。

智维点评:TCL两次并购案的失败,显示了并购筹划和并购整合的双重法律风险。

当然,在收购汤姆逊、阿尔卡特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国际化”的冲动因素,造成对市场趋势的误判。

对此,在并购筹划中应避免并购动机盲目、并购计划不合理、并购决策程序缺失的风险,保持并购决策的理性化。

此外,在并购之后,TCL集团出现亏损,很大原因是欧洲的员工、产品等各项运营成本较高,而各项整合又出现难以预料的障碍。

为此,企业在并购中应切记提早筹划对财务、技术、管理、品牌、文化、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有效整合,防止因“水土不服”而引发上述各项整合不利的法律风险发生。

联想并购IBM后的最大亏损2004年12月,联想集团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令全球IT业震惊。

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IBM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全部知识产权,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销售网络、10000名员工,以及在5年内使用“IBM”和“Think”品牌的权利。

合并后的新联想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在并购之后的3年时间里,联想的销售额逐步增加。

然而,就在联想对此次整合看起来一帆风顺之时,2008年,联想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利润出现大幅亏损。

截至2009年3月31日,其营业收入为149亿美元,同比下滑8.9%,净亏损2.26亿美元。

这是联想历年来最大的一次亏损。

智维点评:虽然在全球个人电脑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联想出现亏损似乎合乎情理,但其亏损规模却已超出了业内预期。

如果说联想国际化遭遇挫折,有战略及市场运营方面的原因,但并购整合方面的法律风险仍是诸多问题根源之所在。

可以看到,在2009年年初,联想进行人事调整,用纯中国团队经营海外市场,联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继离职。

这显示出联想跨国并购后企业文化面临较大冲突,而这种冲突在公司业绩不佳的时候,表现得较为明显。

触碰政治风险的中海油收购2005年6月23日,中国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海油以高出对手15亿美元全现金方式向排名美国第九位的石油公司尤尼科(UnocalCorp.)发出了收购要约。

然而,这桩单纯的公司并购,却因涉及敏感的石油资源和国家利益而变得复杂起来。

2005年6月17日,两位美国联邦众议员致函总统布什,要求以国家安全为由,全面审议这一收购计划。

信中称:“美国日益需要将满足能源需求列入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考虑范围。

当事涉中国时尤其如此。

”一个多月之后,在重重阻力之下,中海油宣布退出收购尤尼科竞争。

智维点评:对于此项并购,有专家预测说:如果收购成功,中海油将凭借尤尼科在泰国、印尼等亚洲国家拥有的油气区块资源将年产量提高一倍以上,而石油储备量也将提高80%。

但事情往往不能过于乐观。

可以看到,无论在何类国家投资,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首要风险是法律化的政治风险。

这种风险,从国家环境角度看主要指战争、内乱等引起投资国政治环境的动荡、权力阶层的更迭、恐怖主义的危险以及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等等。

此外,政治风险还包括投资国政策是否具有连续性等内容,而法律或政策的变动也同样会带来较大风险。

其中,政治风险多以法律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海外并购重组造成重大影响。

近年来,并购中出现了“安全门”、“反恐门”、“威胁门”等新型的政治阻碍,这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使得政治风险本身成为跨国并购一种无法确定的成本。

因此,企业在跨国并购重组的情况下,对目标企业所在国法律环境和政治环境的考察,及时防范政治风险则显得非常重要。

被反垄断拆散的可口可乐与汇源2008年9月3日,汇源果汁在香港公布,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公司大西洋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

商务部于2009年3月18日表示,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通过反垄断调查。

智维点评:可口可乐收购案被否决案例,是我国反垄断法实施以来首个由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否决的一起收购案,也是充分彰显出并购企业可能遭遇法律限制的法律风险。

我国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实施,对于“经营者集中”进行反垄断审查。

所谓经营者集中,主要包括: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等几种情形。

如果涉嫌经营者集中,符合申报条件的,经营者必须依法申报接受反垄断部门的审查。

可以看到,此规定将相关的并购重组活动纳入国家反垄断审查的程序中,无疑会对企业并购行为造成一种严格的法律风险。

尤其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并购重组规模往往相对较大,对行业竞争格局可能产生垄断经营性影响,因此反垄断审查法律风险的发生也相对较高,此时,上市公司就需防范并购重组可能失败的风险。

中铝力拓的分手之殇2009年2月12日,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签署了合作与执行协议,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195亿美元。

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18%。

中铝公司已经就此项交易完成了210亿美元的融资安排,并已陆续获得了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德国联邦企业联合管理局、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等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但6月5日力拓集团董事会宣布撤销对2月12日宣布的双方合作推荐,并将依据双方签署的合作与执行协议向中铝支付 1.95亿美元的分手费。

中铝收购力拓以失败告终。

智维点评:经过三个多月的拉锯战,中国铝业收购力拓的计划却以分手告终,其并购失败的原因不能排除因并购方所在国的政治干预。

但是,在政治风险之外,并购重组协议中1.95亿美元(仅为交易金额的1%)的违约金处罚对于力拓来讲,可能也并不足以达到督促其信守合同的力度。

因此,中铝遭遇到协议撕毁的法律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并购重组协议关系到双方今后的权利义务,是整个并购重组的核心。

因此,并购双方对于协议的主体、双方权利义务、履行方式、履行期限、违约、争议解决等诸多细节条款的设计,均需要防范今后不必要的法律风险的发生。

范文二:从一则案例看小企业信贷业务法律风险防范摘要:信贷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及其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控制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在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今天尤为迫切。

针对小企业信贷业务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应采取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并举、审慎选择贷款抵押物、正确行使合同解除权以及加强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防范措施。

关键词:小企业信贷业务;法律风险;防范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84-02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法律风险的概念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中,首次将法律风险纳入了银行资本监管框架,该协议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各国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完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各国对法律风险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在国际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实践中,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因经营活动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外部法律事件导致风险的可能性,包含运营法律风险和环境法律风险两种类型[1]。

2007年5月14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指出,操作风险包含法律风险。

目前,信贷业务产生的利息收入及其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仍是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控制信贷业务法律风险在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业务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一起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典型案例2009年2月,W公司与B支行签订流动资金借款合同。

B支行依约向W公司发放小企业周转贷款1000万元,期限12个月,分期还款,贷款到期日分别为2009年11月和2010年2月。

W 公司在按时归还第一笔500万元贷款后,2009年12月B支行又续贷500万元,到期日为2010年3月。

现1000万元贷款全部形成不良贷款。

上述贷款由W公司股东周某夫妻提供最高额抵押担保、唐某夫妻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

2010年4月,B支行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W公司立即清偿所欠贷款本金1000万元及至实际清偿日的利息;周某夫妻、唐某夫妻对上述贷款承担担保责任。

2010年9月,法院下达民事判决书判决上述三被告立即归还B支行贷款本息并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但W公司已人去楼空;周某夫妻现已失踪;保证人唐某夫妻名下被查封的7套房屋均有银行按揭贷款,不足以偿还全部贷款本息。

三、该笔信贷业务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1.公司股权变更法律风险。

2009年4月,即在B支行贷款发放不久,W公司股权发生变更,原法定代表人唐某将其全部股份转让给其他股东,退出公司经营,但没有通知B支行。

7月,W公司股权又一次发生变更,金某从幕后走向前台,成为公司控股股东。

W公司股权几次变更均是在B支行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

双方签订的《流动资金借款合同》中规定:“甲方如进行股权变动、重大资产转让以及其他足以影响乙方权益实现的行动时,应至少提前30日通知乙方,并经乙方书面同意,否则在清偿全部债务之前不得进行上述行为”;“本合同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任何义务,或违背其在本合同项下所作的任何陈述、保证与承诺的,即构成违约。

因此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予赔偿”。

显然,W公司违反了合同的约定,构成违约。

B支行在借款单位股权变更的情况下,由于其自身的贷款风险意识淡薄,再加之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不高,大大增加了信贷资产的风险系数。

2.抵押财产被查封、扣押的法律风险。

2009年12月至2010年元月,B支行贷款抵押物被另一法院轮候查封七次,涉案金额近4000万元(在此期间B支行发放了最后一笔贷款500万元)。

《担保法司法解释》第81条规定:“最高额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范围,不包括抵押物因财产保全或者执行程序被查封后或债务人、抵押人破产后发生的债权。

”《物权法》第206条规定:“抵押财产被查封、扣押的,抵押权人的债权确定。

”按照以上法律规定,抵押房产一旦被查封、扣押,银行的债权即已确定,在此后收回相应贷款又重新发放的贷款,由于是在主债权确定之后产生的,将不被纳入担保范围,基于抵押权的优先受偿权已丧失,贷款担保将形同虚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