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观察诊断
❖ 四、感悟再训练(备用):翻译下文,并多角度写出感悟:
❖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
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深层含意,理解文章主题。 ❖ 教学过程:
❖ 一、比较题目:亲爱的爸爸妈妈、克拉库耶伐次之行、沉重与 美丽、纳粹·人性、呼唤和平……(梳理文章内容)
课堂教学观察诊断的原则
❖ 常态课原则,即任课教师的备课和上课都要在常 态下进行,不做特殊加工,以保证教师在课堂上 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缺点是真实的。
❖ 小组合作原则,即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参与,大 家都是诊断者又都是被诊断者,以保证教师共同 提高。
❖ 就事论理原则,即对教师教学行为要进行理论分 析,不能就事论事,以保证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 育能力同步提高。
❖ 确定观察诊断的目的、内容 ❖ 设计和制作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专项信息记录表 ❖ 确定观察诊断对象 ❖ 观察记录课堂教学(听课、视频录像、分类诊断) ❖ 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描述课堂教学 ❖ 与执教老师访谈、看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完善记录内
容 ❖ 各专题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交流结论和分析意见 ❖ 写出课堂教学诊断报告。
们最熟悉的是谁呀? ❖ 生:(齐声回答)都德。 ❖ 师:为什么? ❖ 生:我们曾学过他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问题类型及其认知功能(2)
❖ 解释性问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文章表达的意思, 例如“作者运用这个词语表达什么意思?”标题说“不 死”,文末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不矛盾 吗?
❖ 分析性问题,要求分析事实、结论、价值及其内在联系, 例如“文章可以划分多少部分?” “文章为什么按这 顺序来写?” 《皇帝的新装》:文中两个骗子并不高明,他
1.科学家是否有丰富的情感? 2.没有十六年的艰辛探索(例如,对火星轨道的七 十余次尝试,对8′角度偏差的苦苦思索,对几千个 数据的整理验算),开普勒的情感体验能否达到这 样强烈? 3.在你十多年的生命经历中,有类似的情感体验吗? 4.面对开普勒十六年的艰辛探索与那一刻的幸福感 受,你觉得值得吗?
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度的方式
❖ 5、教师怎样向学生阐释学习内容:是否易于理解,语言是否 简 明清楚
❖ 6、学生学习结果:教师所教的与学生实际学到的是否一致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1.课文感悟的方法指导。2.学生能多角度、多侧 面说出故事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 【教学程序】
❖ 一、导入:感悟准备
❖ 1、朗读,理解文意:
❖ 3、教师教师怎样组织内容:教学内容有多少项,各项内容如何 联系:无联系、有什么类型的联系、这种联系学生是否感受到、 呈现本课内联系、呈现本课与学生已学和将要学的联系(前提性 知识)、怎样联系(过渡、教师作结构性陈述,既紧密联系且学 生感受到)
❖ 4、重点内容是什么,教学是否集中和充分(陈述知识、程序知 识、条件知识)
❖ 整合性问题,要求把文中不同部分的内容概括起来,使
问题类型及其认知功能(3)
❖ 推测性问题,要求推论出含蓄的言外之意,例如, “家里很穷,为什么还要‘衣冠整齐’地去散 步?”
❖ 根据曾拓等人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问题诊断 能力总体水平偏低。4个方面教学问题诊断能力由低到 高排列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能力、师生互动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 内容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目标方面的教学问题诊断 能力显著低于其他3方面的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3方面教学问题诊断能力之间 差异不显著。
❖ 重在改进原则,即诊断的重点要放在帮助教师改 进教学中的不足上。
教师课堂教学观察诊断能力水平
❖ 教师诊断能力划分为4个水平: ❖ 水平1:零诊断水平,表现为意识不到教学问题的存在,
没有诊断出任何一个教学问题。
❖ 水平2:模糊诊断水平,属于这一水平的教师,虽能意 识到教学问题的存在,但不能准确指出教学问题是什么, 所诊断出的教学问题都是不恰当的。
❖ 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 是有关“0”像什么。
❖ 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 ❖ 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 ❖ 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
还像…… ❖ 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其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 ❖ 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 ❖ 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 ❖ 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
❖ 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过度的方式: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从事实到概念再到原理)、或相反。 3.从整体到部分。4.以结论为中心的网络联系。
四、教学方法观察诊断
❖ 教学多样性是指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多样而灵活。 ❖ 1.使用多种手段吸引注意力 ❖ 2.随教学发展变换活动(举例、讲授、提问、练习等) ❖ 3.变化提问和探索的方式(集合问题、发散问题,阐释、❖ 2、从记叙六要素解课文。❖ 二、感悟行动:
❖ 1、感悟指导:
❖ 感悟格式—— …………,告诉我们…………。
❖ 感悟角度——人物、事情;语言、神态;全文内容、具体语句。
❖ 感悟示例——
❖ 2、学生感悟:选择角度,寻找感悟触发点,写出自己的感悟。 教师评价。
❖ 三、感悟须知:学生小结经验,教师归纳。
❖ 二、寻找对立,理解文意: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 狡辩、引文与正文、人性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
❖ “历史”与“现实”:参加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 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 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
❖ 四、改写遗言,品悟生命 ❖ 1.聆听汶川地震场景(ppt):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 2.示范:原句“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改
❖ 水平3:部分———准确诊断水平,属于这一水平的教 师,明确意识到了具体的教学问题,能准确诊断出部分 的确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
❖ 水平4:全面———准确诊断水平,属于这一水平的教 师,全面、准确诊断出了的确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
教师课堂教学诊断能力现状
❖ 能力因素:教学目标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方法教学 问题诊断能力、师生互动教学问题诊断能力、教学内容 教学问题诊断能力
动脑筋,0又像什么? ❖ 生2:像轮胎。 ❖ 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 ❖ 生3:“0”像太阳。 ❖ 生4:“0”像十五的月亮。 ❖ 生5:“0”像西瓜。 ❖ …… ❖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
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 ❖ (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 从传统的听课、评课转向现代的课堂教学诊断 ❖ 理论依据: ❖ 有效教学研究 ❖ 课堂观察技术 ❖ 行动研究方法 ❖ 教学评价理论
课堂教学观察的内容
❖ 分类观察诊断
❖ 组织者预先培训并指定几位听课者从不同视角、 不同内容,对课堂教学进行分类分析与诊断。如 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分析统计,教师提了 哪些问题,学生提了多少问题,问题的针对性, 问题的质量,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处理这些问 题等。由不同诊断者进行统计、分析、诊断,在 研讨活动中分别交流。分类诊断有利于深入研究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总结经验提 升理论。
二、教学目标观察诊断
❖ 1、教学目标确定是否恰当(符合课标;结合教 材;适合学生;是否具有整体性或系统性;是否 可操作)
❖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明确与学生明确问题; 呈现方式)
❖ 3、教学目标是否落实(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目 标的关系;教学目标具体化、充分展开;怎样把 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课堂教学的观察诊断
浙江教育学院 张孔义
zhangkongyiyahoo
问题思考
❖ 1.平时听课、评课主要关注什么? ❖ 2. 平时评课、和评课有哪些长处和不足?
一、课堂教学观察诊断的理论
❖ 含义: 课堂教学观察诊断是指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目的, 以教学评价的理念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指导,由教学 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及被评教师等组成诊断小组,运用 科学的观察手段来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对信息进行统计、 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指出发展方向。
了解问题类型及其认知功能(1)
❖ 记忆性问题,要求识记和回忆文章中有关的事实和知识。 例如“文章中描写什么人物?什么事件?”
❖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板书课题、 作者)。
❖ 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这四位大作家都 是谁呢?
❖ 生: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 师:(出示有关几位作家简介的投影片)几位作家中我
问桌
组
读读
述学作业他
体
体
/
讨
讨
背
示
论
论
诵
范
2.从认知维度观察诊断教师提问
❖ 冰心的《小桔灯》,其中描写小姑娘的房间摆设 是这样的:“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 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让我坐在炉前 的小凳子上,她自己就蹲在我的旁边,不住地打 量我。”
❖ 小姑娘家中有些什么东西?
❖ 文章描写小姑娘家中的用具有什么特点?
句“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应该是我最后一次呼唤你们了,可是 我不想离开你们。――鲁比沙。” ❖ 3.学生改写,全班交流。 ❖ 4.小结拓展。
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 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 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
❖ 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 ❖ 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起坐下。启发道:谁再动
三、教学内容观察诊断
❖ 教学内容清晰: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阐述处于或稍高于学生 目前水平上
❖ 1、选择教学内容是否合适:符合课标规定、与教材要求吻合、 与研究适应、学生需要(《两小儿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