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导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导学

《〈诗经〉两首》冯泰山【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学习难点】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自主预习案】1.填空题。

(1)___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_ 篇,包括_ 、_ 、_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 、 ____、___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 , ______”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自主预习案】1.(1)《诗经》 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3.C.4.B【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一提诗我们马上会想到唐诗。

是啊,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

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也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离现在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要解开这些谜,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诵诗句1.听一听。

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记一记。

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3.读一读。

(二)赏诗景1. 《关雎》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2.《关雎》这首诗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3.请试着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蒹葭》一诗的情境。

明确:4. 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三)悟写法5.《关雎》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6.《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7. 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四)背古诗。

(五)理解性默写8.《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 &nbs9.《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_____ ,____ 。

10.《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____ ,_____ 。

_____ ,______ 。

11.《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___ ,_____ 。

_____ ,___ 。

__,____ 。

,______ 。

【课内探究案】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

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

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

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4. 景语情语。

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

但景物又有不同。

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

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

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5.运用“兴”的手法,诗歌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婉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情。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6.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7.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8.《关雎》中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9.《关雎》中是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0.《关雎》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11.《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

(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以____ 、 ___ 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_____ 。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相会,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气氛。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诗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主人公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这两句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婚礼上唱的赞歌。

(二)蒹葭(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5.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

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8、“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二、课外语段阅读。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

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的樱桃。

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

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

我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

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

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

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

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