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蕴含的文化魅力
各位领导、同事们:
今天,我的授课主题是《烟草蕴含的文化魅力》。
大家整天与烟打交道,可对于它蕴含的文化了解多少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检验。
首先是让我们共同认识一下烟草的起源。
关于烟草的起源,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美洲印地安人部落里,有一个大首领的公主死了,按当地的风俗,人死了实行天葬让鸟兽啄食,吃光了,就算升天了。
于是公主被抬到野外去天葬;奇怪的是,过了几天,公主不仅没有被吃掉,反而活着回来了。
原来公主受了一种植物的辛辣气味刺激而苏醒了。
于是烟草就被发现了。
当然,这种传说无非是把烟草附于神话的色彩,借助于神话来表现人们对它的向往。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烟草最早起源于美洲。
考古发现,人类尚处于原始社会时,烟草就进入到美洲居民的生活中了。
那时,人们在采集食物时,无意识地摘下一片植物叶子放在嘴里咀嚼,因其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正好起到恢复体力和提神打劲的作用,于是便经常采来咀嚼,次数多了,便成为一种嗜好。
1558年,航海水手们将烟草种子带回葡萄牙,随后传遍欧洲。
1612年,英国殖民官员约翰〃罗尔夫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大面
积种植烟草,并开始做烟草贸易。
16世纪中叶烟草传入中国。
但烟草最初在我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用来冶病的,象避瘴气、寒瘟、牙痛、头虱等。
这在史籍中多有记载。
明末名医张介宾曾经谈到:‚金丝烟者,力强气胜为优。
求其服食之始,则闻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
问其故,则众皆服烟‛(见《景岳全书》)。
这就说明在当时卫生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吸食烟草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治病作用。
其次,让我们看一下烟草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奇特风俗。
‚风俗‛一词,在《礼记》中被解释为:‚风‛是因自然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
‚俗‛是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
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
吸烟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流行500多年,各国各民族将烟吸纳到自己的文化体系内,形成了一些饶有趣味的奇风异俗。
印第安人崇拜烟草。
吸烟习惯,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象征着幸福和平的美好生活,烟草的主人把烟草做为最珍贵的礼物相互馈赠。
当西欧探险家们初到美洲时,印第安人为了表示友好,也将烟草和其它礼物赠给他们。
印第安人狩猎时,也要用烟斗来表达善意。
当他们杀死熊后,就请它恕罪,把烟斗插进熊的嘴里,并对着烟斗吹气,表示与熊共享抽烟的乐趣,请求熊的精灵不要复仇。
西方人忌“一火点三烟”。
1899年,英国和荷兰移民后裔布
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而交战。
战争中,许多英国士兵因晚上抽烟暴露目标而被对方射杀,死者多为用同一根火柴点第三支烟的人。
其实,当士兵用点第一支烟时,目标就暴露了,此时对方拿起枪来;用同一根火柴点第二支时,给了对方瞄准的时间;当点第三支时,对方正好扣动扳机。
虽然这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后来许多西方人点烟时仍认为用同一根火柴给朋友或自己点第三支烟是不吉利的事。
朝鲜人吸烟重礼仪。
朝鲜民族素以讲究礼仪而著称,不仅说话、走路、吃饭都有一定的礼仪,就连吸烟也不例外。
在朝鲜人中,晚辈不能当着老人的面吸烟;若是老人遇见晚辈正在吸烟,会主动回避,免得晚辈尴尬。
青年不许向老人借火吸烟,更不能接火;接火是对老人最大的不恭。
在我国,吸食烟草越来越盛,据历史记载,到明崇祯末年已经弄到‚三尺之童,无不吸烟‛的地步了。
文人金学诗在《无所用心斋琐语》一文,更是绘声绘色的描绘:‚苏州风俗妇女每耽安逸,晋绅之家尤甚。
日高,春犹有酣寝未起者,簪花理发,举动而人,妆毕向午,始出闺房,吸烟草数筒……。
‛苏州是这样,东北妇女犹甚,‚18岁大闺女口里叼着旱烟袋‛的风俗,也是人们经常谈到的。
因此,烟草绝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形成了具有社会特色的烟文化。
其中,以‚敬烟‛文化,也就是常说的‚以烟待客‛现象最为普遍。
‚敬烟‛在我国是知礼懂事的行为表现,晚辈敬长辈,下级敬上级,主人敬客人,其中都有很深的学问。
遇见生人或朋友递上一根烟是社交的开始,而接受敬烟才是礼貌和友好的,‚烟酒不分家‛更成为口头禅。
尤其是家里来了抽烟的客人,如果主人家没有准备烟,就感觉非常失礼,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
当然,也有例外,有这样一个小笑话。
父亲对儿子说:‚凡是来了客人,我叫你拿烟时,拿与不拿,你要听准我的话。
‛儿子:‚我不懂您的意思。
‛父亲:‚就是说,以后来了客人,我说‘拿烟来’,你就真拿;我说‘拿烟去’,你就一去别回来了。
‛另外,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一种很重要的烟文化,就是烟谷与婚俗的揉合。
男女结婚给亲戚朋友的贵重礼包,里面必定要有1-2盒烟。
婚庆喜宴上,必定要摆上香烟。
结婚现场,新郎新娘给客人点烟敬酒成为婚庆的一部分。
也有的少数民族,直接把烟草作为了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这在汉族是少见的。
瑶族地区就流行着男女青年通过对歌相恋后,即说媒订婚。
说媒时,男家遣媒人至女家送烟叶一包或者青烟一片,以示求婚,俗谓之‚问烟‛。
女家将烟叶收下,则表示同意其求婚,反之,则表示拒绝。
佤族地区,男青年相约至某家‚串姑娘‛时,通常是边闲谈边吸烟,某青年若对姑娘有爱慕之情,便唱起小调,让姑娘为其装烟、点烟,以试探其是否亦有情意。
若姑娘视其为意中人,便找一借口为其装烟、点烟。
被姑娘点过烟的青年便夜来串,直至定亲成婚。
云南花腰彝族青年找对象是通过对歌的方式进行的,对歌一
般在男方寨子里进行。
当男孩赢不了姑娘时,可以请长辈歌手帮忙,而姑娘则必须依靠自己的真本事。
无论哪方输了,都要买礼物送给对方。
男方输了,就买银器装饰品送给女方;女方输了,就买香烟送给男方,当地把这叫‚对烟亲‛。
以上讲的这些烟俗,是随着烟草文化的传播而赋予社会和集体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它们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一些烟俗会悄然消失,另有一些与烟有关的行为,会在经历几十上百年后逐渐固化为风俗。
讲到这里,我想用一个关于抽烟方式的小测试结束今天的课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福斯特认为,从心理学上看人们吸烟的小动作、小细节,能否反映出自身的性格特点和秘密。
下面,请各位领导和同事带烟的拿出一根烟,用习惯的方式拿着。
我们揭晓答案。
A、持烟的方式
a.夹在食指和中指的指尖上。
这是常见的持烟方法。
性情比较平静、踏实,爱表达自己,亲切自然。
b.夹在食指和中指的指缝里。
这种人是行动主义者,自我意识很强。
c.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
这种人头脑聪明,工作作风干练。
但有的时候会过于骄傲和自我。
B、抖灰的方式
J.福斯特还对叼烟、喷烟、抖灰、掐灭烟等行为进行了性格
分析,我们着重再介绍一下抖灰的方式,
a.正抽得起劲,频繁地把烟灰抖到烟缸里。
这种人做事认真,但有一点神经质。
b.即便烟灰很短,也要抖落。
这种人精神压力多来源于不能轻松对待事情,过于紧张地把握。
c.烟灰很多才会抖落。
这种人缺乏足够的精力,本质很小心翼翼。
d.周围有不吸烟的人的时候,就把烟朝上。
这种人是非常仔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