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03月05日 16:14来源:凤凰资讯
以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口,观察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以及政府施政的方向,向来是人们的一个选择。
而语言作为行动的直接传递,我们从1979年到2015年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过高频词汇的提取,进行分析。
以改革年代的政府工作报告为切口,观察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以及政府施政的方向,向来是人们的一个选择。
而语言作为行动的直接传递,我们从1979年到2015年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通过高频词汇的提取,进行分析。
在1979年之前的,文革当中那些充满“斗争”的词汇,比如反攻倒算等,在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后,便从此消失了。
改革的字眼,开始出现,而且频率逐渐增多。
经过对历年改革出现频次的梳理发现,经过第一轮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改革呼声极为强烈。
此后,邓小平南巡之后,新一轮改革出现,改革逐步走向平稳。
但在平稳中,每逢政府换届年,改革便攀升。
但十八大之后的2013年,改变了这一规律。
从数据的曲线可以看出,2013年之后改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出现频率并没有因为是“平年”而减弱,反之逐年增多,今年达到86次。
这跟当前政府深化改革相关。
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啃了不少硬骨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
今年作为改革关键年,改革的高频出现,再次释放了改革持续加码的信号。
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几乎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价格改革、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国企国资改革、军队改革等等,这些都是要继续啃的硬骨头。
与改革相对应的,依法治国等词汇,在上世纪90年开始出现,随之“服务型政府这类词汇,也开始上升。
由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词汇也高调出现。
而经济一直是改革年代的高频词汇。
这说明,历年改革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发展经济上。
于是,我们看到自从199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入GDP的概念,GDP的总量不断增长。
此后出现了两个拐点,一个是2012年温家宝总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时,将八年来一直控制在8%左右的增长目标,下调至7.5%。
第二个拐点出现在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GDP增长目标再次下调至7%左右。
这是在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确立的。
但总理在报告中所谈及的创业、以及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等等,都释放出确立这一目标的自信——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涉及的积极
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采取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货、社会政策托底的基本思路。
还有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所突出的三个重点——京津冀优质生产要素聚集,长江经济带生产要素由东向西、由沿海想内地扩散、一带一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在改善民生上,应对就业和扶贫。
经济发展形势总体向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这是当前经济局势的一个基本判断。
所以下调经济增长目标的目的,则是致力于平衡经济增长与改革的关系。
经济与改革的目的,则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所以,发展是改革年代出现最高的词汇。
但是发展的前后要义,则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2003年之前的改革年代里,与发展相关联的词汇,多是经济、技术、企业、市场等词汇。
这说明,早起改革的目标,是增长经济。
而进入2003年之后,与发展相关联的词汇,则逐渐变成了建设、社会。
带来这一改变因素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对社会秩序、社会治安、社会综合治理等问题的持续关注,“社会”一词逐渐成了政府工作报告的主流词汇,与社会相关联最多的词汇,便是和谐。
由此也看到,以发展为主题的改革重点,随之发生了改变。
从过去的经济领域逐渐转移到社会层面。
之后,三农问题、社保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等不断出现,成为政府工作报告里不可回避的话题。
进入十八大之后,社会方面的改革重点,放在了社会建设上。
为了培育社会组织,这便要求政府要进行简政放权。
随之,“政府”一词也成为这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2013年、2014年、2015年,政府出现的频次均保持在40次以上。
而与政府相关联较多的,如服务、保障以及制度。
此类的关联,说明政府将会以制度来确保简政放权的实施。
而要落实,重要环节就是官员。
于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以网络流行词汇“任性”,注解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有权不能任性”。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20年来首提治“庸官懒政”。
此前,在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的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提过“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而李克强以开创先河的方式,更进一步。
事实上,在两会之前的2月26日,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就提出,“懒政导致中央的好政策梗阻在出台实施的‘最先一公里’和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严重影响了改革效率,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如今,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庸官懒政,可能将如同反腐一样严厉。
反腐追求廉洁、整治庸官懒政则追求效率,以此确保在改革的关键之年,各项改革能够落到实处,能够让人民对改革有获得感。
(文/特约评论员马想斌)
【附数据】
1、从1979年到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发展:5431
经济:4257
改革:2682
建设:3102
社会:3193
企业:2210
人民:1708
市场:1176
农村:1011
收入:667
2、改革在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次数
1979年:18次
1980年:22次
1983年:71次
1985年:99次
1986年:106次
1987年:112次
1988年:164次
1989年:63次
1990年:44次
1991年:46次
1993年:68次1994年:70次1995年:71次1996年:67次1997年:52次1998年:78次1999年:56次2000年:50次2001年:57次2002年:54次2003年:91次2004年:51次2005年:80次2006年:70次2007年:66次2008年:94次2009年:61次2010年:64次2011年:59次2012年:67次2013年:51次2014年:77次
3、关于GDP的增长数据和增长率,单位:万亿元1993年:3.55 13.4%
1994年:4.38 11.8%
1995年:6.079 10.2%
1996年:7.11 9.7%
1997年:7.8 9.3%
1998年:8.4 7.8%
1999年:8.96 7.6%
2000年:9.92 8.4%
2001年:10.96 8.3%
2002年:12.03 9.1%
2003年:13.58 10%
2004年:15.98 10.1%
2005年:18.23 9.9%
2006年:20.94 10.7%
2007年:24.66 14.2%
2008年:30 9%
2009年:33.5 8.7%
2010年:39.8 10.5%
2011年:47.2 9.2%
2012年:51.9 7.8%
2013年:56.9 7.5%
2014年:63.6 7.4%
4、GDP增长目标
2008年——2011年:8%左右
2012年到2014年:7.5%
2015年:7%
备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研究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
1985年开始,中国建立GDP核算制度,1992年,正式取消国民收入核算,GDP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